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业教育顺德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顺德模式具有明显的特点:政府统筹,一校多能;特色办学,一校一品;校企合作,产学联盟;政策推动,标准导向;多元培养,模式创新。顺德模式有四点启示:设立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机构,构建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国家资格制度,创建教育支持型企业。
关键词:职业教育;县域经济;顺德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县域范围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无法转移到大城市,因此只能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中国城镇化、促进民生改善的根本支撑点。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经济体系,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中国经济的发展实力。顺德是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个行政区,位于珠三角腹地,地理位置优越,地方经济发达,多年荣获全国县域经济100强县榜首。顺德经济发达,重要原因之一是其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分析顺德职业教育如何推进本区域经济发展,可以探索政校企协同的职业教育模式,丰富职业教育理论;还可以检验现有顺德职业教育政策的科学性,为其他地方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推进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经济决定职业教育发展
第一,产业结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职业教育的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区域经济发展中第一、二、三产业的门类,以及每种产业门类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占的比重决定专业的结构。同时,专业结构要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二,技术结构决定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1]技术结构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经济建设中所运用的不同层次生产操作技术的比重及构成状况。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技术结构决定职业教育的层次应该怎样安排,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各应占多大比例。[2]第三,劳动力结构决定职业教育规模结构。各行业建设中的劳动力结构决定职业教育要发展多大规模,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结构。劳动力结构包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的要求。
(二)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经济通常被看作体现职业教育功能的主要领域,经济发展被认为是职业教育发展最直接、最强大的动力。美国人口普查局调查表明,在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提高技术人员平均教育水平10%,能提高劳动生产率5-8%。[3]“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表现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知识和技术的人力资本。[4]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企业技术工人的蓄水池”、“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第一,职业教育能够生产劳动能力,为各个企业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通过职业教育,实现知识与现代生产服务过程的结合,提升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企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地壮大与发展,重要原因是区域的职业教育为其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员工。第二,职业教育促进了企业员工的技术更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通过员工的技术更新来获得新发展机遇。因此,如何提高企业老员工的专业技术素质也成了职业院校的重点培训任务。第三,职业院校为企业技术创新、生产效率的提高发挥着自身的技术优势。特别是在一些技术开发领域里,职业院校的教师因其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使企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顺德实践
顺德一直是中国改革发展的探路先锋,多次担当改革探索重任。20世纪80年代,率先探索出经济发展的“顺德模式”。顺德是全国县域经济的排头兵,2014年GDP达2,780多亿元,人口240多万,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顺德是世界制造业基地,有“中国家电之都”、“中国家具制造重镇”、“中国燃气具之都”、“中国木工机械重镇”、“中国涂料之乡”和“世界美食之都”等美誉。
(一)职业教育为顺德制造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为顺德企业培养和培训了大量专业对口的技术技能人才。目前,顺德有职业技术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13所(其中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3所,国家级重点职校7所,省级重点职校3所)。现有在校中职学生3.2万人,100%为顺德生源。在校高职学生1.5万人,70%为顺德生源。1993年至今共培养了中职毕业生23万多人,高职毕业生4万多人。他们毕业后,90%留在顺德,扎扎实实、安安心心地工作在顺德企业的第一线,其中30%成长为顺德企业的技术中坚和管理骨干,是顺德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县域举办职业教育,不仅保证了稳定的生源,也保证了毕业生能安心留在本地工作,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顺德共有10个镇街,每个镇街都有各自的特色产业。如大良街道的金融和商业、容桂镇的家电和涂料、伦教镇的木工机械、勒流镇的五金家电、陈村镇的花卉和物流、北滘镇的家电、乐从镇的家具交易及钢材贸易、龙江镇的家具制造和均安镇的服装等。每个镇街建有一所职业学校,每一所职业学校都设有与镇街特色产业相对应的专业,直接针对企业的需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各职业学校除了培养全日制学生外,还面向社会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在职人员更新知识和技术,全顺德每年在职培训超过20万人次,保证了企业人员能及时提高技术。
(二)职业教育服务顺德产业技术创新
