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分析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第一篇
一、目前襄阳市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9月,全市有高等职业学院2所,在校生16716人(含成人专科),教职工1598人,其中专任教师1318人。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7所,在校生27346人,2013年毕业学生23994人,招生9177人。教职工总数2796人,其中专任教师1990人。现有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专学校1所,国家骨干技术院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0所,省级示范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所;现有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省级品牌专业12个,省级重点专业20个,省级实训基地7处。近三年来,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二、探索实施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襄阳市职业教育充分有效地利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建立与产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产业襄阳”建设,提高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围绕襄阳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升级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在对接过程中,襄阳市委、市政府主动将中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纳入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划中。如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出的“三对接一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校在加强素质素养培养,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围绕“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三个对接”,即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课程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一个贯穿”,即校企合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工学结合全方位实施,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本校特色的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襄阳技师学院推行校企合作无缝对接,努力探索和不断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和校企合作机制。一是社会搭台,产学唱戏;二是专业搭台,工学结合;三是行业搭台,培学相融;四是项目搭台,研学相辅。形成了“巩固传统专业,完善复合型专业,重点发展数控、模具专业,加快发展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
三、统筹组建襄阳职业教育联盟,服务
“四个襄阳”建设2010年4月,湖北省委省政府襄阳办公会提出建设“四个襄阳”的新要求,建设好“四个襄阳”,人才是核心。为适应襄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除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向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流动外,必须立足自我培养。尽管襄阳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但学校布点分散、基础能力薄弱、专业设置重复、教育质量不高、经济贡献不大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不能适应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不能适应“四个襄阳”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建立职业教育联盟(集团),走内涵发展道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需要的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要适应市场的需求,要关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根据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估等。在专业设置上,重点做好与襄阳市汽车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医药化工产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6个“十二五”期间产值过千亿产业的对接;在校企结合上重点做好与深圳工业园区等市、县(市、区)两级工业园区及市内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在办学模式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企业广泛参与、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襄阳市依据产业布局和现有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现状,组建了三个区域性的“职业教育联盟”(集团):一是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各县(市、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主要成员,组建襄阳市第一职业教育联盟(集团),建设襄阳千山职业教育园区。二是以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以各部门举办的中职学校为主要成员,组建襄阳市第二职业教育联盟(集团),建设襄阳尹集职业教育园区。三是以襄阳技师学院为龙头,以襄阳区域内的技工学校为主要成员,组建襄阳市第三职业教育联盟(集团),建设襄阳东津职业教育园区。三个职业教育集团由政府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纽带,联合襄阳的企业、行业、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培训机构和研究机构、就业服务组织,实行资源共享、互利共赢。通过集团内中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联合体建设,整体优化培养过程,形成学科渗透、相互交融、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放平台。建立创新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构建跨校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盘活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使之集成优化,有效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设备互享、图书互借、实验互开、信息互通、场地互用,推进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统筹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创设良好外部环境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职能部门、社会各界的支持。近年来,襄阳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地发展环境。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中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为建立稳定增长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制定了《襄阳市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试行)》和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与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将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课时津贴、学生实习实训耗损补贴、顶岗实习学生工伤保险补贴等统筹纳入部门预算。随着地方财力增长,将逐步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按生均经费标准列入地方财政预算,高等职业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标准逐步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
(二)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创业就业扶持机制
