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归经理论的青霉素用药选择性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归经理论的青霉素用药选择性机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医归经理论的青霉素用药选择性机制

[摘要]青霉素等抗菌药对人体的作用部位具有选择性,人们对其具体的发生机制没有系统的认识,临床实践中常根据使用经验或药敏实验确定用药。中医归经理论能系统地阐述药物对人体脏腑部位选择性的作用机理,借助于该理论对抗菌药的性味归经进行探讨,能够指导在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的选用。本研究以抗菌药物的代表青霉素为例,认为青霉素性味寒、苦、咸,沉降,归心、肾、肺经,其作用和归经与其临床药效及作用部位选择性一致。

[关键词]中医归经;青霉素;选择性;机制

1中医归经理论的临床研究

中医归经理论的实质是说明药物进入人体后对某一或某几个脏腑及其分布经络有特殊作用或者有相对明显的效果和药理作用。这里的“归”是趋向、归属的意思,“经”主要指的是脏腑经络。古今学者对中医归经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和研究。1.1古代对归经理论的研究中医归经学说最早是在《黄帝内经》提出,《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所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灵枢•九针论》中提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早期的本草书籍如《神农本草经》主要论述药物的四气五味和主治病症,较少提到归经。唐宋时期诸多医家编写的本草类书籍中开始出现了较多的中医归经相关的名词,比如阐述药物功效常提到“补肺”、“益脾”、“安心”等,把药物的功效主治和对脏腑的作用联系起来,但在对药物的性味论述中还没有系统地提及中医归经理论。最早系统地阐述药物归经的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张元素[1]。其结合当时的临床实践创建了较为系统的归经学说,在其撰写的《珍珠囊》一书中对每味药都进行了“归经”和“引经”的讨论,并提出,熟悉药物性味,使其各归其经,则功效明显,如不熟悉归经,如无的放矢,难以奏效。张元素创见的归经理论在后世得到了大力发扬,元代王好古所著《汤液本草》对近100味中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归经论述。明清时期对归经理论的阐述更为详细,清代的沈金鳌对药物的归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将历代本草书中有关归经的名词,比如“引经”、“行经”、“响导”、“走”、“归”、“入”、等名词,统称为“归经”。在其所著的《要药分剂》一书中,每味药物均专门列出了'归经'情况。1.2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主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有文献研究、药理作用研究、分子生物研究等途径。文献研究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群子参数法,金日光[2]等人通过量子统计力学理论发现,亲电强度分布低的中药大多数性味以甘、淡、辛、温为主,且绝大部分该类药属于阳性;亲电强度分布高的中药大多数性味以酸、苦、涩、凉、寒为主,且绝大部分该类药属于阴性。该文主要通过用量子(群子)统计力学的方法来定量地研究中医的药性阴阳,是中医研究的一大突破,使西方医学界能够接收和理解药物的阴阳属性。药理研究主要有体内分布及代谢研究,李仪奎[3]运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性味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发现其联系规律与中医对脏腑归经的认识较一致。比如,有定痉止惊作用的药物一般入肝经,与中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观点相符;具有泻利作用的药物一般入大肠经,与大肠为传导之脏腑相吻。文垲[4]等发现麝香酮可以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并维持在较高的血药浓度,验证了麝香归经入脑的特性。王海东[5]通过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实验表明,桔梗和元胡等多种中药可调节体内各脏器环核苷酸含量,而且部分脏器cAMP和cGMP含量变化显著增加,实验结果与传统认为的该药物脏腑归经较为相似。中医引经药与西药载体都是将药物送至目标部位,增强药物对组织器官的选择性[6],如天王补心丹中的桔梗和远志作为使药(引经药),是因为能“假桔梗为舟揖,远志为向导,和诸药入心而安神明”。载体学说认为桔梗和远志中含量最多的皂苷增加了方剂中其他单药物质的溶解度,从而发挥了入心经的治疗效果。

2青霉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用药选择

青霉素通常是指青霉素G,也称为苄青霉素,是现代医学临床上第一个使用的抗生素。作为抗菌药物的代表青霉素目前仍使用较为广泛,因其结构中有β-内酰胺环,故又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使细菌溶解死亡,而人类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青霉素对人体的毒性很低。但青霉素在合成过程中会产生杂质蛋白和青霉噻唑高聚物而引起过敏反应。临床上常用青霉素钠或者青霉素钾,青霉素钠盐的刺激性相对钾盐更小,因此临床上较多地使用青霉素钠。青霉素钠溶液在常温下不稳定、易分解,因此常制成粉针剂供临床使用。青霉素钠或者钾盐进入人体后能被迅速吸收,并且以游离酸的形式很快通过肾脏排泄至体外。为延长青霉素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临床上常与丙磺舒合用以增强青霉素的血药浓度。青霉素主要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如肺炎、菌血症、脓肿以及心内膜炎。首选用于呼吸系统感染如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皮肤感染如丹毒、蜂窝组织炎、产褥热,溶血链球菌感染以及皮肤脓肿等,其次可用于心血管系统感染和防治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另外青霉素还可用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淋病、鼠咬热、白喉、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等一些常见传染病的治疗。