顺德各职业学校均建有技术服务平台,服务企业技术创新。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建有广东家具工程与装备数字化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24个,这些平台每年来自企业横向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300多项。顺德政府搭建各类平台,制定各种制度,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如顺德政府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利用学校人才、设备、技术等资源为企业服务;出台科技特派员制度、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等,学校每年派送教师200多人次直接到企业实践,与企业人员共同进行技术开发,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此外,职业教育为顺德市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顺德人“敢为人先、低调务实”的精神能为世人所赞誉,这与遍及镇街的职业教育培养了顺德人诚实守信、务实高效、有序竞争等素质是分不开的,这种人文环境促进了顺德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顺德经验
(一)政府统筹,一校多能
早在10多年前,顺德的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就统一归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5]比如,顺德职业中专和顺德技工学校就是同一校园,“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避免了部门间的重复设置,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2012年4月,顺德区教育局牵头成立了由政府部门、工商联、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和职业院校组成的“顺德区职业教育发展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任务是面向市场,整合资源,开展人才标准建设、第三方考核等工作。不仅负责对具体的职教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工作,而且它还负责协调政府与企业、企业与职业院校、职业院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管理之下,才使政府、学校、企业协同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顺德由理论变成现实。“一校多能”就是顺德的职业学校大多身兼数“职”。如顺德职业中专就有多重“职责”[6],除了培养全日制学生外,还承担区政府部分职能主管部门的在岗培训任务,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是顺德区市场安全监管局、财税局等5个职能部门的定点培训基地,是广东省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定点培训单位,等等。此外,顺德各镇属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多年来坚持合署办学模式,不仅按需求招收全日制职校生,还利用优势资源,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区域成人的文化技术水平。
(二)特色办学,一校一品
“两家一花”是顺德的支柱产业,但各镇街也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在政府的主导和资源配置下,顺德区下辖的10个镇街都建有一所职业中专学校,各校准确把握镇街产业特点,培育出自己的品牌专业,从而形成了“一镇一校”、“一校一品”的发展格局。如龙江镇是“中国家具之都”,龙江职校打造了家具设计与制造品牌专业;均安镇是“牛仔服装之都”,均安职校建成了服装设计品牌专业;再如陈村职校的园艺专业,伦教街道郑敬诒职校的首饰设计专业等,都是针对区域特色产业打造的品牌专业。
(三)校企合作,产学联盟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开放的教育,跨越了教育与职业、学校和企业、学习与工作的界域,也跨越了教育与经济的疆域。因此,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顺德的职业教育通过产学联盟等方式建立学校与企业的联系。顺德校企合作初期是“人脉式”、“个案式”阶段,进行诸如“承包生产线”、“工学交替”、“订单式”和“冠名式”等一系列的校企合作探索。后来进入“联盟式”、“集约式”阶段,以梁銶琚职校为首率先组建“产学联盟”,至今顺德已组建起6个产学联盟。2011年11月,由梁銶琚职校牵头,联合顺德机械商会等5所商会,美的集团、海信科龙集团和顺峰饮食集团等16家知名企业,顺德中专学校等8所职业学校率先成立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产学联盟。2012年,相继成立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产学联盟和顺德旅游饮食行业产学联盟。产学联盟形成了顺德区职业教育的产业链、信息链、生源链、师资链和就业链,更为区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能力建设和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产学联盟是契约式联盟,而不是联谊式联盟,各联盟成员单位必须按照契约履行各自的义务。
(四)政策推动,标准导向
调查发现,有76%的在职工人认为现行政府或学校颁发的各种职业资格证和技能等级证不受企业认可。职业教育人才“产品”产销不适路的根源在于职业教育市场缺乏公认的人才等级标准。为此,顺德教育局将原来属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逐步分离出来,打破目前中职、高职学历概念,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进行重构,形成独立的职业能力人才等级体系,高标准建立职业能力人才等级标准。2012年至今,顺德共投入170余万元,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了12个专业的岗位能力标准。2014年,又投入51万元委托佛山市模具协会等三个行会,选定模具、汽修、酒管等三个专业试点实施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工作。第三方考核的目的是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权交给行业企业,实现职业教育让市场说话,从而从根本上破解校企合作难以深化的历史难题。
(五)多元培养,模式创新
