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困难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要]当前,职业教育对于人才供给的作用逐渐凸显,其教育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技工人才的职业素质。但是,大多职业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且在招生、师资力量等方面积压了一些的问题。笔者认为,政策支持、环境改善及师资建设等是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突破口。
一、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一)职业院校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
一是招生机制带来负面影响。招生难是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是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集中反映。由于大多数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的招生资源未列入统招范畴,各职业技工院校的招生工作各自为战,招生秩序混乱,使得招生成本增加,也加深了广大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误解;而已成定势的一点是,职业院校的生源大多是中考、高考失利的毕业生,或是已有工作经历的历届学生,使得社会大众固然地轻视职业教育,继而使职业院校处于恶性循环的境地,生存发展环境愈趋恶劣。二是职业教育有被边缘化现象。如:虽然政府将技校毕业生纳入公务员考试对象范围之内,但社会各界还是普遍认为普通教育优于职业教育,看低职教系统的学历和资质。三是就业门槛低。由于欠发达区域产业经济不够活跃,粗放型经济企业较多。而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园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含量不高、就业门槛低,与其他来源的劳动力相比,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有技”与“无技”一个样,故职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的环境不佳,学生及学生家长都有前往“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
(二)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1、职教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需要脱节。其一,大部分教师常年待在校园内,缺少到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践,授课知识陈旧,更新缓慢,所培养的技能知识与企业所需的知识脱节,不能无缝对接;其二,在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的落实中,以三年制的专业教学计划为例,大多数学校都采取前两年由校内教师教授理论知识,第三年则组织学生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割裂,不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其三,各学校由于办学经费的制约,实训设施设备始终滞后于当下的企业技术,普遍存在实训、实验设备不足、陈旧、落后等问题,致使学校的教学教研质量难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受到了严重制约。同时,各专业学科都有严格的教学大纲,若不灵活变通、更新,则其培养方向将与时刻变化的人才岗位需求脱节。我们现行的职业教育教材虽然在尝试进行“一体化”改革,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还开发了“一体化”教材,但大多数学校仍然是建立在学科教育体系上,结果培养出来的职教人才或是有理论、无技能,或是理论技能都不强,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差距,需要企业再培训、再“回炉”,这就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2、师资力量不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虽然不少职业或技工院校意识到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人事制度、管理考核等方面缺少强有力的保障,职业院校教师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一直达不到职业教育应有的要求。尽管有规定要求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在企业的实习期,但平台建立难度较大,政策执行也不严格。造成了现有教师对企业用工需求不熟悉,教学与生产一线需求脱节。3、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在国外,资格的认定主要由行业协会等少数几个组织负责,而我国的职业资格认定分散在11个部门,考试时间、证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等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不唯学历,凭能力!”除技能证书的认定外,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认定,尤其是实践技能的认定、评价,也存在不合理的方面:本应该是“谁用人谁考核”,企业最有发言权,但事实上,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业水平都是由学校自行认定的,企业或行业很少参与,很难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权威性,这也是社会对职业院校培养质量认同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当前,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递增,特别是我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以及“工匠精神”的提出,使得职业教育逐步获得大众的认可。但是社会传统观念依然“积重难返”,普通教育和学历教育仍然是家长、学生的首选,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也仍是重视学历教育,忽视或否认职业教育。真正以学习职业技能或发展个人特长为目的而报读职业院校的人少之又少。二是政府、企业与学校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尚不明确。当前,职业院校大多侧重于学校的教育,忽视了企业的介入。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才培养、储备意识不强,有些有规定但缺乏强制性的约束,比如《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应按2.5%提取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实际执行却流于形式。
二、相关建议
(一)努力营造对职业教育重视的社会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改革落实,统筹好初中生升入高中和职校的招生计划任务,切实改变先考虑升高中接受普通教育,考不上高中的学生再接受职业教育的传统做法,切实提高中职院校在初中生升学时的招生比例,推行“平行录取”。建立普通高中与中职院校学分互认、学历互通机制,打通中职到高职、本科职业教育的升学“快车道”。(二)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以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为例,把职业院校作为“一轨”,把企业作为另“一轨”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中来,既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问题,又能缓解政府投入不足、职业院校实训设施不足的矛盾。为此,建议政府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积极统筹与协调,进一步分清职能部门、用人单位、学校三者在各自职业教育工作中的责任与义务。一是建议各级政府要落实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鼓励性和扶持性政策。如对参与职业院校教育工作或提供教学设施设备的企业,政府应给予一定的表彰与奖励;支持企业组织职工到职业院校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工资总额中提取的教育培训费予以支付;支付给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等,以提高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积极性。二是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从就业的角度,牵头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搭建企业和学校沟通的桥梁纽带,并监督执行。三是建议各职业院校应主动采取行动,积极对接市场,大力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一体化”教学深入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毕业生。(三)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职业院校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供应有的培训条件,并不代表职业院校不需要实训设施、场地;相反,职业院校更需要加强硬件,改善办学条件。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需要最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如果由企业现教现做,那么企业承担的成本和风险将加大,也将挫伤企业参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要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由教室到岗位的平稳过渡,学生必须在职业院校内部先行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岗位操作规范和技能,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能进企业、上岗位,这就需要学校配置相应的实训设备,而且设备必须与企业的相一致,甚至更先进,还需不断更新。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职教所需实训设施设备的投入,严格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四)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一体化”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教师首先要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掌握岗位要求、熟悉一线技术。但这方面,恰恰是我们职业培训的“软肋”。为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积极措施,从上级要求和具体制度入手,逐步改善和优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一是建议要建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准入门槛,明确担任职业院校老师的硬性要求。要建立师资队伍继续教育的硬性规定,比如,切实落实“教师每3年至少有3~6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开展跟班培训和社会实践”的规定;要明确有关部门和企业对教师培训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建议要建立一套较完善的组织、考核、监督机制,真正将职业院校教师的管理与培训纳入其中,并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按不同的专业确定一批重点企业作为接受教师实习与培训的基地,分期分批地组织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并将轮训形成制度化,将赴企业培训情况列入教师培训考核当中,将其作为教师聘任、晋级的必要条件;为教师参加专业进修提供良好环境,组织和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提高“双师素质”和“一体化”教师的比例。三是建议要积极拓宽职业院校专兼职聘任教师的渠道和平台,方便学校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担任专兼职教师,比如教育部门现在每年的七月都会要求各职业院校,特别是各中职学校,上报所需专业的“特聘教师”,从企业和社会上聘请该专业紧缺的企业人才来弥补学校的师资不足,所需工资和经费由政府相关部门按一定的比例补足,就是将解决职业院校师资问题的进人渠道进一步拓宽。
主要参考文献:
[1]赵仕民.德国职业教育思考与启示———赴德国职业教育考察培训的报告[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7.5.
[2]李家兵.赴德国学习职业教育后的反思[J].教育现代化,2016.6.27.
[3]修振竹,唐吉秀,魏引庆.关于加快威海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调查[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8.25.
[4]张向阳,王石磊.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政策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3.8.15.
[5]贺伟柏.东莞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10.1.
[6]郑兆巍.德国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和启示[J].职业,2013.4.15.
作者:陈曦 梁琦 单位:江西赣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