3青霉素的用药选择性和“性味归经”的关系

青霉素诞生已久,但其对人体部位作用的选择性发生机制,现代医学还未完全明了。中医认为,世间万物皆有阴阳,《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是宇宙的总规律,是世界一切事物产生、运动和变化的根源。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并且其中存在着阴阳对立统一的矛盾。以此来看,作为万物之一的抗菌药青霉素也可通过四气五味以及升降沉浮归经的探讨来揭示其临床选用的原理。

3.1青霉素四气五味———寒、苦、咸

四气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药物的寒热主要是通过其功效和主治来确定。“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青霉素治疗细菌感染导致的各种炎症效果显著,炎症特别是肺炎,通常会导致高热,使用青霉素抗菌消炎后发热减轻体温下降,因此按照中医的观点来讲,青霉素四气寒凉。寒凉的药可以清热、解毒、泻火[7],符合青霉素的临床功效。传染病属于温病范畴,青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作用也验证了其寒凉的药性。一般来讲中药苦主寒泄,甘主温补,咸软坚,酸主收敛,辛主发散。苦味药常用于热证的治疗,其味有苦,青霉素可以用于治疗痈肿丹毒,有消散疖肿的功效,其味有咸,以上表明青霉素的四气五味属于寒,苦、咸。

3.2青霉素的升降沉浮———沉降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与病位相同,与病势趋向相反。《素问•六微旨大论》有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指升降出入是世界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不同的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会出现不同的趋向:升和浮的趋向是向上、向外,沉和降的趋向是向下、向内,所谓“升极则浮,降极则沉”。性寒凉、味酸苦、咸味多能沉降[8],正如《本草纲目》云:“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按照前述青霉素的性味寒,苦、咸来讲,其作用趋势应该为沉降,其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肺炎等呼吸系统感染的治疗,中医认为肺主肃降宣发,而青霉素的沉降特性可以调节肺的肃降功能,从而治疗肺部炎症。

3.3青霉素的归经———心、肾、肺经

临床实践中发现各类抗菌药都具有相应较敏感的选择性作用部位和器官,其选择性的作用机制目前也是药效学动力学研究的热点,但至今没有明确的发现和系统的认识。对此,我们通过中医归经理论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把药物作用与人体脏腑经络相结合,说明药物作用部位的选择性发生机理,在治疗疾病时,可以有靶向性的运用药物,直捣病所,以促使疾病的痊愈[9]。青霉素临床选择面广,根据其临床药理作用,应归于心、肺、肝、肾经。有以下依据:(1)根据其五味“苦、咸”,按照中医“苦入心,咸入肾,苦走血,咸走骨”的观点,应归心、肾经,可解释其临床上常用于心血管系统感染、淋病的治疗。而且临床上常见青霉素肾损害的发生,也可说明其归肾经。(2)根据其临床治疗中常用于肺炎的治疗可以说明其归肺经,“肺主气,司呼吸,肺主皮毛”,肺代表整个呼吸系统,因此其归肺经的作用也反映在对扁桃体炎、咽炎、白喉以及皮肤感染的治疗作用中。

4讨论

中医归经理论能够系统地阐述药物的作用趋势和作用部位的选择性,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医的性味归经认识较为系统、明确,以此为指导的中医药实践也证实了该理论的正确性。目前,人们对西药抗菌药的一些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在临床治疗中表现出的部位定位选择和作用靶向机制尚不清楚,只有借助于经验用药以及药敏实验。中医归经理论在系统阐述中药作用机理的同时,相信也对抗菌药等西药能够有系统的解释。中西药是人为的划分,从自然来讲,药物本来是不存在中西药属性的,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观点来治疗的药物都可以看成是中药,反之,所有药物的性质都可以基于中医理论来解释。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对青霉素的性味归经进行了探讨,就正于同道,抛砖引玉,期待通过对中医归经理论有更多深入的研究和认识。

【参考文献】

[1]贲长恩,郭顺根.中医归经理论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2):2.

[2]金日光,牟雪雁.中医归经学说的本质—关于中医传统理论的当代化学物理及群子(量子)统计理论的诠释(Ⅵ)[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2):15-19.

[3]李仪奎,徐莲英,马建平.中药药理和归经关系的统计分析[J].中医通报,1988,13(7):48.

[4]陈文垲,黄玉芳,土梅东,等.麝香“归经入脑”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4):288-291.

作者:郑人源 张琴 单位:成都医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