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标准评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
职业教育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大力提倡和蓬勃兴起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对职业教育的倡导主要是基于伴随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各种行业规模的扩大和新生行业的诞生所带来的具体岗位操作人员的严重不足,而原有高校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体的办学模式,不仅规模上远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的需求,而且岗位的能力要求也不能满足这种发展的需要。由此专门对应经济发展需求、以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便迅速发展起来。这是它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其发展的依据。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决定着激烈竞争中的高职院校的地位。但这种由高职教育性质决定的办学理念,却并没有完全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特色。许多高职院校在成为高职院校前都是成人高校或中专学校,在成为高职院校后,办学理念依然延续着过去办学的模式,能力的培养往往停留在口头的表述和书面文字中,而具体行为却没有明显的变化。由此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专业对应的岗位能力的需求,只是单纯地记忆一些缺少实用价值的理论,积累一些专业知识却无法适应岗位的操作。这样的学校虽然把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标准写入了具体的制度中,但形同虚设,并没有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为此,要打破传统高校关门办学的模式,打开大门,就要通过对行业背景的调查、研究、分析设立专业;根据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安排课程,强化在办学中专业对应企业的联系,把理论课教学与实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新增设专业、开设课程等方面,都要有专业对应岗位的专家参与;根据对岗位能力的分解开设课程,根据岗位能力需求的变化对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有些带有经验性的能力、却又找不到合适教材的技能,可让专业工作人员直接进行现身说法,通过操作过程的示范和讲解以及学生实地训练来达到能力培养的最直接效果。总之,把能力培养作为全部教学的重中之重,从而确定其核心地位。这既是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能力标准的体现。
二、知识传授和积累为形成能力目标服务
传统高校教学中由于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因此知识传授和接收便是教学的目标,对于知识把握的程度就是考核教育教学的质量标准。由于培养目标的变化,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知识本身不再是目的,而是为了实现目的的手段,在考察知识的价值时,更多的是要看它对于技能形成的意义。因此,高职教育提出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知识标准———“必需”和“够用”。所谓的“必需”是指对于形成专业技能要有“必需”的知识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能力的形成就会受到限制。“够用”是指不要贪多务得。即便是专业知识,也要适可而止,避免因过多地积累知识而影响能力的培养,走回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老路。这就明确了知识的积累和传授是完全服务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的。但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把“必需”和“够用”狭隘地理解为对专业技能形成的知识“必需”、“够用”。高职院校倡导专业素质的培养,甚至倡导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就扩展了“必需”和“够用”的内涵。它要求学生除了要有充分的岗位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甚至是跨专业的能力素质,而每一种能力的形成都必须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都要有不同专业知识与知识的联系作为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中,对于知识的要求依旧是丰富的。但这种丰富性与传统高校对知识的丰富性要求有很大的差别———传统高校对知识的丰富性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追求知识的细部构成;而高职院校对知识丰富性的要求,追求的是知识对专业能力形成的“有用”的要求,因此,它不是系统的,它追求的知识是“点”的特征。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高职院校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必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必须以实现能力培养为目标,脱开能力培养的知识传授和积累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三、实践环节的培养途径
能力标准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意义是非常特殊的,缺乏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专业对应岗位的能力需要。那么,这种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因此,集中力量进行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最为突出的特点,而能力培养的途径就是充分的实践教学。目前的高职院校实践环节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学校设立的模拟实训;二是直接进入专业的生产岗位进行实习、实训;三是生产岗位与实习一体的岗位实训。第一种情况主要是通过岗位生产过程的模拟,使学生感受具体的工作状况,训练适应岗位的能力。这种实习、实训适应于学生最初对岗位的接触、认识和熟悉,学生通过实习、实训了解工作过程,掌握基本的操作程序。第二种情况的实习、实训,是由模拟进入真实的生产过程,由于生产车间一般不能让人随意操作,尤其对技术要求很高。因此,学生首先要对具体操作进行观摩,通过观摩掌握程序,明确自己能力培养目标;其次,通过听工作人员对具体操作和能力要求进行直观的讲解,学生对岗位能力进行认识上的深化;再次,在操作人员的直接辅导下进行操作上的尝试;第四,进行岗位工作的独立操作。第三种情况是带有特色的个案,一部分学校开办了相关企业,这些企业既能进行正常生产,同时也是实习、实训基地。由于校企一体,这就给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了最充分的条件。一方面,学生可根据教学计划,可随时随地地进行实习、实训,甚至可以把某些课程搬到车间中来,便于理论教学与实际能力的培养,两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实习、实训直接与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使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直观性和实用价值。学校以不少于总学时的百分之四十来安排学生参加以上这种方式的实习实训,同时,增加、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自觉意识,是充分完成实践环节,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标准的根本途径。
四、能力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尺度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而能力目标与就业导向又是相辅相承的。能力的目标是一个泛泛的概念,而就业导向正是对泛泛概念的规范和规定。有能力,实现了高职教育目标,但这种能力是否有用就要看学生的就业状况。因此,能力是必需的,没有能力,就业就无从谈起。学生的能力水平是评估学生的基本标准,而就业状况则是对这个标准在实际岗位情况的判断。首先,学生要有符合就业导向的能力,也就是学生的能力应该与当初专业设置中对具体岗位的从业能力要求一致。其次,要有充分的跨专业岗位从业能力,这是更高的要求。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对社会岗位有着更为宽泛的适应性。再次,具备基本的从业能力,这种能力即便并不能适应某一具体岗位,但具有了这种能力之后,学生进入一个岗位时就具有较快的适应性。这三种能力水平是评估学生是否具备能力的标准,同时也是评价学校具体办学状况的标准和尺度。而缺少能力,甚至没有什么能力的学生往往在就业中就会遇到重重困难,甚至难以就业;即便有些人就业了,也往往是非专业、从事极为简单劳动的工作。相反,具有跨专业岗位从业能力的学生,即便没有太多的选择,也可在专业对应岗位上把工作做好;缺乏专业能力但具备了能力基础的学生,虽然将在择业中遇到困难,但一旦择业很快就会在工作中形成能力。上述这种学生与用人单位的双项选择中,能力标准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无声的标准是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尺度,也是社会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标准的规范。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最为重要的标准,职业教育中“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决定了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必须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要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培养学生能力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学生的能力如何也正是社会对学校办学评价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的重要尺度。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中的能力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杨泉良 工作单位:湛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