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疫病学教学新模式探索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疫病学教学新模式探索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医疫病学教学新模式探索实践

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已成为中医药院校创新发展的使命。如何面对新医科变革,并围绕中医四大经典突出中医思维培养,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是亟需思考与探索的主题。以中医疫病学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为例,阐释中医经典与传染病学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贯通,形成由“核心模块、思维模块、理论模块、临床模块、实验实践教学模块”等五大模块的中医疫病学教学新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中医疫病学;教学新模式;探索实践

2020年9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9月16日,在《求是》杂志第18期发表的“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中强调,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中医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瘟疫斗争的历史。中医经典一直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特别是伤寒学和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创建,是历代杰出医家与瘟疫斗争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2003年非典以来,我们对如何发挥中医药在防疫抗疫中的作用,如何以中医疫病学教学改革为切入点,进行全面思考与梳理,形成了中医经典与传染病学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疫病学教学新模式。

1当前中医经典与疫病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疗效,中医疗效的根基在于中医经典和中医思维。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依靠中医药治疗了很多疫病,传统中医药始终有效地指导临床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尤其在应对非典和肺炎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无论是2003年非典还是2020年肺炎,都对我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危害和重大的经济损失,这一切促使我们在看到新世纪传统中医药优异表现的同时,也要不断思考中医药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存在的不足。长期以来,传统的中医经典教学,以概念、病证和条文为主线,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和讲解,忽视和弱化中医思维培养。中医药的传承面临着临床医生中医思维弱化、西化,中医经典理论基础差等严峻问题。中医没有专门的疫病学课程,相关知识散布于伤寒学、温病学、传染病学等课程中,学生疫病知识结构不系统、知识碎片化。从而出现了传染病辨治中医思维弱化、经典基础不牢、临床医师经典运用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等现象,导致中医抗疫人才短缺。由此带来中医药应用盲目化、西化、同质化、神秘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充分发挥,必然影响临床应用中医药的疗效。构建疫病学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中医思维,完善学生疫病知识体系,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用中医药的应急处置能力,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2中医疫病学教学新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积极探索伤寒学、温病学等经典的教学新模式,特别是2003年非典以来,开始着手以培养中医思维为主线,传承黄帝内经、伤寒学、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课程为框架,构建中医经典教学与疫病防治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强化经典教学、加强经典传承、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合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建立中医疫病的实践平台,加强教材建设和疫病科普推广,进行基于经典的中医疫病防治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1以中医思维为灵魂,贯穿课程改革全过程

中医思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灵魂,是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认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实施准确辨证的根本前提[1]。中医思维是以中医经典为基础,整体观念为特征,从宏观上把握生命、健康和疾病的一种思维模式,是中医疗效的出发点和根基,在疫病防治中起着主导作用。自2003年非典以来,坚持中医思维指导,以经典为基础,以疫病学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将中医思维贯穿疫病教学全程,建立中医疫病发病-诊治-预防思维新体系,将整体观念贯穿于疫病“防、诊、治、康、养”一体化的防治过程。强调天人合一、天地相参,率先结合五运六气理论,建立疫病风险预警模型,为疫病预防提供依据;强调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制定个性化的疫病诊疗方案,避免机械采用通用方、盲目追求特效药;组织经方专家会诊疫病疑难病证,示范引领,寓教于诊。以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为主线,打破经典课程的界线,对整合相关课程,以中医四大经典为基础,撰写《中医疫病学》讲义。融合西医传染病学,涵盖疫病的病因病机、诊断防治等各方面,创新性建立以中医经典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经典与现代相结合、专业与通识相结合、思维与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疫病学立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五大课程模块:以中医疫病学、温病学、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等为主的核心模块,以中医运气学、中医误诊学等为主的思维模块,以内经选读、温病条辨等为主的理论模块,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为主的临床模块,以实验中医学、温病学见习等为主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块。

2.2以实践基地为依托,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疫病教学注重临床实践,开辟疫病防治实践平台,解决疫病教学真实案例缺乏、人才队伍疫病知识短缺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校与教学医院合作,温病学率先在全国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获得全国兄弟院校关注与好评。2003年非典疫情后,更加坚持这项教学改革措施,通过传染病医院见习,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发病、传播的基本规律及临床证候的基本特征,特别是现场感受温病学理法方药在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中医疫病实践基地的建设,率先在国内形成中医疫病实践基地及教学平台,有效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近年来,探索并实践将中医传统经典病房与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及装备相结合,依托我校附属医院,建立以中医经典理法方药为主导、现代防控措施为保障的全国首家真正意义的中医传染病防控实践教学基地。积极运用新媒体、医案医话、TBL、PBL、慕课、翻转课堂等多维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中医经典防治疫病的基本技能及现代传染病防控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也为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提供平台。

