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业教育扶贫策略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教育扶贫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职业教育扶贫策略探究

【摘要】

推进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职业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要瞄准扶贫对象,聚焦重点人群,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增强脱贫致富的能力。本文建议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实现“精准招生”;完善资助政策,实现“精准资助”;推进教学改革,实现“精准培养”;加强技能培训,实现“精准培训”;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精准就业”。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技能培养;条件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聚焦精准扶贫,紧锣密鼓地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是扶贫攻坚一个“老难题”,不仅关系到未来5年七千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更是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成为扶贫攻坚的“五大工程”之一。在未来5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如何让更多贫困孩子拥有可期的美好未来,正成为各地不断探索的命题。扭转“为读书而读书”的传统思维,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提升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脱贫致富能力,成为教育精准扶贫的一大方向和重要途径。

一、职业教育对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作用最为直接有效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七千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党的号召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努力方向,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动力。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服务最贴近、贡献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对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帮助最为直接、最为快捷、最为有效。在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和发挥职业教育的独特优势及作用,努力实现“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的目标。推进职教扶贫是职业教育职能特征的重要体现。从教育目的来看,基础教育主要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普通高等教育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通识性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重在培养生产和管理一线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受教育者能更快融入工作,并获得就职初期的较高收入。从教育对象来看,基础教育是以适龄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此阶段的儿童尚无法在短期内为家庭带来收益;普通高等教育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由于学制时间较长、学费较高、授予的知识基础性强,学生短期内也难以为家庭带来可观收益;职业教育由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教育构成,类型有学历型和非学历型等多种,生源有小学毕业生、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还有社会失业人员,教育对象涉及的范围广、层次多,且其中的贫困人口比例较大。从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来看,基础教育主要传授学生将来专业发展、人生发展所需的通识性知识;普通高等教育设置的多为基础性学科类的专业,以系统的、完整的、深奥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般性的技术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职业教育设置的多是应用类型的专业,注重专业性的技术教育和技能培养,操作性强且紧跟时代步伐,这种教育更适合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又急需获得工作收入的人群。从教育方式来看,基础教育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为主;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为主;职业教育则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实现工学结合,为受教育者提供较为充足的一线实践机会,使其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收益,带动家庭脱贫,并且有效防止返贫。推进职教扶贫是贫困地区摆脱现状的迫切需要。贫困地区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交通闭塞,很多地方教育条件与外界差距大,一些贫困生初中没毕业便外出务工,又因缺乏劳动技能,出现就业困难。据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介绍,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程度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超过50%的人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2.3%的家庭表示,因为缺少技能摆脱不了贫困。贫困地区的孩子的理想大都是“快点长大,出去打工挣钱”。一旦求学条件和求学成本超过贫困家庭承受能力,或对通过教育摆脱贫困缺乏预期,很容易使贫困家庭放弃教育之路,并陷入“低人力资本投资—低就业—低收入—低人力资本投资”的贫困恶性循环。“进村入户,房子最破、最穷的家庭,九成的可能是这家有孩子读高中或大学”,许多扶贫干部这样感叹,这也是备受社会诟病的“因学致贫”。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贫困家庭孩子免除学杂费,并补助生活费,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较为快速地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能为受教育者的家庭带来希望,为受教育者个人甚至其家庭成员带来摆脱贫困的信心,步入致富的快车道。“一技在手,终身受益”,尽管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但起码可以起到降低个人及其家庭贫困度的作用。推进职教扶贫是贫困家庭孩子改变命运的优项选择。通过职业教育可以直接提升贫困家庭子女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贫。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中职学校毕业生的95%以上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高职院校91%的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的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这两项比例4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这表明,职业教育“以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功效非常明显。数据表明,94%高职学生毕业3年后月收入明显增长,且注重服务贫困地区、乡镇建设、县域经济和中小城市发展;53%的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发挥了服务基层的优势。另据《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近年来,湖北每年有40万以上学生通过在职业院校掌握的技能,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并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改变着自身命运和家庭面貌。其中,2014年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每月约2000元;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每月约2500元;部分专业或能力突出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起薪超本科生,月薪5000~6000元;不少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者已成为企业高管或技术骨干,年薪20万元以上。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通过有尊严的劳动成为中等收入群体中的一员。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家庭经济来源的主要承担者,实现了“读书一人,带富一家”的教育脱贫目标。推进职教扶贫是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帮手。农民收入一般包括工资性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业收入和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转移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通过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和作用,对贫困地区人口进行职业技能和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劳务输出,是增加贫困人口工资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提高了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多年来,一些职业院校采取送训下乡、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村人口的城市融入能力,促进了数百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有序转移,来自于农业收入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比例下降,来自于外出从业收入的工资性收入的比例明显提高。职业教育已成为新型农民培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产业工人化的主渠道。