第一,对纳入湖北省和襄阳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培养的专业,每个专业市财政拨付20万元的专项资金予以扶持。第二,支持职业院校围绕襄阳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湖北十大职业教育品牌”,对立项的“湖北十大职业教育品牌”按相关政策给予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第三,支持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每年认定一批“襄阳市大中专学生实习实训示范基地”,每处示范基地给予20万元的资金扶持。制定学生实习实训中安全责任三方负担的具体政策,落实企业接受大学生实习实训的责任。第四,鼓励在襄和来襄大学生就业创业。职业院校定向为襄阳市支柱(骨干)产业的校企合作企业年输送高技能毕业生100名以上且在岗时间稳定一年以上,市政府按每生200元的标准对职业院校给予奖励。实施“大中专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设立“襄阳市大中专学生创业基金”,对大中专学生创业进行政策和资金帮扶,每年扶持一批大中专学生自主创业。依托湖北文理学院,建立了“襄阳市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以下简称“俱乐部”),实行“市校共建共管”体制。将“俱乐部”建设纳入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列入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工作计划,实行部门联动,校地共建,形成合力,互利多赢;为“俱乐部”开展活动提供长期、固定、经常性活动场所和项目孵化基地;将“俱乐部”建设与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组织实施“襄阳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扶持、服务机制,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将“俱乐部”申报为“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襄阳分部”,积极争取“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的指导与扶持。
(三)支持职业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第一,支持职业院校与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和完善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逐步形成竞争性项目和稳定支持有机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鼓励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大项目研发攻关力度,瞄准代表本行业、本领域的尖端科技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确立重点研发项目,集中力量进行攻关。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开发产业共性与关键性技术,经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给予50万元补助,省级研发中心给予30万元补助。第二,推动职业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中小企业设置“首席专家”岗位,引导职业院校教师深入企业开展技术开发和科研攻关。支持职业院校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职业院校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对于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进行的一般技术进步项目按实际完成设备投资额的1%给予奖励。最高额度不超过20万元;实施市级以上重点技术进步项目,奖励资金提高到2%,最高额度不超过40万元。第三,加快推进襄阳科教园区建设。积极吸收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和创业企业入驻“襄阳市科教园区”,并在基本建设、财税、投融资、工商管理和人才激励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催生一批高校高新科技企业。支持“襄阳市科教园区”积极创办省级和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并按照“隆中人才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四)支持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加大兼职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襄阳技能名师”岗位,每年选聘100名左右“襄阳技能名师”,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的岗位津贴补贴,并将“襄阳技能名师”领军人才纳入“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制定企业兼职教师引进和评聘教学系列职称的支持政策,促进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第二,推进职业院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绩效评价机制,加快实行任期考评、同行间业绩考评等符合教师特点的评价与激励办法。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印制《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改革职业院校教师职务评审的条件标准,重点考核其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将社会服务、企业实践等经历纳入职称评审条件。
(五)鼓励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研发、协同攻关
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提升企业研发能力。职业院校要利用自身的人才智力技术优势、与国内外其他院校联系密切的优势,主动参与合作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研发团队,在帮助企业提升研发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推进科研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利用职业院校场地、设备、教师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建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基地。
(六)支持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技能大赛
对参加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的获奖单位、教师、获奖选手给予奖励。获得国家一等奖,给予选手所在学校10万元的奖励,指导教师、获奖学生分别给予2万元、3万元的奖励。获得省级一等奖,给予选手所在学校5万元的奖励,指导教师、获奖学生分别给予1万元、2万元的奖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给予选手所在学校20万元的奖励,指导教师、获奖学生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的奖励。此外,获得省级技能大赛前三名或国家级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奖励的学生,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对获得省级技能大赛第4~8名奖励的学生,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晋升高级工职业资格;对凡获省级三等奖以上的学生,在高职院校招生录取时,经省高校招生委员会同意,可以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七)支持职业教育联盟建设
设立职业教育联盟建设启动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3个职业教育联盟自身建设,包括平台建设、优质课程引进、软件评测及职业教育推介、人才资格认定、校企合作、师资培养、专家聘请等方面。
作者:李晓岚 工作单位:襄阳市职教协会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1、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认识,是探讨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着力点"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办学特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1专业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有:(1)独有!个性)人无我有;(2)优势)人有我优!人优我精;(3)不可替代)独特或保有明显质量优势,别人代替不了"这些专业特色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科技!地域或行业和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等领域"特色专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在这些领域的专业优势及专业内涵的建设"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要创建专业特色,应以社会需要为导向,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发展专业,突出专业特色,立足于市场"1.2教学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具有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教学目标的能力化!培养过程的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训练性!毕业取得双证书等五个基本特征"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应体现以上特征,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较足的发展后劲"1.3育人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育人特色主要表现为知识+能力+素质!专业+技能+计算机!专业+技能+外语!学历+证书!学校+工厂!学习+实训+技术文化养成等"这些育人特色是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突出专业培养特点而创建的,经过实践!提高!