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定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定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定位

摘要:中国对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呼声高,但是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农民工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陷入尴尬境地,主管部门多、培训主体杂、培训内容虚、培训对象广。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认识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在理念、目标、层次、类型、模式方面的培养定位,才有利于培养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培养定位

一、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数据,中国2014年末的实际就业人口约77253万人,农民工群体约27000万,2014年末各类职业院校在校学生接近2000万;新华报业网-江苏经济报2016年3月18日报道,2015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7747万。这组数据说明(1)农民工群体占总劳动力群体的35%,比重大,并且还在增长;(2)农民工群体规模远远超过职业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可见,农民工群体是中国当前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他们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中国各级各类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刻不容缓。然而身份的特殊性使农民工群体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上陷入尴尬境地。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定位

模糊理论上,由于农民工群体的年龄超出学校教育年龄群体,应该接受继续教育或成人教育,类型为学历或学位教育。事实上,他们普遍接受的是某种技能培训或岗前培训,大多为“快餐式”培训。“快餐式”培训大多具有短期、单一、随意性大、监管不严、体系不完善等特点。[1]鉴于上述矛盾,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时,对其概念的使用摇摆不定,提法甚多。除“职业教育与培训”之外,相关的提法还有“职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很多情况下是在职业教育里探讨职业培训或职业技能训练的问题;或者在职业培训中探讨职业教育的问题,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个词语在概念上经常被混淆着使用,这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定位模糊问题。

三、“创新、求变”的培养理念定位

中国的农民工已经经历了两代,老一代的传统农民工是应中国工业化浪潮而产生,已经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培养理念是要适应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他们学会服从、学会守时,把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调整为“标准化劳作”、“城市朝九晚五”的生活模式。[2]新生代农民工1980年以后出生,是随着信息化浪潮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与父辈相比,务农的经验欠缺,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去,心底渴望融入城市,成为市民。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时代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变化快、事物新。因此,为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一定要树立“创新、求变”的理念,也必须教会他们学会创新、学会求变。

四、瞄准“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定位

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就是解决“把农民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2016年6月,“工匠精神”一词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成为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高频词。古人早在《增广贤文》中写道:“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加上中国汉唐时期的繁华盛世说明中国早就有“工匠精神”的传统基因。在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人们更需要“工匠精神”的复活。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需要数以亿计的“大国工匠”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特质的劳动者。农民工数量庞大、分布地区广、涉业领域丰富,是一线劳动者的代表,亟待培养“工匠气质”。他们就业广泛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和西部开发地区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涉业领域覆盖了建筑、运输、矿业、制造、电子、服装、烹饪、保安、机械、维修、船员、家政、环保、保健、餐馆等各行各业。他们的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差距的结构性失调导致农民工群体就业的迷惘和不稳定。农民工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而企业也不知道招什么样的人最合适。“工匠”标准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解决这一矛盾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农民工与就业市场的黏合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董志勇教授认为工匠精神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全国总工会宣教部部长王晓峰理解的工匠精神是:敬业(指职业精神)、精业(指职业水平)、奉献(指个人品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211厂特技技师高凤林认为工匠精神有三个层面,思想层面的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行为层面开拓创新和持续专注,目标层面的精益求精和追求极致。

五、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养类型定位

就中国学历和非学历两类教育类型特征而言,学历教育具有规模特点、标准化特点,而非学历教育更具有个性化特征和灵活性特征。中国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主要由各级各类中、高职院校,甚至应用本科院校承担。这些中高职院校目前努力改革的方向就是要高度契合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但是,在信息化社会,新产业、新岗位的出现,旧岗位、旧职业的淘汰,中国中、高职院校由于受到办学规模的制约,在对接市场开设专业、对接岗位开设课程方面的灵活性都不及非学历教育。农民工很多属于在岗一线人员,是第一时间接触到职业岗位变化的群体,需要很快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操作,特别讲求实用性和时效性。学历教育系统并不能非常迅速地根据新职业岗位和领域建立一套完整的专业与课程体系,而且农民工也不需要为了某个岗位去接受一个完整体系的培养。刘晓认为“技艺授受”是职业教育的本质。[3]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就是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把技能因素、技术因素和智力因素植入农民工个体,使他们获得职业初始化能力或者职业迁升能力,并为后续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显然,在校的学历教育与农工民群体需求有巨大差异。所以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位于农民工个人,最适合的应是依托本职工作岗位的非学历教育。

六、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培养层次定位

现在的农民工中坚群体主要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比传统农民工普遍要高,并且呈逐年提高趋势。根据《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农民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占59.7%,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6.9%,未上过学的仅占1.1%,高中文化程度占16.9%,大专及以上占8.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3]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都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层次。中等职业教育落脚点在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落脚点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文化水平要达到大专及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文化水平是要接近或达到高中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2020)强调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人民网《201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中提出要保持中职教育与普高规模持平,这些文件和报告正好为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当代农民工群体接受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

七、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的培养模式定位

现代学徒制是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的重要尝试。教育部于2014年9月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整体部署推进中国的现代学徒制工作,2015年确定了100家单位正式首批试点现代学徒制。但在实施过程中,现代学徒制呈现出“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虽说很多企业都渴望人才,却更希望从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中“挖人”,以解决人才瓶颈问题,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培养人。从湘潭市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来看,以制鞋、槟榔加工、莲子加工为主的制造业,以美容美发、养生保健、快递物流为主现代服务业,对农民工的培训几乎都是采用非正规的师徒帮带。优点是农民工直接在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接受培训,不影响生产。缺点是这种受训由于师傅的水平和要求不同,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不同,培训的随意性较大,没有检测标准、规范和评价标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现代学徒制”,就不能只把培养对象锁定为在校学生。判定是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徒制”可以从五个方面衡量:一是学徒是否为在岗人员,是否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二是师傅是否具备“双师”资格;三是培训成效是否有公认的评价标准;四是培训目标是否有利于学徒树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五是管理模式是否柔性化和弹性化。农民工为在岗人员,与企业有就业契约,这是开展“现代学徒制”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因此,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应该采用“现代学徒制”,既是农民工自身的需要,更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八、结束语

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定位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构建。体系的构建要根据培养目标决定培训内容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理念决定了这个群体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类型、层次和模式决定了职业教育各主体的角色分工、实施管理等具体实施细则。只有准确把握了农民工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的定位,才能更好地将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落到实处,实现中国智造的强基工程,也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晋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湘琳.湘潭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转型研究报告[D].2015(3).

[2]国家统计局,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10)66-70.

[3]刘晓.我国职业教育本职研究的现状与省思[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9)10-14.

作者:贾湘琳 单位: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