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教育新模式问题分析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教育新模式问题分析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医教育新模式问题分析3篇

中医教育新模式问题篇1

摘要:针对我国中医界的“乏术”问题,高等中医教育必须要积极的进行教育模式的转变,促进我国中医界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中医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多样化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优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实践这些高等中医教育模式转变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等中医教育;模式转变;教学目标

中医是我国长时间发展中形成的特有文化,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中医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缺乏问题,这就使得高等中医教育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现阶段,我国高等中医教育的规模有所扩大,使得人才缺乏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此时,我国中医界的“乏术”问题更加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中医教育必须要积极的进行教育模式的转变,重点进行复合式中医人才的培养,促进我国中医界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确保其有着更强的专业技能。

一、我国高等中医教育的现状分析

就现阶段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来说,中医专业本科学生需要进行长达五年的学习,近几年我国部分院校又增设了七年制的教学。在高等中医教育的实际课程设置中,包含着以外语、计算机、政治、社会科学等公共课,也包含着相应的专业课程。就宏观上来说,高等中医教育的专业课程主要由西医学以及中医学两个大的模块组成;而从微观上来说,包含着从基础知识到临床教育多种方面的知识。同时,对于高等中医教育中的硕、博士来说,专业教育中还包含着科研方法教育等课程。我国高等中医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以来,除了在部分的课程上有所调整与增删之外,均没有进行特别打的转变,尤其是在教育模式上,基本没有进行调整与改变。

二、我国高等中医教育的具体模式策略探究

(一)多样化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对于高等中医教育来说,想要更好的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就必须要进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立,满足人们不同的、多样化的需求。相关院校在进行高等中医教育目标的设立时,要对社会实际所需、岗位需求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参考这些信息完成中医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的确立[1]。例如,对于高等中医教育中研究型人才与临床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要侧重于对其基础知识与临床医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对于临床型人才的培养,要侧重于对其诊疗思维以及临床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

对于高等中医教育来说,想要取得较好的进展,打破长期以来教育模式没有进行调整的问题,就必须要对中医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医诊治疾病等方面进行重点的探究,使其取得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这样的要求下,高等中医教育要积极的展开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相关院校可以将高等中医教育的时长调整至6-8年。在前3-4年的教学中,不进行专业的划分,重点对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进行培养;在后2-3年的教学中,可以依照社会所需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专业或是培养目标的划分,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实践。

(三)优化相关课程的设置

在高等中医教育中,除了要进行教育目标的调整,对于相应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也要进行优化与改革。为了更好的确保学生在结束教育后能够有着更加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更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相关院校必须要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重点对课程的分割性进行降低,并对知识板块的叠加和课程的重复性进行减少,在形成整体的知识框架的同时,对于中医学科的特色进行突出[2]。高等中医教育可以将课程氛围中医课程、中医相关学科课程以及西医课程三个模块。其中,中医课程为主体模块,重点培养中医学科特色以及中医辩证思维方法;中医相关学科课程为拓展模块,可以对涉及中医思想的天文、地理、运气节令、阴阳五行等相关知识进行教学;西医模块为补充模块,能够对中医专业的知识结构进行丰富,使得多学科得到协调发展。

(四)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实践

现阶段,社会对于实践性人才的需求量增加,所以,在进行高等中医教育中,也要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重点的位置上。不论是对于研究型人才还是临床型人才的培养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要求下,相关院校要加强对于教育实践的管理,积极与患者较多的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学生深入医院参与实际的治疗。相关教师也要在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并将实践作为重点的内容进行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提升。同时,当学生完成不同专业的选择后,在实践教学中要更加侧重于相应专业的参与实践,进入不同医院的不同科室进行重点的培养。相关院校还要重视起急诊实习的进行,提升临床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使用本专科导师制以及师徒制也是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模式优化的一种策略。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未来专业的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我国高等中医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以来,除了在部分的课程上有所调整与增删之外,基本没有进行调整与改变,使得教育模式转变的需求更为迫切。通过多样化中医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优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实践等,转变了高等中医教育模式,实现了对中医人才的更好培养。

