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论文

一、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现状

(一)专业实践经验不足,实训指导教师缺乏

1.教师来源单一,动手能力差

职业学校教师来源应该多样化、多渠道,但是,被调查的职业学校教师来源渠道主要为三个:小部分来自企业、行业等生产一线,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事职业教育工作,其次是从小学、普通中学、高中调入。在抽样调查的专任教师中,只有4.9%的人来自企业,7.3%来自事业单位,来自普通中学的就占17.1%。其中,在被调查的专任教师中专业教师在企业实践的时长近乎于零。教师来源单一。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大多数教师主要来自学校,从学校到学校的上岗方式使得大部分的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与专业技术能力,动手能力差,在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容易陷入普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俗套中,最终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2.教师培养和培训机制不健全

造成教师专业技术能力不强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的专业培训缺失。根据调查问卷,在关于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教师从事中职工作以前对职业教育的了解情况的调查中有14.3%几乎一点也不了解中职教育,只有43%了解一点和47.6%表示比较了解。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缺乏了解,表明需要对这些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然而在新教师入职引导中,接受的培训形式比较单一且效率不高,主要为集中培训(66.7%)、专题讲座(76.2%)、师徒制(14.3%)。另外,参加过培训的教师中有4.8%的人认为中职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不太合理,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培训类型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教师只参加过县、校级的课程培训,而国家级培训所占比例较小,如表4:形式单一的培训也直接影响了教师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中获得高级证书的只占4.8%,获得中级证书的为57.1%,38.1%的教师获得了初级证书,显然无法适应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技术技能的人才培养要求。据了解,培训环节薄弱的原因主要源于广东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的限制,无法安排大多数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

3.“双师型”教师结构失调

“双师型”教师缺乏是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普遍的问题。从调查数据来看,数量上,乳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连南职业技术学校两所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分别为24.1%、39%;职称上,两所学校有20.6%的双师型教师具有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中级的只占44.1%,中级以上的35.2%;学历上,在调查的双师型教师中本科学历占多数,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不到1%,约13%的只有专科及以下学历;从教师类型结构来看,文化基础课教师占38.8%,专业课教师占58.5%,而实训指导教师只有2.7%。造成“双师型”教师结构失调、实训技能缺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广东民族地区经济条件落后,教育主管部门未能提供教师很好的培训机会,使得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来自于经费的限制,无以支持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教师参加进修、培训以及外出访学;三是时间的不足,广东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教师生师比过高,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加上班级、学生管理等超负荷工作,难以抽出时间参加培训及自我提升。

(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少

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发展与市场变化要求职业学校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能力,才能跟上新形势的步伐。中青年骨干教师是职业学校发展的主力之一,需要职业学校对中青年教师要加强培养和培训。然而,现实情况下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条件不利于教师发展,学校提供的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过少,导致教师见识不广,眼界不宽,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部分老教师甚至从未有过外出学习的经验,缺乏现代化职教理念。从年龄结构上看,被调查的教师中40岁以上的教师占了68%,40岁以下占32%左右,平均年龄45岁,平均教龄也都有23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不到20%,在被调查的双师型教师中,40岁以下的占总数的38%,40-50的占了54%,仍以年龄较大的教师为主。

二、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对策

(一)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1.确立科学的“双师型”教师标准

“双师型”教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专属名称,是区别于普通教育学校教师的特有名词,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何谓“双师型”教师,目前尚未统一定论。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即具有教师职称和职业资格证的教师;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由于定义的标准不一,每个学校的实际操作会出现很大的差异,甚至同一所学校内的也会出现争议,导致现实中的“双师型”与理想中的“双师型”教师有很大区别。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系统的首要任务是确立科学规范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在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规定:中职教师既要有较好的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还要有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也就说理想的“双师型”教师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师,同时具备会教理论与会指导学生实践的“双会”能力。因此,“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的制定应该要求教师同时拥有包括相应教育层次的教师资格证和所任教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即“教师+职业资格”。总而言之,“双师型”教师不是教师证与资格证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结合,更重要的是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融会贯通。对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而言,还要体现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知识的有效再现与进行传统技艺技能的传授等方面,才能培养出既能适应本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又能传承本民族文化、技艺的人才。

2.建立健全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

尽管制定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但是由于在具体操作上考核要求的放宽、放低,加上很大程度上考核与培训不分家,导致目前很多教师拥有职业技能等级证却不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这就需要建立一个规范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制度,严格规范资格证书的考核环节,确保职教教师“双证”的有效性。“双证”是“双师型”教师认定的基本条件,但是,“双证”不等于“双会”,要在持有“双证”的基础上,在认定的时候要加强对教师其他方面的考核。职业教育离不开行业、企业,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最大特点。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离不开本民族地区企业、行业参与,因此,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是民族地区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保障,也是“双师型”教师考核认定的主要参照。通过以政府为主导,引领“双师型”教师认定体系,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带动相关劳动部门和企业行业共同参与,依照“双师型”教师考核认定标准,由各领域的专家考核认定,考核内容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或者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作为考核项目,加上“双证”资格要求,对教师作出科学的认定。通过科学规范的考核方式引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向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灵活开放的培养体系。