2.3以中医经典为主线,创新理论实践教材

以中医经典为主线,疫病防治平台为依托,在理论和实践双重领域,我们创新了中医经典防治疫病的教材体系。近年来撰写出版各级各类教材、著作112部,如《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温病卷》《古今中医名家论疫病》等国家级大型温病古籍等、研究性著作《温病学传承与现代研究》等,以及《中医诊断学》《中医误诊学》《伤寒学》《温病学》等国家规划教材。以中医四大经典为基础,打通理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融合西医传染病学,学校开设了全国首个中医疫病网络公开课,自编基于湖北武汉病房床边真实案例的《中医疫病学》教材,从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康复调理等方面,建立以中医经典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中医疫病学课程体系,强调中医思维的指导,将中医经典的理法方药融入疫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首创中医疫病学音像课程,面向全国推广,在线访问量超过11万人次。中医经典的融入,使中医疫病学的理论构架更加坚实、内涵外延更加丰富。我们编撰的系列教材,如纠正异化、错误思维的《中医误诊学》、现代防治疫病的《传染病学》《瘟疫学》等,形成了集思维、诊断、辨证论治、临床教学为一体的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2.4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推动经典抗疫科普

积极拓展和丰富第二课堂,借助线上线下全媒体立体化手段,通过网络直播、电视台讲座以及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方式,开展中医经典防控疫情的科普宣传,分享我校中医疫病防控的最新知识成果,助力校园、社区和县镇的疫情防控。我校创新性将第二课堂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通过线上课程、手机APP、专家讲座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丰富多彩的方式,积极开展中医药特别是中医经典防控疫情的科普宣传和在线咨询,延伸第二课堂,推动疫病科普宣传,为疫情的科学防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根据原有疫病学课程积淀,结合肺炎疫情,我校还在全国首创中医疫病通识课音像课程,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和全国推广,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编的《疫病防治中医教程》双语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福建电视台福建科普大讲坛,以“中医药防治病毒肺炎”为主题,录制“守护生命科学抗疫”的科普讲座;在超星公益直播网,录制关于科学防疫系列课程;在万方医学直播公益网,开展“发挥中医优势,助力疫情防控”讲座;制订的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被写入教育部《高等学校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和福建省政府的防控指南;在与团中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合作的“团团健康小课堂”中普及防疫抗疫知识,点击量超过2000万人次。3教学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现自2003年以来,中医疫病学课程用于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受益面超过3万余人。近20年的不断探索,在此次肺炎防控实践中得到了检验,突显教学改革的成效,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抗疫人才。传承中医经典,经受抗疫一线检验。肺炎疫情期间,我校附属人民医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共派出4批102人次专家赴鄂支援,其中我校校友95%。我省援鄂专家治疗肺炎,实现零重转、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我省防治肺炎的中医药使用率达100%,实现我省中医药抗疫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校友到意大利、菲律宾等疫情严重的国家支援,展现出无私的国际援助精神。其中校友李希获“全国抗疫先进个人”称号,林劲榕获“福建省向上向善青年”称号,涂思义获“福建省向上向善青年”称号并获得“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制定防疫预案,显著提升防治效果。应对历次疫情期间,我校根据疫病学理论形成了一整套防疫预案,经实践证明其效果显著:①非典、甲流及肺炎疫情期间,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医药进行空气消毒和口服预防,实现校园内零感染;②肺炎疫情期间,我校多名专家参加中医药远程会诊。在全省的肺炎防治过程中,中医药的使用率高达100%,使省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③我校防治肺炎方案被教育部防控指南、中华中药学会网站和福建省纪委网站引用。各项活动在人民日报、人民网、今日法制、今日头条、新闻110、福建科协、大宇在线等媒体平台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科研反哺教学,推动教研互补相长。我们开展了系列中医经典及传染病相关的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主编《中医古籍珍本集成•温病卷》,副主编《古今中医名家论疫病》;发表中医防治肺炎的最新论文,如“发挥中医优势,助力疫情防控”“六经辨治病毒肺炎探析”“从湿邪在温疫发病中的作用探讨肺炎辨治”等,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提升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俊,段志光,王军,等.中医思维: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医学教育管理,2019,5(6):497-501

作者:李灿东 许克祥 黄国辉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