作者:金丹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教育新模式问题篇2

师承是中国历代医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最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教育模式。做好中医师承教育工作是落实“医教协同”、提升中医人才质量的关键。2014年11月在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1]上,李克强总理作了重要批示:“医教协同是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医教相长的好做法、新机制,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同期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8年4月印发《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4]中均强调了中医师承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逐步建立完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创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医师承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医师承教育是医教协同最直接的体现,以师承为主要模式的中医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应具备:全程化、系统化、模块化[5]。由此可见,师承教育作为古代中医教育的主流方式,已成为推进“医教协同”的核心要素。但是,随着院校教育规模化培养带来的冲击,使师承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教育质量不断下滑等问题却日渐凸显。如何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做好师承教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互联网+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互联网+”是互联网在新发展阶段功能的增强和应用的拓展,是一种互联网和其他传统产业相结合的模式,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陈出新,学习的方式方法、教育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张优良等[6]认为互联网技术为高校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契机,“互联网+”必然推动高校在课堂形式、课程教材、培养模式、教师角色、学校管理等方面发生变革,势必出现教育流程再造的趋势。“互联网+”也以各种形式悄悄地渗透到教育领域里。“以慕课、微课程为代表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程资源得以共享,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促进优质教育的均衡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及教育管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管是网课、直播,还是远程、互动,是APP管理或是网上微信、QQ班级。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所言,互联网已成为改变教育的重要力量。

2互联网+为中医教育创新与发展提供新动能

“互联网+”的有效运用,可为中医师承提供多元化平台、多种有效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有望解决院校教育规模化培养带来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教育质量日渐下滑等问题。如何促进“互联网+”与师承教育深度,已经成为中医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已有学者开始了研究与探索,如江西中医药大学提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中医现代传承平台功能的设想,将传统模式下一人完成的诊疗知识积累变为多人协同完成中医诊疗知识的积累,实现从“读经典”到中医经典知识管理、从“做临床”到中医医案知识管理的转变,从而大大提升中医人才传承培养效率。陈建国等[7]认为传统的中医单位和组织可以为中医专业网站提供现实的中医名家资源,搭建中医学术思想的网络传播平台,从而最终共同促进中医的传承和发展。罗泓[8]认为“互联网+”中医师承教育可作为中医师承教育的一种进化形式。在总结传统中医师承教育的口心相传,跟师临证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中医师承教育的理念和知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集合众智,突出个体的学习,是一种符合大众化教育的继承创新模式。众多中医药院校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有力推动了师承的有效实现,同时开始基于“互联网+”的研究,但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与师承教育的深度融合尚显不足。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创新师承教学模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

3互联网+新师承中医教学模式的研究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在创新师承内涵和形式的基础上,创建“线上+线下”的师承平台,建立新师承的中医传承模式。配合建设传承生培养项目及结构化、立体化、多元化师承资源库,可用于中医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及中医学习、评价和考核。由此,通过师承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解决规模化教育背景下,师承教育资源缺乏和师承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

3.1新师承内涵的界定

传统的师承教育,历史悠久,但大多是对师父临证的模仿和经验的总结。由于缺少系统的教育教学设计和理论教学相对的不足,徒弟很难深刻理解及系统完整掌握。而且所跟师父医术水平的局限也会影响徒弟医术的发展。中医师承教育若还停留在现象表述上,而没有将学术经验上升到学术思想的高度进行分析和认识,那么中医学术思想的内涵、外延就无法得到全面正确的传承。因此,中医师承应注重潜在中医思维的传承,以学术思想、理论技术为关键,治疗经验总结和剖析作为载体,形成一个相对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群”,使中医学术的整体得以全面展现,实现新时期、新师承、新发展。在新时期新发展背景下,突破原有“一家之言”的传承,围绕“文化、医德、医术”等内容,在名医名家的成才规律研究基础上,立足齐鲁大地总结历代名医的医德和医术,汲取其临证思维,并融入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构成了山东中医药大学新师承的新内容。

3.2OTO师承平台及多对多新师承模式的创建

为突破传统师承规模限制,在现代中医院校教育规模化的同时保证质量化,有机结合“互联网+”优势,设计实施“OTO”(线上+线下)新师承平台及“多对多”新师承模式。依托流派、名师传承工作室建设,创建网上传承标准诊室和网上传承工作室,记录当代名医接诊过程,传播名家优秀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学术思想,有效实现规模传承,创建“OTO”师承平台。“OTO”师承平台将线上与线下的师承资源有机结合,重点发挥线上优势。通过线上师承资源库、在线课程等将名师临证的细节如实反映出来,以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和学习热情,通过优质师承教育资源的充分共享,强化中医思维的培养。“多对多”新师承模式以导师团队和学生班级为基础,利用“OTO”师承平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施导师与学生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师承模式,实现“交叉带教、多师传承、弹性培养、个性发展”的新师承目的。结合师承学习资源库,创建“两个课堂,四个阶段,多种方式”中医教学模式,创立校内“传承辅助课堂”和校外“传承内化课堂”2个实践课堂,创建由导师引领、名师传承、跟师体验、临证师随4个阶段构成的新师承中医教学模式。导师引领即创建多导师制,由学业导师引导知识思维构建,由技能导师开设系列中医技能实训课程,培训特色技能,由临床导师促进思维养成和提升临床能力。名师传承即创建传承生培养项目,传承古代名医和现代名家,尤其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刘惠民和“八老”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跟师体验即创办中医思维训练项目,通过跟师学习观摩与体验,强化训练学生中医思维与初步临床诊疗能力。临证师随即设立微型中医临床演练评估项目,强化学生的中医临床综合处理能力。

