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水利高校精神水文化教学思路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本文作者:雷春香 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
通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浙江水专提出了与浙江省水资源形势及教育体制相适应的特色水教育知识体系,即由水历史教育、水文化教育、水资源教育、水科普教育、水警示教育、水法规教育、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利社会实践等构成,并于近年开始在非水利类专业和非CDIO试点专业中全面铺开公共必修课程,总16课时.课程以课堂多媒体教学为主,以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浙江特色水教育》精品课程网站jgx.zjwchc.com/zjwater/index00.asp、《水工建筑物》精品课程网sgjzw.zjwchc.com/、《水利导论》校级精品课程网站slgcdl.jpkc.cc/、中国政府水利部网站www.mwr.gov.cn、浙江水利网www.zjwater.com/等为辅.每个项目的成绩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评价,根据平时表现和最后提交论文相结合进行考核.同时还对考核内容进行约定,论文中要有不少于300字的学习体会或收获.通过专门的课程系统培训,以期让广大学生了解当前水利形势,工程水利、资源水利、现代水利、生态水利、民生水利等概念、特点、内容及水利发展阶段,了解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的基本措施及法规、政策,掌握浙江水资源的概况和特点,了解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浙江水利史、重要治水人物、治水精神等基本知识.可见,水教育的推行不仅对提高学生“知水、爱水、节水、护水”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开展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更是培育人、塑造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的最重要的方法.精神水文化由此得到全面的诠释、宣传和教育.
精神水文化和其它所有文化一样,具有超自然性、超个人性、连续和相对稳定性、以及地域性,因此只有专门的特色水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渗透、依托和辐射.
1渗透教育
(1)课堂渗透。除特色水教育必修课程外,水利类高校应积极利用思政课、基础课、专业课进行精神水文化教育.如水利学科的老师秉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结合中国几千年的治水历史和实践以文化人,把精神水文化教育融于专业课讲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思政课老师以治水名人事迹剖析,强化精神水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现代治水理念,培养其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
(2)校风和师德师风渗透。校风是一所学校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它具有稳定的导向性.“校风是一所学校内的人物在各个方面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态度和趋向”[3].校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在有优良校风的高校养成的行为习惯使人终生难忘,将成为该校每一位成员自觉奋进的动力,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繁荣和发展.优良的校风对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优良的校风使高校能够造就出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浙江水专十分重视校风建设,坚持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强调对学生“做人如水,学会包容,心怀梦想;做学问如水,自强不息,锲而不舍;做事如水,学会感恩,回馈社会”的精神水文化教育,使所有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日渐发生深刻的变化.以道德论为哲学基础的大学理念认为,大学除探索知识之外,还应当探索并完善道德;除为社会服务之外,还应当在社会中倡导并践行道德[4].这种大学理念在我国尤为显著.那么,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教师的师德如何呢?以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为例,近年来,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广大教师不仅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宽广的边缘学科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还尤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恪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积极向上的追求.特别是近年来在学校政策的引导下,教师的科研和科技服务水平日益相长,水文化研究成效显著,有力地渗透着精神水文化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着学校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3)媒体渗透。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学生自办内部刊物等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校园媒体传播系统,这个系统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渗透着水利类高校精神水文化教育.校园媒体在高职高专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培养四有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园媒体对大学生中的新闻写作和文学爱好者始终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他们既是读者也是作者.他们抒写身边水利类高校的优秀教师、教职员工,挖掘优秀同学、先进集体的事迹;写如水的师生情、同学谊,甚至爱国心;记录在浓郁水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历程,参与社会实践的体会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思考、提炼以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通过在校园媒体上发表文章,引起同学的思想共鸣并起到相互启迪和教育提高的作用[5].校报是学校党委、行政的机关报,校园主流媒体;是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校友、家长和社会各界人事的重要纽带;是展示学校对外形象和塑造学校品牌的重要窗口.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要求下,校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浙江水专校报长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宣传学校改革发展进程中取得的成绩为重点,着力倡导“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人精神和“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锐意进取、永不满足”的水专精神,在精神水文化教育上担当了不可或缺的责任.
(4)活动渗透。日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水利类高校精神水文化教育的有力补充.“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纪念宣传活动,社科普及周和科普周宣传活动,“立德修身”德育教育工程,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水利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水灯点放,一系列校园水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还有水利勘测协会、护绿小分队、水资源协会等,浙江水专的这些品牌社团相继开展的“水•利•我”、“我与水利同发展,我为水利献一计”学生专题研讨会和“发展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水利”、“打造绿色浙江•共创和谐社会”品牌活动,为精神水文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载体.广大同学身临其境,加深对水利的认识和理解,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学开阔了视野,提升了素养、陶冶了情操、提升了能力素质.
2依托教育
精神水文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水利类高校紧紧依托行业背景增强教育效果.浙江水专整合利用南山水库、新安江水电站、运河博物馆、中国水利博物馆等相关资源,对广大学生进行精神水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职业精神,坚强的责任感、使命感.