升华,发展成为育人模式"1.4装备特色"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搞好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要有成效必须有好装备"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配备有助于培养中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较先进的实训教学设备,搞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切实培养出高级应用型!操作型!管理型人才"1.5师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特色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应有学术和技术/双高0的名师"一个名师能够造就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从而带动一门学科,打造一个品牌专业,提高学校声誉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名师的引进和培养"一方面,可以高薪聘请知名技师和高级技工从事实训教学等;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大力支持教师提高学历!下企业锻炼!考取资格证,从而提高教师的学术和技术水平"1.6产!学!研合作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产!学!研合作特色是指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具体说,高职院校应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和有关的专家学者参与专业的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聘用企业的一线技师任兼职教师进行实训教学训练,并把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和见习实习场地,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1.7课程和教材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材特色是指高等职业院校要有自己的特色的校本课程"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编写实用的教材,选择!引进和翻译国外的优秀的应用技术教材,加强实训教材的编写"
2、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途径
2.1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前提"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能力锻炼的机会"一般来讲,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他们就会积极参加并作出较多的投人,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会得到更多的锻炼,学生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漠不关心,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或者说学生是被迫进行学习的,这样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也就不会起多大作用"由此可见,学生有无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然后采用生动的方法教学,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以有利于锻炼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2.2注重精讲多练,培养自主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自学为主,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堂上,教师应精讲,让学生多练;课后,让学生围绕案例和现实问题加以复习"这样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也能够很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一般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形成对于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教学工作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更应该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机会,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通过类比迁移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通过合理想象的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通过多方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突破常规的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等"在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使学生较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4加强实习实训,培养操作能力"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实习实训教学,使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机会,以切实培养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应教育教师创新教育观念,重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让每一个学生较好地理解每一项操作技能要领,并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调整教学计划,压缩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加强指导,展示教学成果;搞好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25创新思想观念,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理论知识产生新思想和新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身上同样也存在着创新的潜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应创新思想观念,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特别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和反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的心理环境,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从事创新性的实践活动;应给学生提供创业成功的学生榜样,受到成功学生良好品质的潜移默化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创业的心理需求;应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学生一些创新思维的策略与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2.6采取多种形式,培养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等"社交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能力,这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校期间重视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交往指导,使学生掌握交往的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参与学生管理!各种竞赛活动!勤工俭学!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使理论知识和交往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作者:屈战伟 工作单位:璞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把握新兴产业需求,设置新型专业
在全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分标准后,根据国情,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具有旺盛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电网产业等,这些新兴产业体现了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专业,理应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服务。对新型专业建设必须注重以下四个环节:首先,地方政府在对新兴产业进行宏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学校与新兴产业对接的问题。必须将新兴产业的职业要求作为规划职业教育的基本参考点,将其看作区域发展过程中的未来航向与坐标,在研究新兴产业发展时间的同时,花大力气对职业教育进行合理的安排。其次,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机构,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需要仔细研究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在了解当地发展宏伟蓝图的基础上,详细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新型专业设置方法。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笔者以为,专业院校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内容:安排专人对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以此为依据对当地人才缺口进行预测。