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征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1999年以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越式发展态势,在规模、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特征显著。本文通过探讨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征,以期能准确地把握住广东省高职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特征;特征研究
1999年以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跨越式发展态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及社会的发展,广东省高职教育在规模、质量、规格上均有较大的进步。广东省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突出自己的发展特色,紧紧围绕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尝试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争取更多的社会认同。总的来说,广东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呈现跨越式的发展态势
1999年广东省只有14所高职院校。2005年,全省高职院校的数量快速增长到65所,在校生人数也增长到44.7万。全省高职院校中共有1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高职高专类精品课程,是全国同类院校最多的。2010年10月,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曾表示,未来广东的高职教育将实行阶段式发展战略。魏中林副厅长指出,“第一步要在2010年到2012年这两年时间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继续扩大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的目标”。2011年,广东高职院校达到74所(综合类39所、理工类21所、艺术类3所、财经类7所、体育类2所、政法类1所、医药类1所)。2012年,全省有1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省高职院校已经达到84所,全省高职院校在校生已达到55.33万人次。2013年3月,广东省有22所高职院校还进行了自主招生,招生人数为9475人。不管是在院校层次、院校数量、招生人数、毕业人数上,还是就整个广东高等教育的规模而言,广东高职教育这十多年时间都呈现出一种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广东省继续捍卫其“经济大省、文化强省”的地位保驾护航。广东高职教育已渐渐成为了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一方面,广东各高职院校培养了一大批能胜任一线工作、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向社会输送大批优秀的劳动力,从而优化了广东整个从业人员的体系结构。另一方面,广东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在广东高等教育大众化继而普及化的过程中,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多样化、多元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
二、致力于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上。《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到,要“根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需要,健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体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迁移的基本能力”。国家和省的政策都在指引高等职业教育要努力培养第一线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这类人才需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以第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地方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需要设置专业,这是广东众多高职院校一致表现出来的特征。据调查统计,广东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覆盖了52种职业技术门类,大多数专业集中在计算机类、市场营销类、工商管理类、财务会计类、机械设计制造类、电子信息类、旅游管理等几大职业技术门类[2]。广东高职教育始终立足于社会的需要,强调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努力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毕业生。学校与用人部门相结合、教学与实际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一起构建课程和教学体系。在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努力中,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广东省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如广轻工的创意工场模式、广铁路的搬校入厂模式、岭南学院的引厂入校模式、广机电的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模式、中山火炬的火炬模式等。高职院校为广东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活跃在广东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一线,对广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三、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一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1995年的《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进一步明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为合格,而达到70%者为优秀,这对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有了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规定,对各个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11年,广东省教育厅在广东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工作指导中明确要求,各高职院校要努力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实施“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实践工程”中要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项目建设引导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改革提高质量。2012年,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广东省“强师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到2016年,各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比例达到55%,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需占80%以上。对于一个高职院校来说,需同时打造一支既有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3]。这种教育要求毕业生需要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成为社会合格的劳动者。因此,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科研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省内不少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经验强的师资队伍。广东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支撑结构等均符合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教育部评估指标的要求[4]。
四、以珠三角地方为中心不均衡分布
广东省的高职院校区域分布是十分不均衡的,粤北、粤西、粤东高职院校数量较少,大部分高职院校集中在南粤地区(珠三角地区)。广东省高职院校不平衡分布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其中经济和人口因素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经济对教育的需求程度。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和有力的区位条件,已经成为我国崛起最快、成绩最瞩目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地级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远远高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更多的保障和动力。珠三角地区已经发展成为我省的职业教育高地,这和它发达的经济是密不可分的。各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直接影响该地区支持教育发展的经济实力。(二)各区域常住人口数量不同。广东各高职院校的不均衡分布也和各经济区域常住人口数量的不同有关。2012年广东省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珠三角地区常住的人口数为5646.51万人次,占省内总常住人口数(10505万人次)的53.75%。教育以人为对象,人口是教育的重要决定因素。人口数量影响了教育的需求,从而对教育的规模、学校数量、结构、分布和质量也提出了要求。珠三角地区密集的人口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职院校的生源,对各大高职院校是很有吸引力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广东的高职教育获得了很好的发展。目前,广东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毋庸置疑,高职院校的责任将会更加重大。不过,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继续保持自己的办学特征,并逐渐积累经验,扬长避短,广东高职教育也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梁燕.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问题与创新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69~70
[2]黎荷芳.高职专业设置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29~31.
作者:关燕桃 单位:广东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