二、通过职业教育为扶贫攻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开发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粗放扶贫,精准扶贫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具针对性、管理更加精细化。发展职业教育,“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是最好最精准的扶贫。要按照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针对不同家庭的贫困原因进行精准定位、靶向施策,坚持就业导向,提供政策支持,推进改革创新,使家庭困难的青年学生在职业院校“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毕业后“懂经营、善管理、能致富”,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应当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扩大贫困家庭孩子进入职业院校学习的机会,实现“精准招生”。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高中阶段普职教育比例,建立省域范围内统一的高中阶段招生平台,保持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实行中职学校注册上学制度,加大中职学校招收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大龄社会青年的力度。各中职学校要深入贫困家庭,对初高中毕业生、大龄社会青年进行调查摸底,弄清他们的学业基础、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兴趣爱好,推荐他们接受职业教育。逐步打通中高职有机衔接的上升通道,加大高职单独招生和注册入学的比例,高职院校单独招收中职毕业生,对贫困家庭子女单独划线、单独录取;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高校招收农村考生的专项计划,主要向贫困县倾斜。创造条件,支持贫困地区学生到东部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支持贫困县初中毕业生到大中城市示范性中职学校就读。通过这些举措,使贫困地区每个适龄青少年都能学会一项实用技能,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让贫困家庭的孩子“真正学得起技能”,实现“精准资助”。目前我国建立的“奖、助、贷、勤、补、免”六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覆盖了90%的中职生和20%的高职生,切实减轻了困难家庭供应子女上学的经济负担。然而,由于城乡差距过大,能继续求学的贫困孩子比例仍很低,且随着发达地区孩子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贫困家庭子女与其差距在无形中被拉大。即便有机会继续求学,其支出对贫困家庭仍是重负。必须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职业教育的资助政策,在全面享受现有资助政策的基础上,予以最大限度的拓展。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职教育的全部免除学杂费,按每生每学年2000元标准发放国家助学金;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行学费减免,高校内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对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按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职教资助一小步,人生前进一大步”,通过资助体系的完善,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压力,帮助更多寒门学子完成学业。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帮助贫困家庭孩子多样化成才,实现“精准培养”。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要给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能力,让学生在市场大潮中立住脚。为此,要改革办学模式,推进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一体化,建立和完善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探索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开展以高中为起点的“3+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在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逐步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更加公平的多次选择、多条路径的发展机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制度、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从教制度,推动校企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可持续发展。改革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通过“双证式”(学生毕业后除拿到普通毕业证书外还拿到绿色证书)课程改革模式研究、“六连结构”(课堂、基地、农户、实体、农校与高校连为一体)教育模式研究、“教育扶贫示范田”基地建设,使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改变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的倾向,让有升学意向和能力的学生进入高层次深造,又改变单纯“升学教育”的倾向,让掌握技术的学生带着技术进入市场,实现顺利就业,产生良好的教育、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强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家庭人人拥有一技之长,实现“精准培训”。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阵地,发挥涉农高校的优势和作用,采取送训下乡、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分别对在家务农、外出务工、回乡创业人员开展菜单式培训。具体操作上,可通过晒专业、晒工种、晒师资、晒设备、亮时间表“四晒一亮”活动,向社会公开所有职业学校的基础培养培训能力和培养方向,建立优先面向扶贫村全体村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包”,供全体村民自愿选择,按需施教;还可以从涉农部门挑选业务精通、实践操作能力强的精干技术力量,组成培训小分队开设流动课堂,采取贫困人群“点菜”、专家“主厨”等模式,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讲授、现场答疑。同时,组织和引导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进入职业院校参加学历教育或技能培训,让这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脱贫致富能力。据统计,2013年底,全国贫困村中,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两后生)398万人,其中未参加职业教育的352万人,每年新增“两后生”100万人。对这部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实施职业教育,提素质、学技能、稳就业、增收入,就能从源头上提高新生劳动力创业就业能力,阻断贫困世代传递。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实现“精准就业”。让贫困家庭学生稳定就业,融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的有效办法。职业院校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探索集约化顶岗实习;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切实加强校企业合作和订单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重视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采取“2+1”(2年专业学习、1年企业实习)培养模式、工作室平台的构建(模拟或仿真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岗位创业教育培养(在岗工作的同时利用自身特长和资源进行创业)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和劳动就业管理部门要建立贫困家庭大学生实名制信息库,摸清核准学生家庭背景、学业情况和就业创业意向,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创业教育培训,举办专门招聘会,挖掘适合性就业岗位,优先推荐和帮助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对高校毕业后服义务兵役、到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贫困家庭毕业生,建立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制度;对回乡自主创业的贫困家庭毕业生,按规定享受小额担保贴息政策;对家庭特别困难的毕业生实行救济性安置。通过以上措施,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就业或创业,达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的目的。