全面分析岗位要求以及人才培养需要达到的等级,考虑课程应当如何设置、学校师资力量如何安排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第三,通过不断探索,积极完善由政府、企业、院校互相合作的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努力尝试由三方共同派遣工作人员、对新兴专业设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调研和探讨的发展模式。同时,必须确保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在相关产业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基地,企业员工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相互合作。最后,要不断建立健全新型专业建设的调节机制。在建设与新型产业相匹配的专业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意识到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成长、成熟需要结合区域新兴产业现状,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调整。设计者必须做好及时调整机制的准备,考虑新兴产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专业设置条件不够成熟,甚至部分专业名称和专业目录无法一一对应等状况。相关人员必须明确,与其他专业设置相比,新兴专业设置除做好常规的专业设置工作外,还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才能从容应对突发状况。
(一)抢占发展新兴专业的时机,积极设置符合本地特色的专业
新兴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其强劲发展势头下所带来的巨大经济诱惑与发展前途,使得越来越多的地区将发展新兴产业作为一项核心工程。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能够在产业更新换代节奏日益加快的市场环境下牢牢把握住市场的发展脉搏,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将未来的发展重点放置在新兴专业上。在市场的推波助澜下,新兴专业的发展势头更加旺盛。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不尽相同,因此相关专业设计也必须在全面考察之后方可执行。开展相关专业设计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需要明确我国政府对新兴产业的定位情况。其次,必须将专业设计的基础放置在本区域内部的产业基础和资源基础上,明确本地的竞争优势,在全面考证后,方可设置新兴专业。最后,对新兴产业的技术以及市场发展潜力进行调研。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最优的专业应当是那些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但又有较快发展速度,同时又可以在本区域产生极强辐射力的新兴行业。
(二)推行置业专业教育时,必须全面考虑各种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新型专业要想实现成功运作,需要一定的时间。校方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预见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增强从容应对问题的自信。具体来说,在师资方面,校方应当充分考虑现有师资力量短缺的现实,提前有计划地进行与新兴专业相近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可以选择派遣教师到高校学习以及到企业实训,通常来说,深入企业学习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为了保证教师质量,确保教师数量到位,学校可以尝试聘请编制之外的兼职教师进行授课。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阶段,应当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最佳方案。在推行新型专业设置的过程中,最好将实践基地设在企业内部。教师应当创造条件,制造出简单的实验实训工具,确保学生在进行基本技能学习时,对于学习内容有起码的认知。在课程设置方面,秉承边开发边完善的原则,通过各方专家的论证与讨论,探索合理的课程。在专业管理上,校方应当借鉴企业在管理中的理念、文化以及具体举措,在全面考察本专业实际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注重贴近新兴专业的知识教学
新兴专业属于职业教育中最新出现的一门学科,这就意味着我国目前没有现成的案例可以参考。为保证教学质量,在对新兴专业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这个强有力的媒介,积极利用各种渠道查阅西方先进的教学设计方法,从而在我国没有现成经验的前提下获得必要而有益的教学经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出资聘请经验丰富的外教或者派遣教师到西方先进国家的院校进行交流、学习。第二,将传统教学中与新兴专业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这需要边缘学科教师进行全面探讨并制定教学内容。由于这种策略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因此也更“接地气”,应成为新兴专业设置的重点。第三,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对于服务于新兴专业的知识,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实地学习,最大限度地做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校企联合不仅能让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更能为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是保证新兴专业知识教学能够被社会认可的必经之路。
二、针对区域支柱产业,加强骨干专业
从概念上讲,支柱产业指的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很快,同时有能力对国家经济进行引导及推动的重点产业。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属于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主要有机械电子、建筑业、石化等企业。打造和支柱产业相衔接的骨干专业,应当重点把握好以下三方面:
(一)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强引导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推动区域产业快速发展。支柱产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经营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区域产业的整体水平。基于此,职业院校必须将服务支柱产业作为课程设置的一项重点。在教学中,学校要敢于抛开社会上那些昙花一现的行业,不能因为这些行业短时间的热门就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专业设置,而应进行科学理性的判断,确保相关专业能够与支柱产业对接。为实现对支柱产业的有效引导,学校必须在专业设置上下大功夫,将人才培训作为重点,将加强校企合作作为核心,将国家产业政策作为参考依据,通过紧跟国家政策、着力培养高精尖人才,真正将职业教育引导区域支柱产业健康发展的功能落到实处。
(二)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教育质量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支柱产业在发展规模上无疑是最大的,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比肩的行业规模、从业人数以及经济贡献。当然,在后续人才需求上,支柱产业有着更大的人才缺口。为满足支柱产业的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在进行专业设置时,理应将其作为骨干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才是职业学院必须做的一项核心工作,教育规模化是相关专业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规模化不仅指学生人数更多,还涉及更多的设备仪器、更雄厚的师资力量、更充足的试验场地等。在保证规模到位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同样能够符合企业需求。具体来说,在进行人才培训的过程中,学校必须有与企业相似的操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尽可能接近工厂作业的前提下学习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还必须确保企业有足够的实训场地让学生学习,不能因为场地、设备的不足而将技能知识转化为课堂理论教学,这样不仅会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还会直接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校的形象。例如,某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始终是当地的龙头产业,在当地政府制订的五年发展计划中,着重对这一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强调,并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倾斜。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当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该校通过全面的考察,有意识地增加了制造业的招生人数。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在原有师资的基础上新引进了五名骨干教师,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真正的知识。通过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企业反馈良好,认为这样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当地产业战略也在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下,得以稳步推进。
