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基于中医文献的痴呆病机证治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基于中医文献的痴呆病机证治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基于中医文献的痴呆病机证治探析

摘要痴呆属中医神志病,与衰老密切相关,早期通常表现为健忘。研究中医文献,认为健忘多虚,为心脾肾不足;痴呆多实,为痰瘀火。健忘以扶正为主,经典名方为开心散等衍生方;痴呆治宜化痰祛瘀清火,常用方为七福饮、洗心汤、转呆丹、生慧汤、还少丹等。

关键词痴呆;健忘;辨证论治;中医病机

1痴呆病名之辨

痴呆一词作为医学词汇,大约是明代借由通俗语言而来,核心表现为“呆、傻、愚、笨”。宋•范成大有《卖痴呆词》,属于通俗语言。明•张介宾《景岳全书》[1](1624年)首次对痴呆进行了重点论述,将其作为病名“癫狂痴呆”专门论述。清•陈士铎《辨证录》[2](1687年)称其为“呆病”。这是中医古籍中对痴呆最重要的记载。痴古作癡,呆原作獃。“痴”字见于《广韵》和《集韵》,《正字通》认为是“俗癡字”。《玉篇》:“癡顡,不聰明也。”余云岫认为俗将“顡”写为“呆”。由此可见,“癡獃”写作“痴呆”在清代就已经很普遍。一说“痴呆”作为中医学名词首见于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或呆痴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这是两个错误。《针灸甲乙经》提及“失智”而未见痴呆或呆痴,亦未见呆或痴。其次,《华佗神医秘传》是一部后人的伪托之作[3],该书最早于1922年上海大陆图书公司首版发行,其中华佗治痴呆神方与《石室秘录》(1687年)救呆至神汤及《串雅内外编》(1759年)收呆至神汤雷同。

2健忘与痴呆的关系

健忘是很早被识别的一个临床症状,早期描述可见于《素问》《灵枢》《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素问》和《灵枢》可见喜忘、善忘,而以善忘占绝大多数。《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一处提到喜忘。汉以后喜忘、善忘均可见于医学文献,喜忘逐渐成为更常用的称谓,善忘多为古代文献的转引。《诸病源候论》关于“忘”的记录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一规律。汉以后出现多个同义词,即好忘、多忘、健忘。西晋•王叔和著《脉经》较早使用“好忘”一词,《备急千金要方》以“好忘”为篇名,《诸病源候论》专列“多忘候”。“多忘”最早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疗人心孔惛塞,多忘喜误”。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善忘、喜忘和多忘使用频次相当,好忘使用频次明显少于前三者,“好忘”在《千金翼方》中已不再使用。“健忘”一词较早见于《脉经》,至《千金翼方》将其作为独立疾病作为篇名,后世医书多遵照此例,使“健忘”成为唐以后中医典籍描述记忆力下降的标准词汇。回顾文献不难发现,健忘与痴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古籍中论述痴呆时不见论述健忘,提及健忘又不及痴呆。《景岳全书》未对“健忘”进行系统论述,其在痴呆条目下也没有论及健忘与痴呆的联系。《辨证录》同时列有“呆病门”和“健忘门”,将其与不寐、癫痫和狂病等神经精神类病症归类列在卷四,也没有明确二者的联系,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不足之处。基于现代医学的认识,无论是健忘或痴呆,都是一个多病因综合征,而以AD为病因的健忘和痴呆实际是一种疾病的轻、重两个阶段,在此统称为痴呆类症。古人已经非常明确地观察到了健忘与衰老的关系。如《辨证录•健忘》所说:“人有老年而健忘者,近事多不记忆,虽人述其前事,犹若茫然,此真健忘之极也。”因此,可从古代文献中挖掘出的痴呆预防性治疗经验用于进行性健忘。

