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理论课职业教育新要求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两个重要文件相继颁布。以此为契机,我国职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形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职业教育新形势下也应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更有作为。一方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地位不能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认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不能动摇,在新形势下还要加强。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道路、教学模式和学生需求,努力在职业教育新形势下,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为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一、职业教育新形势对高职思政课提出新要求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
高职思政课更具针对性。《决定》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具体见下图)。在这个体系框架中,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性,在构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发挥了双重重要作用。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亮点。”[1](P5)高等职业专科教育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另一方面更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一道,构建起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层次上基本并列,在体量上大体相当,在发展方向上立体交叉,相互打通的一个教育类型。横向上它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纵向上又和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共同构建起职业教育的框架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特征明显,从生源来看,包括来自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人力资源市场三个方面,从出口来看,包括应用技术性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源市场。根据《规划》要求,2012—2020年,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由2012年的964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1480万人,增长53.5%。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高职院校思政课更具有高职的针对性。从人才培养目标而言,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任务。2010年9月,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下一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目标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办学道路而言,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这要求高职思政课要对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道路、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教学模式、学生的特点需求、院校的区域、行业特征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努力使思政课更符合高职特点,在中央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提出的共性要求的前提下,努力满足高职的个性要求,切实提高高职思政课的实效性。
2.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成为高职思政课的重要使命
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2]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能鲜明地表达职业根本利益以及职业责任、职业行为的精神要求。其基本要素有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等。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职业精神与学生的职业技能高度融合,一方面,良好的职业精神促使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实践,不断自觉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与精进中,学生也获得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进一步坚定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具备职业信念。培育职业精神,思政课是重要的渠道,无论是在“基础”课还是“概论”课中,都要贯穿和融合职业精神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五基本”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相互融合。
3.“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教育成为高职思政课的重要任务
在新的职业教育形势下,新型文化的培育和文化氛围的营造非常重要。现代产业的发展,要求在产业活动中注入文化内涵,以现代文化指导产业创新,企业文化要求通过内在的文化内涵引领企业精神,凝聚企业员工,把文化融入企业产品和服务,现代职业文化则要求以职业理念、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贯穿于职业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包括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教育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传承民族工艺文化中以德为先、追求技艺、重视传承的优良传统。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要通过“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教育,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这也为思政课提出了新的重要任务。
二、高职思政课应对职业教育新形势的主要策略
1.教学定位与普通本科趋同,存在惯性思维,亟需转变理念,增强高职针对性。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到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200余所,招生人数达3134万人,与本科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校生964.8万人,10年间,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300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P4)然而在较长的时间内,人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认为高职教育只是大学本科教育之下的一个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而新的职业教育形势下,对于高职教育定位的转变,要求思政课也需要做出符合高职层次类型特点的理念转变。与规模的快速扩张相比,高职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不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职教育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体系,本质上还是沿用本科学科型的教育模式。长期以来,由于仅仅将高职教育作为一个低于普通本科教育的层次教育,使得高职教学定位几乎是完全照搬本科教育,只是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学分上略有区别,并无实质性差异。尽管这种问题对于专业课而言,比思政课更为突出,但思政课在理念上也存在着与普通本科趋同,惯性思维明显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考虑到高职院校在教学任务、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特点与需求、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等诸多方面,和本科有着明显的差异。为积极应对新的职业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在坚决贯彻中央对于思政课总体要求的前提下,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明确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新要求,对高职思政课做出更为合理,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安排。比如由于高职只开设“基础”和“概论”两门必修课,对于这两门课程与本科开设的“原理”、“纲要”的必要衔接和补充,也往往考虑甚少。再如在“概论”课中讲思想,由于不开设“纲要”课,同时高职学生理论思维敏感度还较低,更需要讲授一些历史背景性的材料。这一点在课程安排中并未被足够重视。