(1)水利行业精神。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与自然灾害的抗争贯穿了中国5000年的历史,而水灾更是一直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几千年的治水实践中,中华民族积累并形成了水利人心目中特有的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水利行业精神是水文化发展的科学结晶,大力弘扬水利行业精神既是对水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一种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通过全行业广泛的参与、实践,不断赋予行业精神以新的内涵,促进新时期水利工作科学、和谐开展.水利类高校紧紧依托行业办学,水利行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禹精神是大禹的治水精神,是典型的奉献精神.大禹的治水精神有着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无私奉献精神.大禹为了治水,“劳身焦思,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6](《吴越春秋》)大禹把自己的全部心身都奉献给了治水事业.当一个人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时,他就会表现出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无畏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正是大禹治水的这种献身精神,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牢固基石.当代水利人是大禹的传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正是对大禹精神的弘扬、创新和发展.水利人一直把大禹奉为先祖,同为水利而生,为水利而死.他们为大禹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增添了新的光彩.水利类高校要紧紧依托大禹精神进行精神水文化教育,造就社会有用之才.
(2)抗洪精神。1998年夏,我国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地区普降大到暴雨,长江干流及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珠江、闽江和嫩江、松花江等江河相继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受灾人数众多,受灾地域广泛,受灾时间持续相当长.党中央和国务院英明决策,率领数百万军民团结一心、抗洪抢险.汛情牵动领导的心,总书记、李鹏委员长等亲赴现场,视察、慰问作战军民,朱镕基总理、副总理也亲临一线指挥作战.洪水无情人有情,民心紧牵我党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了战胜这场特大洪水灾害,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36万多人的兵力,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调动了800多万干部群众参加抗洪抢险.在这场规模大,气势壮,斗争严酷激烈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前方后方更是万众一心、军民一心、党群一心、上下一心.中华儿女们以团结、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钢铁般的意志,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气吞山河的抗洪壮歌.同志在评价九八抗洪抢险斗争时强调指出,在这场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们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这又是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它为水利类高校精神水文化教育提供了又一现实支撑.
(3)浙江抗台精神。浙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东经118°00'~123°00'、北纬27°12'~31°31'之间,陆地面积10.18万km2,人口5442.69万(2010年),下辖11个地级市、90个县(市、区).浙江地形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以山地为主,中部以丘陵为主,东北部是低平的冲积平原,以“七山一水两分田”为概貌.浙江境内陌阡纵横,河湖密布,有西湖、东钱湖等容积100万m3以上的湖泊30多个;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运河(浙江段)、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和鳌江等八大水系,钱塘江为第一大水系,上述八大水系除除苕溪、京杭运河外,其余均流入大海.浙江的海岸线(包括海岛)长达6400多km.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使得浙江洪涝台旱灾害多发.每年的5、6月份梅雨相对集中,极易形成洪涝;而每年的7、8月份,又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容易发生干旱;8~10月份则是沿海地区常受台风袭击的时节.2004年8月,浙江分别遭遇了近50年来的最强台风.在此期间,全省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紧急部署,到岗到位,靠前指挥;广大干部群众迅速行动、严阵以待,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赞歌,夺取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胜利.在这场战斗中,浙江儿女铸就了“以人为本、科学决策,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新时代“抗台精神”.今年8月,面对“海葵”,浙江人再一次依托抗台精神,顺利度过危难.弘扬“抗台精神”,不仅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从事水利技术革新,也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无畏前行.
3幅射教育
精神水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浙江水专一方面注重依托行业、重视传承水利行业精神;另一方面非常注重面向社会传吸收当地优秀精神文化,使学生不仅成为水利人,而且成为社会人,为区域经济建设建功立业.
(1)浙江精神。2006年3月《中国报道》“省部在线”刊发浙江省委书记的文章,文章指出,“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文章同时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之后,浙江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正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为浙江精神.作为一种地域人文精神,浙江精神与浙江高校校园精神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浙江高校根植于浙江社会的土壤中,浙江精神对浙江高校校园精神自然起着引领和提升的作用.[7]同时,素以文化殿堂著称的高校作为社会特殊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的形成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独特规律,对地域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强有力的、高水准的辐射作用.
(2)杭州精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是对杭州近5000年历史积淀形成的人文精神的概括,更是我们今天塑造新人文精神的要求[8];同时,她又与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的今天,培育、提炼新杭州人文精神是弘扬、实践浙江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时展的需要.初看起来,新杭州人文精神,似乎是一手承传人文传统、一手张扬时代精神.但其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字面背后,深刻蕴含了新时期杭州的人文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念[9].十六大报告把民族精神视作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每一个地域、每一座城市的精神也都成为其生存与发展的思想支撑和引领,她渗透了广大市民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是这座城市的魂.就此而言,新杭州人文精神对始终追求“人水和谐”的杭州市水利类高校的精神水文化教育同样具有渗透和辐射作用.其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获得市民的好评,更深得水利类高校学生的高度认同.
2011年11月,《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出台.其间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始终把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领水利事业、教育广大水利职工、推进现代水利发展的社会功能.水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不断繁荣,水文化研究已取得显著成绩并继续深入.我们希望,精神水文化教育通过专门课程,融合渗透、依托、辐射等体系,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落到实处,为水利类高校人才培养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重视精神水文化教育的水利类高校,必将培养出做人如水———心怀梦想,做学问如水———锲而不舍,做事如水———懂得感恩,富有“献身、负责、求实”精神的新一代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