三、为职业教育扶贫创造更充足的保障条件

长期以来,受“轻视劳动,鄙薄技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文凭,轻技能”的倾向。加上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长不愿意孩子从事生产建设一线工作,导致职业教育两大矛盾突出:一是国家强烈需求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的矛盾,即国家重视、社会不认可;二是职业教育出口好与入口差的矛盾,即就业旺、招生难。要破解这两大矛盾,就必须创造条件,使职业教育的扶贫富民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得到根本性提高。

1.办学规模保障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倾斜。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攻坚计划,将高中阶段教育增量主要用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合理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市(州)重点办好2~3所有较强影响力的中职学校,在县(市、区)集中力量办好1所标准化的中职学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支持职业院校办好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涉农特色优势专业,满足地方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需要。推进对口结对帮扶,统筹安排国家、省示范高职院校、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二对一”对口帮扶贫困县中职学校;建立城市优质职业学校与县域职业学校“一对一”帮扶制度,实行联合开展招生、共同组织教学、协同推荐就业,带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

2.教育经费保障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国家教育经费要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向基础教育倾斜、向职业教育倾斜。各级政府要建立与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普通公办高等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中等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落实到位;确保新增财政教育投入主要用于职业教育;确保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均不低于30%。同时,加大地方人民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社会资本的引进力度,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

3.硬件条件保障

支持城市职教园区和市、县职业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集中力量扶持特色职业学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帮助贫困地区建设一批区域性、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4.师资队伍保障

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为贫困地区职业院校补充更多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学校可将20%的编制员额用于聘任专业兼职教师,逐步使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推进专业教师招录方式改革,对专业性强、实训技能要求高的岗位,可以先面试后笔试;对急需紧缺专业技术岗位可直接引进。鼓励职业学校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探索中职学校设立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实施高职院校对口支援中职学校计划,通过交叉挂职、师资培训、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资源开发等方式,培养教学与管理骨干。

5.舆论宣传保障

扶贫先扶志。一个贫困学生成才的故事,不仅能点燃全家的希望,也会带动乡邻。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广泛宣传“技能改变个人命运”“技能提高生产质量”“技能提升生活品质”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大力宣传职业院校“就业有优势,升学有通道”的办学优势;深度挖掘“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鲜活典型,引导群众正确认识职业教育,转变择业观念。讲好教育脱贫的故事,从思想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通道。

参考文献:

[1]征玉韦,王德军.职业教育扶贫开发功能之比较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1):5-9.

[2]夏军.别让孩子陷入贫困代际传递—我国贫困地区教育问题观察[EB/OL].

[3]练玉春.2015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N].光明日报,2015-07-16.

[4]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省职业教育发展报告[R].湖北省教育厅,2014.

[5]王进思.法治新常态下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2):1-7.

[6]李慧.我国将实施精准扶贫十项工程[N].光明日报,2014-12-25.

作者:朱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