3.制定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构建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保障。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管理机制,使“双师型”教师的认定、考核、评定等各方面都能找到合理的依据,做到公平公正。同时,为了激发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教师对获得“双师”资格的热情,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能力评定结果与教师的职称、奖金和培训等相连,成绩突出的作为全校示范以带动全体教师自觉地投入到拓展本专业知识来提升自身能力的学习中。合理的评价体系与适度的激励机制对条件落后的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是公平公正的重要保证,也是激发全体教师努力提高自身全面发展的动力。

(二)多渠道培养民族地区职教师资

1.通过院校联合培养高素质的职教师资

通过专门的职业院校和其他大学特别是工科学院师范专业来联合培养职教师资。一是加强高等院校与民族职业学校的沟通,通过与东部发达地区对口的高等院校合作办学、专业培训等形式为广东民族地区培养职教师资,如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是广东省重点的职业师资培训中心,以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培养的“双证书”毕业生,成为职教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通过合作办学,推进教师进修和选派优秀教师赴当地任教等对口支援工作,还可以根据对口支援地区和专业教学实际,培养相应的师资,推进广东民族地区职教师资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二是依托职业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开办不同专业的民族地区职教师资培养班。此类院校可以根据最自身的特长,面向民族地区的普通高中和社会招生学生,按照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学校专业设置特点、计划招生比例开办不同专业的职教师资培养班,并要求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必须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担任教师,不仅解决当地职业教育师资缺乏的问题而且也一并解决了当地学生上学、就业问题。同时,开办职教师资培养班的职业院校要加强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以及制定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和学科带头人标准,确保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质量。

2.以校企合作促进职教师资培养

职业教育涉及的专业和种类之多,如果仅靠专门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育机构是无法满足各类职业学校对教师的需求的。无论是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还是从职业教育培养特色来看,职业学校教师只有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感受、感悟、学习,才能获得最优最具实际价值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将学校与企业联接,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学校通过派选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培训与实践锻炼,保证专业教师与工厂、企业、行业之间保持专业对口业务往来的渠道顺畅,实现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科带头人到企业对口实践的常规化和制度化。职教教师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技术进步情况,从而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另外,广东民族地区有自己的地方经济特色,如特色农业、植物资源开发与保护、民族旅游资源等,依托这些产业建立对口的师资培训基地,使得教师能够很好的掌握民族产业知识与技能,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途径。

(三)建立健全的经费承担机制和开放的教师培训机制

1.加大师资培训经费投入

缺乏职教师资培训经费是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有效的解决途径是建立学校、政府、社会和教师个人四位一体的培训经费承担机制。国家在政策上对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给予一定的倾斜,设立民族地区职教师资培训专项用款,并且对专项用款进行跟踪,确保专款专用,保障职教师资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地方政府则加大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职业学校,学校通过特色办学引进企业资金以及号召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以承担一定的师资培训经费,而教师个人按照相应培训等级适度承担一定的经费,经费承担机制可以有效的分担了职教师资培训经费不足的压力,扩大教师培训范围。

2.拓宽教师培训领域

建立开放的教师培训机制,使得专业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培训。一是鼓励教师学习进修,尤其是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现有学历,要求在岗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人员提升学历,使学校专业教师学历合格率达百分之百。制定教职工继续教育、在职攻读硕(博)士研究生以及教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选派到知名高校及企业进修学习等奖励,全面提升职教师资整体质量。二是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实践技能的培训。包括提供教师到外地参加技能培训的机会以及选派专业教师到本地区企业、工厂等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且要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及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规定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而且每年要选派教师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结束后由专业人员进行鉴定,鉴定通过则给予适当奖励,不合格则需要重新培训。三是加强本民族地区文化及传统技能的培训。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与技能的有效载体之一,通过对本民族教师甚至不是本民族的教师却从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教师进行民族文化、技能的培训,从而更好地传播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和技艺技能。

(四)严格实行职业学校教师准入制度

1.重视职教教师来源多样化

认真执行中职学校教师准入制度,遵循职业学校的教师来源多样化、多渠道的原则,既可以直接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择优秀的学生来担任教师,也可以直接到企业中聘请具有较强相关专业的实践经验及技术技能人员充当教师,这样使得专任教师符合既有规定的学历又有相关工作经历的资格条件,严格控制职校教师入口,确保民族地区职教教师结构的合理性。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还要严格把关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质量,一方面,要全面落实中职学校教师资格的定期认证和考试办法,及时发现认定和考核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在操作的时候要严格依据认定程序,促使教师资格认证工作日趋规范化与制度化。

2.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激励、成长机制

一是引进高素质人才。一方面通过提高职校教师待遇,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企业人才到民族职业学校任教;另一方面通过优惠政策从企事业单位引进一些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的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从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从而改善现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结构。二是聘请专业的技术技能型兼职教师。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与娴熟专业技能的兼职教师。三是积极鼓励教师晋升职称。制定职称评聘办法,并在津贴、进修、住房分配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进而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中,合理调整师资结构。四是动员教师开展产学研的工作,积极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参与技术的开发和服务。鼓励教师借助产学研平台,广泛开展科技研发,围绕市场行业企业需求,积极为民族地区开展科技服务、技术服务,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结论

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伍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不管是教师的数量上还是师资结构上都需要进一步改善,才能更好地适应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构建健全的广东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要从民族地区特殊的环境出发,在教育主管部门及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投入充足的经费、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机会等措施来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确保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作者:盘笑莲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