(三)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创塑并进
支柱产业是一个区域的主导力量,它在区域中不仅要求稳步发展,还应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作为最终目的,对生产效率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骨干专业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开展教学。学校、企业以及本行业各方面的专家,应当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咨询委员会,根据本行业的发展状况,科学预测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学校进行实际教学提出高瞻远瞩的意见与建议。同时,学校和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交互任职”机制,在学校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概括地说,骨干专业是学校专业建设中的一项重点,学校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安排教师与企业全面考察与分析行业发展现状,在创新教学的基础上,正确引导、重塑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水平。
三、基于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专业
传统产业主要指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通常指的是以钢铁、纺织、造船为代表的,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产业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产业部门。传统产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稳步提升的关键,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甚至扮演当地支柱产业的角色,因此,在建设职业教育专业过程中,必须对其高度重视。
(一)适应产业传统的同时,注重强调专业性
通常来讲,传统产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较长的发展经历,其本身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与生产优势。与此相对应,这些技术与经验在构成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对于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进也带来致命的缺陷,技术定型、生产不规范、粗放型管理等特点都影响传统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实施专业教育时,职业教育者必须在保证教学内容满足传统产业生产的同时,对其进行专业化改造。具体来说,通过与企业签约,促进传统企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推进,学校可以有意引导,让企业在内部逐渐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能够平稳地向现代化过渡。要积极引导企业在满足现有生产要求的同时,实现生产的专业化,避免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积极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在顺应产业改造的浪潮下,始终将保证教学质量作为重点
如不及时进行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造,传统产业将无法适应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客观要求,逐步被时代淘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为传统产业提供人才上,更表现在引导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上。在具体教学中,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当从以下几点进行改善:一是配置更优质的师资力量。在教学中,只有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过硬的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学习到真正的专业知识。在产业改造过程中,学校应当摆脱教师必须科班出身的刻板印象,可以邀请企业中具有丰富资历、行业中具有权威地位的专家到学校进行课堂知识讲解。二是开展多样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设计出能够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方案,并给予一定的荣誉奖励,提高学生改造传统产业的积极性。由于传统行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规模和人口数量优势上,不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中,该种发展模式从长远来看岌岌可危。因此,在开展传统专业提升的过程中,校方必须安排专家到传统产业进行实地考察,双方共同探讨发展战略,进而制订具有鲜明传统产业特点的教育培训计划。这是有步骤、有重点地改善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过于粗放状况的必要手段,必须高度重视。
四、针对生产性服务行业,创建特色专业
从行业发展的目的上讲,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保证在工业生产中各项经营活动能够不间断进行、工业技术持续提升、产业升级顺利实施,最终实现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一种专门服务于生产性产业的特殊行业。特色专业指无论师资力量还是教学水平都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专业。在学校的学科构建中,特色专业是对学校教学水平的优化,是提升学校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保证教学水平的关键。针对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创建特色专业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坚持将独特性作为重点
随着市场改革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服务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基于此,进行特色专业确定时应从以下两点抓起。首先,要转变在制造业企业内部进行选择的方式。制造产业目前的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其内部发展产业链也相对成熟,该行业的发展重点已经转向产品设计、人员水平、售后等方面,由于这些方面并不是其优势所在,因此在发展中往往倾向于外包的发展模式。作为新的一种发展模式,人才培养应当积极寻找发展中的空白点,将独特性贯穿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其次,要在生产型服务业完整的“产业链”中确定专业培训方向。在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链中,不仅有关于产品的可行性报告,更有产品理念设计、企业人事管理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创建特色专业时,专业设计教学应当由传统的生产服务教学转变为侧重整个服务链的全方面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将独有性作为教学重点
信息化时代是当今经济发展的典型表现,在现今经济活动中,随着工业生产性服务业与我国制造业的经济合作越来越频繁,针对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创建特色专业时,必须考虑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绝大部分企业对于服务这一领域投入的精力、财力已经越来越大。研究表明,服务经费的增长速度在近两年已经呈现明显高于实物增长速度的趋势。坚持独有性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指,学校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开展一些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的网络教学、网络课堂,同时利用网络的便利性积极开展各种网上销售、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将必须在学校才能学到的知识用现代化手段展现出来。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生产服务业提供的产品,制订符合先进网络时代特点的网络销售方案,并通过向合作企业展示,让企业从客户的角度对其进行评判,不断改进销售策略。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的总体效率,还能在课堂知识传递过程中,体现鲜明的本校教学特色,最终为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作出贡献。
五、结语
作为保障区域产业战略顺利推行的坚强后盾,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当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相应的学科建设模式,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保证传统行业优化升级为核心,以促进支柱产业稳步推进为目标,以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建设,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作者:王美林 工作单位:泰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