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创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职业教育常用的课程评价方法,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方法进行补充与完善,并对第三方评价的建立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第三方评价
职业教育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课程评价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学生的课程评价,既可以为学生提供短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努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此外,评价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对学生的课程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知识、能力、习惯、态度等方面状况,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的反馈信息,检查自己在教学上的缺失,判别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而合理调节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常用的课程评价方法有期末考试和形成性考核
1.期末考试。这是常见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课堂表现、小测、作业等环节组成,通常平时成绩会占总体考核成绩的40%;期末考试是一次性的终结考核,而且比重占60%或以上。对于这种考核方式,看重的是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考核方法过于简单,考核内容相对片面,考核结果不能全面的反映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和技能水平,教师也不能有效地得到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帮助教师合理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
2.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基本形式有阶段性学习测验、教学实践活动、专题讨论、小组学习等基本形式。(1)阶段性学习测验。根据课程教学安排布置的阶段性综合测验。综合性测验可以是小论文、研究报告、案例分析、学结等学习任务。(2)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参与、体验、感受、操作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理论验证、实践、创新的过程。(3)专题讨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或者是拓展性内容集中进行的小组讨论或课堂发言。(4)小组学习。指若干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协作学习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客观地评价学习效果进行成绩的评定,相对于期末考试,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但不管是期末考试还是形成性考核,两种方式方法都存在一个不足的地方——忽视了与企业生产的全面对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落脚点是第一线工作的劳动者,而上述两种评价办法都无法体现出通过考核的学生是符合企业要求,满足企业生产需要,能快速上岗的专业技能人才。其原因:
1.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大都采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学习方法。所选取的工作任务也是经过大量的前期企业走访,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共同讨论得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可以说,这些工作任务都是企业生产中比较常见的。但对于相同工作任务,不同企业,他们的生产过程、操作步骤,甚至是工艺技术要求都会有一定的区别。企业希望招聘回来的学生是即用型技能人才,而学校恰恰缺少了这样一种差别化教学。
2.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教师,评价的思维方向始终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对学生的一些细节上的掌控,可能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比方说,有些不好的工作习惯,教师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可能会允许他犯下这些错误,但从企业的角度,这样的陋习有可能会对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对学生要求上的差异,无论是对企业的生产,还是学生的发展,都会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
3.这两种评价方式,着重于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缺少了企业文化的灌输,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只是朝着既定的工作目标努力,忽视了对企业背景的了解、企业文化的体会,也没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熟悉将来的工作氛围,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出现种种的不适应。
二、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进行补充及完善
基于上述评价方法的不足,笔者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聘请企业教师作为第三方考核人员,从企业的生产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学科成绩进行考核评定。其实施过程如下:1.选定校企合作企业。通过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实际用工需要,结合学校专业建设情况,选择三到五家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在行业中处于领头地位、有发展前景的优质企业作为合作企业。学校在配置实训设备、工具时,选择与企业相同的规格型号;教师在编写教材学材时,就以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蓝本,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学过程尽可能模拟实际生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设立订单班。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企业定向培养、输送人才。双方共同就订单培养班级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等进行商讨,共同开发相关合作企业特色课程;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订单班学生到企业工作。对学生而言,可以明确自己的工作前景,提前做好人生的职业规划。
3.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1)校内实训基地的布置尽可能参照企业生产环境,包括工位的安排、工具的摆放、人文素质的宣传以及场所的主色调;设备配置上对应企业生产所用的技术设备。再通过把典型工作任务作为项目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模拟生产的真实情景,营造企业的氛围,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2)校外实训基地设立在企业的生产一线,学校在教学组织上安排校外实训课程,定期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参观与实践;同时企业选派具有相应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有效地参与实践活动;另外,校外实训基地也是教师科研课题的来源和产业化的基地。
4.教师到企业实践。安排专业教师定期到工作岗位上锻炼,通过实践体验职业环境、提高操作技能,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调研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定位是否准确,课程体系设计是否合理,再从企业带回新理念、新知识、新工艺和新项目,收集资料、整理案例充实到课堂。同时加强与企业沟通,征询企业建议,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5.企业参与教学。企业选派专业人员到学校参与课堂授课,在技术技能等方面,按照企业的要求指导学生操作,弥补教学上的不足,同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介绍给学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宣传企业的发展历史、企业文化、相关工作制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
6.评价。企业人员参与课堂项目测试及期末考试,并对学生给予成绩评定。由于企业参与了学校课程建设,并在实施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课程评价时,可以企业的角度,按生产技术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得学生的评价更具客观性与全面性。
综上所述,是对常用评价办法的补充与完善,使得对学生的课程评价更加全面。同时,由于企业参与了学校课程建设,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更明确、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更为贴近,学生所学的技能更加适应企业的需要,为良好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反过来引入第三方评价也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
[2]《考试的意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
[3]《浅谈中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国学术期刊网,(www.www.qikanwang.net).
[4]陈川雄,安剑.《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的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10卷第11期.
作者:李永毅 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