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海外中医教育现状的文化翻译传播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从海外中医教育现状的视角分析了中医文化翻译和传播的问题所在,并基于向世界讲好中医故事必然需要准确表达中医文化的翻译;精选海内外中医药教材;坚决执行严进严出准则,提高国际中医教育质量,培育海外中医科研土壤等方面探讨中医文化翻译和传播策略。
[关键词]海外中医教育;中医文化;翻译;传播;策略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只有传播才能使国家优秀文化具有持续影响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号召,发展经济,文化先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地位显而易见。其发展和传播对国家软实力提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早日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快扫清中医文化传播道路上的障碍。
1海外中医发展现状
海外中医师包括海外中医院校研究人员,教师和管理者是在有关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历史和中医治疗方法等研究和传播领域最活跃的专家,他们是国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发挥海外中医师在教育教学和社会文化活动的作用是中医国际传播的重要途经。其在海外教学行医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势必会阻碍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因此,在不断清晰了解海外各国中医发展困境的基础上,联合中国内陆各方的努力和帮助推动中医海外发展是全球中医文化热爱者的共同愿望。近日,纽约中医论坛特邀美、加、澳3国的中医教育领军人物与众多中医群友共商中医教育的传承、融合与深化大计。美国中医校友联合会TCMAAA会长田海河在节目一开始对美国中医教育40多年来的发展和现状,风格和特色等做了肯定性的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讨论的预期目标:在保持中医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加大海外中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并就海外网友呼声较高的海外中医公众科普教育的方法与技巧问题进行探讨。访谈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问题主要围绕海外各国中医学校的整体现状,包括教育目标,学校评估标准,各国的中医课程设计重心,中医针灸教育分类,考评体系,实习就业,临床疗效等。由此引出的焦点问题是如何避免重术轻道,去医存药,去医存针呢?海外本土化的中医是继续完全承载着中国文化?还是披上异国文化的外衣?怎样避免中医国内开花国外香,医学的中医在海外,文化的中医在国内现象;第2部分问题讨论着重在海外中医教育的学力上,包括学生的入学门槛,对中医针灸和东方医学课程的理论基础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后就业率和处理疾病能力等,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学生走进正规医院实习难,学生入学门槛低,毕业又很容易通过执照考试的宽进宽出现象造成海外中医从业人员的素质无法和其他多数健康行业从业人员相比。个人不当行为影响中医行业的海外发展;第3部分讨论了中国内陆和海外中医教育的差异并由此引出的焦点是如何正式开启海外中医的科研工作和吸引海外患者看中医。
2中医文化翻译探讨
2.1向世界讲好中医故事必然需要准确表达中医文化的翻译
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是这样的:通常物质层面的东西(脸)首先被另一种文化接受;其次是机构方面的、社会规约性质的(手);最后被接受的部分就是信仰或者核心价值观(心)。拿中医的“术”来说,针、药、罐看得见、摸得着,疗效明显,就立刻被海外患者接受。而从中医“道”上讲,阴阳中和、天人合一、仁和精诚才属于核心价值。传承和深化的应该是核心价值,其中,“心”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需要通过“手”和“脸”表现出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中国的最高育人原则。在今天急功近利的市场上,人们买鱼抢术,如何摆平道的位置,渔的处所?笔者认为除了中医文化本身深奥难懂的原因外,被排斥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医文化翻译不到位。解决翻译的问题首先要从中医英语翻译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中医专业+外语+国际传播+网络技术)的培养入手,因为特色文化翻译必须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通过传播技能才可以实现文化接纳的桥梁作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仅是技术的普及,更要关注技术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传播。首先,翻译并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是海外中医教育和大众科普的重要内容;其次,针对不同海外受众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最终能够达到传播和普及中医文化的目的;最后,中医文化的海外传播是面向世界的,因此其他语种的翻译也有待策马加鞭。蒋基昌(2012)对《黄帝内经》的4种英译版本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留学生群体的接纳度做过调查,统计出得结果是MaoshingNi版的《黄帝内经》全文编译英译本,即融入作者对原文阐述的译释结合最受欢迎。与其比较的版本有吴氏父子版,罗希文版,李照国版。笔者分析MaoShingNi版受西方读者接受度高的重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译者学习、家庭和工作背景让其在中医理论和实践、英语表达以及西方文化上都非常专业;二是其采用加入自己阐述的编译策略迎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所以达到了让更多西方读者了解中医的交际目的。结合目前海外中医教育开设的课程更倾向中医技术培训的现状,笔者认为校方在中医典籍课程中采用和推荐的翻译版本应适合学习者的身份特点和预期目标。要想学习和领悟到中医的核心价值,“译古如今,文不加释”即最大限度的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的李照国译本是海外中医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当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从编译本读起,随着理论和实践学习的提升,保留中医文化内涵最大化的译本必须荐读和体悟。以普通大众为接受对象,就多选用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的漫画对话形式,或用英文创作一些中医相关的普及性读物,以适合当地更多的普通受众。比如中医概念“火”,一般都被直译为fire,但这种翻译本身是不对等的翻译。Fire不能涵盖中医“火”的全部内涵。火的认识大有学问,热气命之为君火,暑气命之为相火,这是人体阳气正常状态下的火(少火)分化出来的两个概念,即使如李照国教授内经翻译中分别译为monarchfire和ministerfire,不了解中医文化的人还是一头雾水。笔者认为直译加很长的理论注释对于不懂中医知识的人而言作用不大。不懂中医或生活常识不足的中国人都未必分得清哪种是实火,哪种是虚火或是阴火?何况外国民众乎?通过配有以公共英语和西医术语为主的漫画绘本或短片描述具体症状、原因和解决方案。比如婴儿在受热后出现排泄物状态、颜色、气味等变化判断是哪种上火;迈克因为工作压力大出现牙疼是哪种上火,比如秋燥引起的嘴角起泡又是哪种上火等等。在解决方案的推荐上尽量以情志疗法和食疗为主,比如压力大建议中医音乐疗法,秋燥就用鸭梨炖冰糖等等。