3.3新师承学习资源库的建设

新师承平台及模式需要新的师承资源,除在线导师资源团队建设外,还需依托系统的师承学习资源库。包含师承知识库、传承课程库及中医学术传承辅助系统。师承知识库包含了收集整理的历代名家临证资料,利用VR、动画等现代教育技术复原古代名医临证过程;利用标准中医师承诊室,录制当代名家临诊原始影像案例,建设完整原始资源库;按照中医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将原始资料库分割成满足不同需求、具有不同功能的结构库,如四诊学习、辨证学习、方药学习等,也可以通过剪辑成为中医PBL资源库;按照知识点和关键词,建设带有自查询和分析功能的知识库。在线传承课程库建设以前期学校建设的基于刘惠民和“八老”学术传承的“齐鲁名家谈方论药”,介绍中药传统鉴定、炮制和临床应用的“走进神奇的中药”,整合中医理、法等内容于一体的“探案识证学诊断”,突出齐鲁伤寒学术传承思想的“李克绍伤寒解惑九注”等优质传承课程为基础,以传承历代名医名家“文、德、术”为主线,以中医经典、中医养生、传统中药为3个方向,继续建设9~12门优质传承网络在线课程,形成在线传承课程库。中医学术传承辅助系统依托学校“齐鲁内科时病流派传承工作室”和“齐鲁伤寒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流派网络传承工作室,建立临证信息实时播报平台及我爱基础医等微信推广平台,并辅助建立中医传承教育新的微信互动平台,支撑“互联网+”新师承的开展。

4互联网+新师承模式的应用反思

中医师承需要面对新时期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基本合格的中医人才基础上培养“强临床,有专长”的多元中医人才,能够胜任医疗、保健、康复等多种岗位的中医人才。面对新的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在以往课堂学习为主、传统师承辅助的基础上,基于互联网平台,融合人工智能、VR等技术,构建实施的“互联网+”新师承教学模式可有效解决规模化教育背景下,师承教育资源缺乏和质量下滑等问题。山东中医药大学“互联网+”新师承中医教学模式首先应用于“中医全科医学方向班”和“惠民班”,实施过程中注重质控和保障,形成了“专家督导、过程管理、双向考评”的运行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不断完善“互联网+”新师承平台运行机制和资源库,确保了新师承教学模式有序进行。但如何配置好课堂教学与师承教学、线下师承与线上师承的时间关系,如何有效设置“互联网+”新师承中的个性化考评,如何实现网上师承的弹性管理等问题仍未能有完善的解决方案。从合格中医人才培养到个性化中医人才、卓越中医人才的培养还需要重新审视,在不断推进的“互联网+”新师承的教学过程中,使其“课程化、项目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推进新中医师承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

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从学生转变为医生的必经之路,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医教育中的创新模式,让中医教育冲破了流派限制、集合百家所长、不受时间制约、拉近师生距离。这必将为中医师承打开新的发展空间,推进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全面融合。

作者:陈宇 王世军 商庆新 朱姝 任健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创新研究院

中医教育新模式问题篇3

五千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祖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瑰宝。中医的发展一直以师带徒的形式发展并延续至今,虽然中医药的高等教育已有很大发展,但仍未能满足现代化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所以中医教育模式亟待改革,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结合现代化的中医教育体系,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需求。

1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中医文化特点的问题

中医医疗属于经验医学,需要积累长期经验,才能达到质变的过程。中医以“望、闻、问、切”作为基本诊断手段,与现代仪器监测获取的具体化信息不同,中医的诊断存在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化信息,但通过中医四诊做到“司外揣内”,又是中医诊断及治疗的核心与中心文化,这种碎片化、模糊化的中医文化信息特点阻碍了中医的教育与传承。