3痴呆类症的病机

3.1健忘多虚,病在心脾肾

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古代医学认为健忘多虚,病在心脾肾,病机为心气不足、脾气不足和肾精不足。需要注意的是,古籍记录的健忘也包括了轻度痴呆。如《万病回春》的“为事有始无终,言发不知首尾”虽名为“健忘”,也可能达到轻度痴呆程度。心虚致忘是中医早期的主要认识。定位于心是《素问》和《灵枢》的主要观点。这一思想一直延续,至晋代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健忘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讨论,主要是三部分,即“虚劳候”“七气候”和“多忘候”,如其记载:“多忘者,心虚也。心主血脉而藏于神,若风邪乘于血气,使阴阳不和,时相并隔,乍虚乍实,血气相乱,致心神虚损而多忘。”其次是肾虚致忘,发展成为与心虚并列的健忘两大主要病机。《内经》极少论述了记忆与肾的关系,如《素问•宣明五气》认为“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灵枢•本神》则指出:“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认为“精极”使人悲伤喜忘。结合《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的说法,精极致忘隐含了肾虚致忘的思想,尽管不是该书的主要观点。成书于公元682年的《千金翼方》发展了这一学说,认为随着年龄增加(五十以上),人体阳气会逐渐衰退而出现健忘症状,明确将肾气不足作为喜忘病机,并提出了应用肾气丸进行治疗。至清代《辨证录》则强调治疗健忘应“益心中之血”,同时要“填肾中之精”,强调“补心而兼补肾”。也有医家将健忘归为脾虚,这一学说始于宋代。南宋•严用和《严氏济生方》:“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清,神官不职,使人健忘。”严氏提出的“心脾虚”理论是对健忘治疗的一大贡献,并提出用归脾汤治疗,对后世医家影响也较大。

3.2痴呆多实,病在痰瘀火

痰浊、火热和瘀血是使健忘加重而发生痴呆的主要因素,呆病初期补虚,而病情加重后根据症状不同当兼用化痰、清热和活血。与痰浊不同,痴呆与瘀血及火热的直接论述很少。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度、重度痴呆常出现显著情绪、睡眠、精神和行为症状(反应迟钝、言语错乱、妄闻妄见、妄思离奇、神疲如寐、知动失司等),与此相关的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的论述通常混见于癫狂部分。从瘀、热论治痴呆始于汉代《伤寒杂病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以及《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指出“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此外,常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以及《景岳全书•癫狂痴呆》所说“凡狂病多因于火”的说法,常用清热泻火法治疗中度和重度痴呆。《医林改错》进一步发挥推广了活血化瘀治痴呆,提出用癫狂梦醒汤治疗“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与火热和瘀血不同,痰浊是后世才发展的概念。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健忘》在论及加味茯苓汤时谈到“痰迷心包”会导致“健忘失事、言语如痴”,提出痰浊与痴呆的关系。痰浊致病理论经朱丹溪的论述而影响深远。清•陈士铎《辨证录》认为“痰积于胸中,盘据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其所著《石室秘录》强调“痰势最盛,呆气最深”以及“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至此,痰浊成为与痴呆的呆笨、反应迟钝等关键症状对应的主要病机,化痰也成为治疗痴呆的主要方法。

4痴呆类症的辨证论治

痴呆类症从初起、进展到终末期,不同证候或证候因素存在时间演变规律,辨证论治也应适时调整、重点突出。但是,通过分析痴呆的两大类证,明确了虚实病机与健忘、痴呆的关系,治疗应守方和辨证相结合。健忘期治疗以扶正为主,病情进展伴阴性精神症状,如沉默不语、迟钝、情绪低落等时兼化痰开窍,伴阳性精神症状,如激动、烦躁、幻觉、妄想等时兼用清热泻火、活血化瘀。治疗健忘的经典名方是《备急千金要方》(652年)的开心散,该方也出现于《医心方》(982年),两书剂量略有出入。开心散由人参、茯苓、远志、菖蒲四味药组成。开心散衍生出很多类方,包括孔子大圣知枕中方、菖蒲益智丸(《备急千金要方》)、小定志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远志丸(《重订严氏济生方》)和聪明汤(《古今医鉴》)等。开心散类方并不单纯用于记忆障碍,主治症状还包括忧愁不乐、夜多异梦或惊悸恐怯,所以类方又有定志之名。笔者临床治疗本病时开心散合两仪膏为治疗健忘基本方:党参15g,熟地15g,茯苓15g,远志10g。痴呆常用名方包括七福饮、洗心汤、转呆丹、生慧汤、还少丹等,组方因补泻侧重不同而药味不同。痴呆阶段应继续加强补肾填精、益智生髓的药味,阳不足选巴戟天、菟丝子,阴不足选山萸肉、麦冬。痴呆基本方为:党参15g、巴戟天15g、菟丝子15g、熟地15g、山萸肉15g、麦冬15g。化痰加半夏10g、白术15g,血瘀加当归15g、丹参10g,虚火加知母15g、地骨皮10g,实火加钩藤15g、黄连5g,阳虚明显可加附子10g、肉桂5g。疗程是治疗时需要关注的问题,痴呆疗程相对较长,有效的方剂需要守方治疗。

参考文献

[1]张介宾.景岳全书(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573.

[2]陈士铎.辨证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41.

[3]赵友琴.《华佗神医秘传》质疑[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4,8(4):41.

作者:倪敬年 张林燕 单位: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