3中医文化传播策略探讨
3.1精选海内外中医药教材,并且互相参考使用
海外中医教育教材的选用上采用国内和国外互为参考,二者必读的宗旨。国内权威教材的必读是确保其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能够为海外学生学习和领悟中医精髓打下一定基础,并且促使中医文化的学习得到应有的重视。海外中医教材的必读是因为其在语言的运用,内容的选择,设计风格等方面更符合海外读者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并且能够推动中医海外教育本土化。在此,笔者认为中医海外教育本土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中医核心价值的,就海外不同区域学生而言,其所属地区的气候环境、体制特征和人文属性等都会有很大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更加细致地择选出与其相适应的中医教育内容和治疗原则是有益于中医海外传播和发展的。目前,在海外中医院校中使用最普遍的教科书有GiovanniMaciocia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疾病治疗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心神病学》;DanBensky的《中药学》和《方剂学》;还有JosephHelms的《AcupunctureEnergetics》被医学针灸广泛使用。那么这些书会不会成为美国的《东医宝鉴》《医心方》呢?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可以高度关注,但中医药文化的根在中国,这个事实不会改变,所以无论何时,世界人民不得不承认日本汉方医学和韩国医学等等都与中医这个源头密不可分。
3.2坚决执行严进严出准则,提高国际中医教育质量,培育海外中医科研土壤
在访谈的第1和第3部分,纽约中医学院院长陈业孟提到几点中美两国中医教育的一些差异和担忧,比如美国中医教育资源与中国不能相比,其中包括他们没有统编教材;美国中医院校的学生所选的中医是其第2或第3专业,大多数学生在完成4年课程学习后即可参加临床执业考试,成绩合格就能开业为病人治疗,因此中医学院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其临床技能;美国中医药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走向而决定的,只要有疗效,就有市场发展。笔者认为这些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海外中医教育客观现状势必会影响中医药文化在海外发展的平衡性。尤其在美国,医(包含针)过于药(中药);而中国,药(中药加西药)过于医(包含针);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只表现出临床医学(中医针灸为主)应用的一面。而这种失衡的中医学习必然会降低海外中医教育质量,最终影响到学生就业和实际看病能力。很多海外中医教育专家曾做过相关的调查:由于美国针灸专业的课时设计注重临床实用性,缺乏中医理论对各科指导的深度,学生对整个中医体系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西医的系统学习还有欠缺,尤其是学生的临床实习缺乏导致其实践经验不足。毕业生不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中医针灸知识正确地处理病人,不利于中医针灸的发展。又何谈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拙见,希望能够对海外中医药发展有所帮助。首先:把美国现存小规模的中医院校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合,实现优秀中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中医院校口碑;其次,提高学生入学和毕业门槛,对于入学门槛应该严格把关,学生必须有汉语基础,同时向西医的学位教育入学标准看齐。避免由于生源缺乏而对满足最低要求的合格申请者通吃;第三,建议校方从新生入校开始帮助和引导其建立科学的中医学习方法,在熟读和领悟经典理论基础上不断磨练其临床技能操作和中医诊断复杂病情等。经典理论和操作技能是相辅相成,共同学习才能前进的。另外,在其各项考核中应将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等作为每学期的必考项目,并与毕业证及行医资格证等挂钩。为了解中医药领域发展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更深的领悟中医古籍文化,海外中医学生必须学会阅读中医文献,毕业前需做出相关论文。只有通过踏实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大量的阅读中医典籍,才能为日后的看病诊断做出正确的指导,具备有助于专业领域发展的独到认识和见解,这也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培育海外中医科研土壤的方式之一;第四,定期由各中医名校包括国内中医药专家举办高质量的继续教育讲座及学习班,不但可以提高在职医师的整体水准,还可以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新的中医科研方向。最后,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质量提高和中医师看病经验不断丰富的事实下,公众看中医的趋势就会加强。最好的中医文化科普就是作为病人前来体验中医。比如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食疗、太极拳等体验让海外公众在实实在在感受到效果的情况下逐渐打消对中医药的疑虑,从而为接受中医文化打下基础。
4小结
文章针对海外中医文化翻译和传播现状提出以上相关建议,并坚信在充分研究与传承中医药文化、技术、核心理念的内功操练下,在国家各级领导人海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引领带动下,在中医治疗和保健的良好口碑宣传下,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和成效将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伯英.海外(英国)中医教学的特点和瓶颈分析[J].天津中医药,2012,29(6):295-298.
[2]王宏才.中国针灸交流通鉴(历史卷)[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54-256.
[3]苏敏.美国针灸立法法案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2013.
[4]吴滨江.本世纪中医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及思考[J].环球中医药,2011,4(9):377-380.
[5]杨渝.针灸在美国发展的历程及对海外中医发展的影响[J].中医药文化,2017,12(1):36-40.
[6]樊蓥.海外中医针灸界联合反击2014澳大利亚辛曼不实针刺研究报告事件始末[J].中医药导报,2016,22(9):1-6.
[7]于福年.中东欧16国中医药概况与发展战略思考[J].中医药导报,2016,22(12):1-5.
[8]王惠君,陆小左.学经典架桥梁提高海外中医教学水平[J].医学信息,2011,25(4):1567-1568.
[9]陆颖,赵丹,李小青,等.海外中医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初探[J].中医药文化,2016,11(3):18-23.
[10]矫雅楠.传播学视角下的孔子学院教师培养[D].济南:山东大学,2010.
[11]刘国伟.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作者:张丽 张焱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