顺德创新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三元融合五年贯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三元融合五年贯通”项目,是由顺德区教育局牵头,梁銶琚职校、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海信科龙空调公司、恒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合作,共同探索的办学模式。通过公办体制和民办体制有机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化,探索混合体制办学,培养企业关键技术岗位人才,实现人才贯通培养和产教深度融合的新突破。该模式一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将公办和民办进行有机混合;二是企业成为办学主体,真正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长效机制;三是改变原来单一学校培养的方式,由中职学校、高职学院和企业“三元融合”培养;四是打破单一评价机制,根据三方共同开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等级标准,学生按其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直接接轨与企业相对应的技术岗位等级。第二种模式是产学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当前高校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地方产业的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顺德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自身优势,依据特定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养要求,通过职业能力导入期、职业能力构建期和职业能力验收期三个阶段的培养,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研究生的职业能力素养。
四、对职业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设立职业教育统筹管理机构
当前我国存在育人的教育制度与用人的劳动制度相分离的问题。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劳动人事部门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管理职能上的交叉,二是职业教育的育人供给与劳动市场的用人需求的脱节,导致无法实现学校的教育资源与劳动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资源、行业企业的技术资源的整体配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难以实施。因此,要尽快变“条条”管理为“块块”管理,即实施横向的综合部门管理体制。建立职业教育专门管理机构,统筹教育行政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和专业部委、行业协会及企业的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人力资源培养和使用的统筹与对接。
(二)构建县域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推动县区职业教育中心(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区域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的开放平台”。国家把县区职业教育中心限定为中等职业教育层次。从顺德的经验来看,建议国家取消县级不可办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定,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倡经济发达县至少可以创办一所高校,公办或民办。中国的大学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7]中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并非不能进入县域,过去不允许县级办大学是目光短浅、自缚手脚。很多的县,很想办高等教育,都是因为国家的政策不允许而作罢。所以,在“十三五”规划中,应该有所突破,将大学的办学权进一步下放,将更多的民间资金吸引到高等教育领域,让高等职业教育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支撑作用。
(三)建立国家资格制度
当前我国教育部门颁发学历证书,人社部门颁发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由于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分离、不对应,导致职业资格证书五花八门、证出多门,社会无以适从,以至于很难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予以准确的评价、认定和使用。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公认的、共同的参照系来评价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应由国家权威制定颁布联系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国家资格制度》,使各类教育证书、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有一个比对、认定、评价的国家平台。不管是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还是通过普通教育取得学历证书的人员,都可以参照《国家资格制度》,任职相应的岗位,获得相应的待遇,最终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等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8]
(四)创建教育支持型企业
虽然顺德探索了产学联盟等校企合作的举措,但是,由于当前企业并未被赋予一种教育机构的责任和地位,行业、企业实际上只是职业教育的参与者,并没有义务承担职业教育。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想办法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承担其应负的职业教育责任,以保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为此,可设立“教育支持型企业”,由教育行政部门和人社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相应的条件、评审标准,经评审后予以认定并授牌,以此提高企业的社会荣誉感与知名度,在政策上对“教育支持型企业”予以支持。如设立“教育支持型企业”专项建设经费,让企业有经费、有义务承担职业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49.
[2]于欣荣.构建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集体经济,2007(4):51-52.
[3]惠州大学高教研究室.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研究[J].惠州大学学报,2000(1):78-85.
[4]戴国强.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调适[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7-80.
[5]时晓玲,姜大源.政府最大资源配置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学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职教支撑经济发展的“顺德样本”[N].中国教育报,2010-04-06.
[6]文余良.浅谈顺德区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08(2).
[7]钱津.县域经济一体化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重点[J].区域经济评论,2015(1):28-29.
[8]姜大源.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职业教育法座谈会上发言[EB/OL].www.cj-edu.com.cn/ddc/10311.htm,2015-03-26.
作者:肖坤 黄崴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