2.教师队伍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准备不足,需进行高职教育方针政策的培训。自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尤其是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颁布以来,教育部和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加大了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力度,近年来思政课教师获得培训的渠道增多,效果显著。然而,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仍然更注重对中央新政策、教材修订精神、教学方式方法等的培训,而有关职业教育的理念、方法等的培训较少,不能满足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形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立体交叉的系统工程,思政课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高职整体教育系统的关系密切联动,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相互配合促进,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与高职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密不可分,不是孤立的因素。因此,思政课教师除了应及时掌握国家政策方针,掌握课程最新要求之外,还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和高职教育目标、培养模式等的政策。当前,思政课教师在这方面的准备显然不足,还未能与高职专业教育、实习实训等工作有机地融为一体。这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高职思政课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特点、规律、政策的培训,使高职思政课更有针对性。还应对高职教师进行适合高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研讨和培训,使高职思政课并不一味模仿本科教学,仅有数量的减少和层次的降低,而是成为独具特色的教学。教师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能忽视,而这种科研教研活动也应是适合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科研教研。从2014年7月开始,教育部已经组建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宣讲团,奔赴各地进行职业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思政课教师也应该尽快领会贯彻会议精神,转变观念。
3.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不足,需要借鉴高职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尽管高职思政课教师也在孜孜以求地探索教学改革,为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这种改革往往仍然停留在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变上,还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针对性。2006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对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16字方针,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要求职业教育“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2]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也应成为思政课重要任务,既不能和普通本科雷同,又不可能完全照搬高职专业课的路子,而是要创建一套符合高职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创建中,可充分借鉴专业课的模式,同时不能脱离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由于教育对象相同,高职针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思政课也可以借鉴。比如说“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这种教学模式在思政课中同样可以引入,通过设置任务,项目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思想发展和道德培养,在完成任务和项目的同时,对于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也有明显的认识深化。例如,对于电力类高职院校,在讲授“基础”课时,在“任务驱动”模式下,教师讲授可充分结合学生电力行业的职业特点、职业需求、职业精神、职业文化,既增强了内容的针对性,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再如,“概论”课讲到“科学发展观”这个内容,对于山西的煤炭职业院校,可设定项目导向:为什么说“山西成也煤炭、败也煤炭”?为什么说山西陷入“资源诅咒”的怪圈?为解决这个问题设置个项目,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研讨,并在当地进行一定的调研和实践,得出项目解决方案:要想走出“怪圈”,就必须科学发展——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讲清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不单单是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了。教学模式的改变,包括着从教学内容的重新构思,教学方法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乃至与学生实习实训尤其是顶岗实习的衔接,考核方式的综合设定等多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较为成熟的科学有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既具有个性和独特性,也具有在一定范围、一定类型的高职院校的可推广性。目前教育部已经注重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择优推广,而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择优推广和示范,则更具有重要价值。
4.培育职业精神和“三种文化”,应该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对职业精神和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这“三种文化”的培育培养,成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但这个任务的完成,不是孤立地专门去讲授职业精神和“三种”文化,而是把这些内容融会贯通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尤其是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培育职业精神和“三种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理论教学总学时较少,思政课占总教学时数的比例,也低于普通本科院校。思政课的课堂学时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应充分利用好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尤其是顶岗实习的期间,探索高职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学生的职业精神,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培育,并不能纸上谈兵,而要知行合一,要融合情感教育、体验教育、角色扮演、现场模拟等多种方式,这一点高职院校有明显优势。应充分运用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的课程或教学项目,学生长时间的顶岗实习过程,既是职业技能培养的良好手段,也同时是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树立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培育职业精神的最好时机。思政课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应该是两张皮,应该有机融合,思政课教师本身也应熟知和热爱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既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也应该是职业精神的倡导者,产业文化、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培育者。应实现与企业优秀员工、高职院校优秀校友的紧密互动,使他们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还应在优秀企业和顶岗实习单位,建立大量的高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和职业精神培育基地。
5.教学评估、教师职称评定、教学科研鼓励等政策杠杆,应分类制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杠杆,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从教学标准的设定、评估督导指标的设计,教学科研奖励、乃至职称评定条件等,大都与普通本科院校使用同一套标准,还没有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点,需要根据高职思政课的特点,分类制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研究制订出台符合高职人才培养和高职院校特点的思政课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也应对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奖励政策、职称评定指标体系等合理设定,通过分类评估,分类评价,引导高职院校思政课转型发展,改革创新,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
作者:刘晓哲 单位: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