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吉林中医教育机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吉林中医教育机构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吉林中医教育机构研究

摘要:中医传入吉林后,吉林出现了中医教育。民国及伪满时期,吉林出现了中医教育机构,如官办的吉林官医院附属吉林医学研究会、吉林医学校等,以及私立的吉林私立吉光国医学校、盖受益医学馆等。这些中医教育机构在曲折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大批中医临床人才,为中医的传承做出巨大贡献,推动了吉林中医的发展。研究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机构的发展历程、师资情况、课程安排等,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这些中医教育机构特点,可以为今天中医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国时期;伪满时期;中医史;中医教育;吉林

吉林的中医,是十八世纪末从中原传播来的。中医传入早期,行医的人很少,多为游医。虽然有少数名医,但多数行医者水平不高。后来,有些中医成为药店的坐堂医,有些中医自己开设诊所,采取带徒弟和家传的方式,讲授经典,传授医术。经过道光、咸丰、同治,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止,大约80年间,吉林城乡内外中医有300多人[1]。清嘉庆至光绪百年间,前期医家田梅谷、怀子扬最为有名,后期医家陈佐滨最负盛誉。民国年间,涌现出一些医术高超的中医,如名医焦和、陈佐滨、金玺、郝继超等,这些名医的出现为后来吉林医学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吉林官医院”成立,院内附设“吉林医学研究会”。“吉林医学研究会”则是官办中医学校。同时,民间有“吉林私立吉光国医学校”、“盖受益医学馆”这样的民办中医教育机构。

1官办中医教育机构

1.1吉林官医院及吉林医学研究会

吉林官医院(以下简称官医院)是现在吉林市中心医院的前身。光绪末年,受维新变法思想影响,吉林名医陈佐滨极力倡导医事维新。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他与同仁共同创建了吉林最早的民办医院——“吉林医院”。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时任吉林巡抚朱家宝见“吉林医院”在民众中影响很大,便倡议建立“吉林官医院”。官医院建立之初,中医人才培养的问题就被同步考虑,附设吉林医学研究会,开展中医教育工作,培养医学人才,解决吉林医学人才短缺的问题[2]。关于吉林医学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的设立初衷,在《吉林医学研究会章程》中有明确的表述。《章程》第一条规定:“吉省医学,向未讲求。城厢内外,悬牌行医约三百余人。其明解者,固不乏人。而庸妄之辈亦居多数……设会研究,期于切磋琢磨,研精医理”[3]说明研究会的主旨是“切磋琢磨,研精医理”。《章程》第二条规定:“本会附设于官医院内,俾研究医理与考察诊治得以随时印证,为互相表里之用。”[3]说明官医院及研究会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便于在临床上培养人才,体现了医教协同的思想,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1.1.1师资情况研究会设会长、研究员、监诊员、评议员,常一人身兼多职。会长即校长,全面负责研究会事宜,开始由朱家宝担任,后来由官医院总医官(官医院医生)焦和担任。研究员即讲师,来自官医院的医生,如李荫东讲温病,郝继超讲外科等。监诊员即临床老师,负责学生实践教学和临床带教,由官医院医官焦和、郝继超、李荫东、孙聆、冀景芬、王鹤令等担任。评议员即仲裁,由于官医院承担政府部分公共卫生职能,如解决医疗纠纷,疫病防治等,所以遇到疫病流行和医患纠纷,官医院会派医官,医学会派评议员开会商讨,官医院医官焦和、郝继超、陈春明、孙聆等曾经都担任过此职。1.1.2教学计划研究会第一期的学生学制为1年,从第二期开始,学制改为3年,分伤寒科、温病科、妇科、儿科、外科、西医科等6个科班。依据各科班不同特点分半日制或全日制授课,各科班每周只上一课,周一到周六轮流上课星期天休息。研究会有考勤,需要学生亲自签到。关于考试,学生每月需要去官医院领一个研究题目,进行解答,然后由院长和研究员(监诊员)批改,最后将成绩登记在成绩表上作为平时成绩进行累积。学生学业期满,举行考试,60分以上合格者由民政司发放文凭,准许行医,优秀者可聘为官医院医官。现摘录1909年医学研究会第一期学生数量[3],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在研究会学习的182名学生中,只有61人毕业,说明当时要求比较严格.1.1.3学生情况学生的审招工作由焦和等医官负责。《吉林医学研究会章程》第四条规定:“研究生无定额。有愿入会研究者,赴官医院庶务处报名列册。”[3]说明原则上没有规定学生名额,凡是愿意学习中医的,都可以报名。但实际招收学生时,每个科班有大致的名额。除伤寒班32人,其它5个科班都是30人。研究会自1908年开始,到1926年为止,一期毕业,再招下期,17年间共招收学生6期,培养毕业生300多名[2]。名医王仙舟、李荫东、李德明、盖受益、张国安等都在研究会学习过。他们后来执业于各大药店、诊所,成为当时社会卫生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