1.2中医教育资源的问题

中医医疗教育教师资源匮乏,而进行中医医疗教育的教师缺乏临床经验,缺少临床的灵活性,临床医生辅助中医医疗教育,可以有效促进临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临床较为繁忙,无疑增加了临床医生的工作强度。

1.3中医教育发展的问题

中医的治疗存在着地方流派的特点,适用于给特定地方的患病人群治病,或仅适用于特定地区的中药材,由于治疗方式的不统一,阻碍了中医的整合与发展。但各大流派的存在彰显着其治疗某些疾病的独特疗效,如何能巧妙地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效促进中医的发展。

2智能化中医教育的初步探索

2.1整合化中医诊疗的教育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琦教授提出中医体质学说[1],通过量化的中医体质调查量表测定,能够反映人民群众目前的生活状态。中医体质调查问卷由9个模块,60项分类构成,将人体划分为9种体质:平衡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可根据每个人得分的多少判定体质偏颇的强弱,同时每个人可具有一种或多种体质。通过循证医学的微观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证明,中医体质可以反映个体的现状和未来的健康趋势。中医体质已经在多个国家的临床中开始运用,并且逐步向基础教学中推广。

2.2智能化中医诊断仪器的发展

人工智能可以弥补中医教育在数据、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不足。有研究显示,通过设计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FBG)压力传感器的传感系统和基于相位生成载波(PGC)的干涉波长解调,实现了脉冲信息的检测[2]。通过研究采用stm32集中控制结合NRF224L01无线模式,实现了多种气体传感器[3],可以通过闻到气味来辅助诊断。已被证实这些数字化中医诊疗器具的发展,可以量化中医诊断的特征,实现具体化中医诊断,提高了中医诊断的可信度与公认度。在中医临床教育中可以实现对数字化指标的解读达到中医证候的诊断,降低了中医诊断在教学中的难度,有助于中医疗法的进一步基层化推广与应用。

2.3仿生中医教育发展

中医疗法均需要长时间实践,积累足够的经验后才能服务临床患者。实习生因技术不足无法直接对临床患者开展实践,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临床实践是医疗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医疗教育引入智能化仿生技术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智能化仿生技术能将机器人仿生化,这样实习生在仿生机器人上进行临床实践,一方面,仿生技术可以模拟临床患者的患病特征,让实习生最大限度地体会临床的真实感受[4],同时仿生技术可以对实习生的操作进行打分,这有助于提高实习生的操作水平;另一方面,仿生技术可以保护患者的治疗权利,有助于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5]。

3构建智能化中医教育模式的展望

3.1构建现代化中医教育模式

中医基础医疗知识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古籍,其内容基本不再变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与古代人在生活状态、思考模式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基于机器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古人的诊断与治疗思路,并结合现代大数据下的医疗信息处理,实现中医知识现代化教育。

3.2构建交互式、个性化中医教育模式

中医教育目前大多仍采用“填鸭式”教育方式[6],为改变传统模式,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制造聊天机器人,并发展成为教学机器人,一方面缓解优秀中医教师缺乏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交互式教育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形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个性化教育。

3.3构建长期、即时的中医教育模式

中医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人们对疾病的不断深入探索,对健康与疾病的评价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目前更深层次的医疗教育交流与学习的途径主要为参加学术研讨会、阅读科研论文等方式。基于智能化的中医教育能实现前沿知识的即时更新,让医生长期、即时了解医疗新动态,通过有效学习,不断提升临床水平,更好地服务患者。

3.4构建快速变革的中医教学新时代

每一名合格医生的发展需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每一次医疗的变革也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精准医疗才能更好地对每个人的疾病进行诊疗。中医医疗也需要随医疗的改变而实现自我变革,从而实现经验医学转变为标准化医学,标准化医学转变为精准化医疗。

4结语

中医作为祖国的瑰宝,注重中医的教育问题才能使中医更好发展,由于目前人工智能化教育仍存在着经济成本高、技术含量高等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因此我们在关注中医发展的同时,应努力促进人工智能化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1-8.

[2]李淑娟,张发祥,倪家升,等.基于FBG的触点式动态压力传感器及其在脉象信息测量中的应用[J].光电子·激光,2016,27(10):1017-1022.

[3]熊国虹,王阳,王勤,等.基于STM32的空气污染物搜索机器人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4):111.

[4]付晓莉,计越.康复医疗产品的仿生设计程序[J].工业设计,2018(3):113-114.

[5]姚东亮,胡静怡,张婷.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5):150-151.

[6]王艳娟.“填鸭式”教育退出舞台的必然性[J].现代教育,2012(Z3):96.

作者:井玉梅 王超杰 刘甜甜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