1.2吉林官医院附属吉林医学校

1926年(民国十五年),吉林医学研究会因医院财政拮据而停办。1927年(民国十六年),时任吉林省长诚允与吉林督办东北保安副司令张作相商定建立吉林医学校,以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于是,责成时任官医院院长张明浚筹备建校事宜。经过一年筹备,1928年(民国十七年),在研究会原址上建立吉林官医院附属吉林医学校[5](以下简称医学校)。1.2.1师资情况医学校教职工共16人,包括校长、教务主任、讲课老师。官医院院长张明浚任校长。聘请名医郝继超、王简明、孙聆等为中医讲师,李乃馨、郭路加、祖绍逖、王鹤令等为西医讲师[5]。1.2.2教学计划医学校学制5年,课程设置中西医并重。东北沦陷后,随着吉林官医院被伪满政府接管,1933年7月,吉林医学校也更名为“吉林省立医院附属吉林医学校”,中医课程全部改为西医课程,并开设了日语课。1937年,吉林医学校迁往伪满新京,更名“新京医学校”,后又改为“伪新京医科大学”。吉林官医院附属医学校,在吉林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做出很大贡献,开创了吉林高等医学教育的先河。1.2.3学生情况医学校面向高中招生。1928年3月,通过考试,招收第一期50名高中毕业生。同年4月举行开学典礼,开始正式授课。1929年3月,招收第二期50名高中毕业生。1930到1932年没有招生。1933年7月到1937年1月,招收第三期到第七期,第三期开始取消了中医课程内容全部改为西医课程。1932年12月第一期27名学生毕业,1933年12月第二期23名学生毕业,两期共培养50名中医毕业生[2]。

2民办中医教育机构

2.1吉光施医院及吉林私立吉光国医学校

1928年(民国十七年),由原民国蒙江县长(今靖宇县)李合乾主持,改组吉林同善社,成立吉光施医院。地址位于吉林临江门北,转心湖胡同(今吉林市鞍山街南口)。邀请姜玉春、梅汝霖等吉林名医义务轮流为百姓施诊。“九•一八”事变后,施医馆财源日渐困难,社会失业青年增多。李合乾虽不是中医,却极力主张创办国医学校,这样既可以培养中医人才,又可以弥补施医馆经费的不足。适时辛元凯从上海国医学院毕业返回吉林,在他的大力协助下,1932年,“吉林私立吉光国医学校”(以下简称国医学校)在吉林毓文中学学生宿舍创办,开始招收学生,并向学生收取学费。后来,国医学校改名“吉林吉光国医研究处”,毕业生只发一份国医研究处毕业证书。吉林私立吉光国医学校是在日伪统治初期,在十分艰难条件下创办起来的一所私立学校,为吉林培育输送了一批中医人才,难能可贵。2.1.1师资情况吉林私立吉光国医学校办校宗旨是:“精研医学荟萃,发扬医药传统,济世活人,造福子孙。”校长由医界名流兼任(具体不详),教导主任为辛元凯,中医教师均邀请吉林名医,辅助学科邀请毓文中学老师兼任。教师主要有:高广德(妇科)、李荫东(温病)、付裕忠(内科)、郜济洲(内经)、陈玉峰(诊断)、吴铁航(伤寒)、史洪涛(中药)、梅汝霖(针灸)、张作扬(西医外科)、关德恩(体育)等。2.1.2教学计划国医学校学制和课程等是由教务主任辛元凯参照上海国医学院设置的。学制3年,课程除中医各科课程以外,还有国文、生理、病理、修身、体育、日文等。2.1.3学生情况该校仅招录了两期学生,学生多数有中医理论基础。1932年9月,招收第一期甲班,40多名学生。1933年8月,招收第二期乙班,30多名学生。1935年8月甲班学生毕业,毕业生共30余人,中途退学10人。第二期乙班学生于1936年8月毕业。甲乙班历时4年,除中间辍学,毕业60多人。

2.2盖受益医学馆

盖受益医学馆是由吉林名中医盖受益1924年创办。盖受益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入冯国棋医馆学习中医。1913年(民国二年)拜名医柴根林为师,学徒四年。1917年(民国六年)经“吉林官医院”考试合格,在临江门外自设“盖受益诊所”。1921年到1924年在“吉林医学研究会”学习中医。1924年(民国十三年)毕业后在吉林临江门外开设“盖受益医学馆(以下简称医学馆)”。2.2.1师资情况医学馆属于私人中医教育机构,附属于盖受益诊所。医学馆没有其它老师,所有课程都是由盖受益一人讲授。盖受益一面诊病,一面培养中医人才。2.2.2教学计划医学馆学期不定。盖受益一般上午出诊,下午给学生授课。课程内容全是中医经典,由浅入深。先是背诵《神农本草经》《汤头歌》《脉经》《医学三字经》等,继而学习《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医宗金鉴》等,以及内、外、妇、儿、针灸等医学书籍。曾在那里学习的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尤荣辑在《吉林中医百年》中回忆道:“盖老真是耳提面命,晨起第一课是听学生背诵医书……早饭后给学生授课,课后留作业,圈划背诵段落。遇有来患,盖老一般九点后应诊。午后患者较少,大多给学生授课。每天掌灯后,他就阅读医籍或批改学生作业,直至深夜。”关于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医德培养,曾在医馆学习的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胡永盛在《吉林中医百年》中回忆,一次老师巡诊未归,患者申某急于赶路,让我代诊,该患者素有胃脘痛旧疾,近日因气恼复发,痛苦难当。我诊后开个“一贯煎”,又加木香、首乌、甘松,不想连服三剂痊愈,事后得到老师赞扬。又一次,也是由于老师外出,有一患儿,疹出不透,我诊后用“升麻葛根汤”病不解,反增喘促,复诊时先师改用“银翘散加味”,才使患儿转危为安。先师教导,此患不兼外感,况且升麻、葛根用量过剂,致使火旺之气升散上壅肺卫,因而使病加重。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论只有师徒两人,还是当着众人,一点情面也不讲。开始胡永盛有些受不了,久而久之,使他深深感到医术上的严格要求,才是真正的呵护。胡永盛一直记得老师说的一句话:“先有人品,后有医品。”2.2.3学生情况医学馆每期招收十至二十名学生,学生年龄大都在15~18岁之间。如李日新16岁入馆、樊景祺16岁入馆、邓维滨17岁入馆、刘文秀15岁入馆、徐志先16岁入馆、胡永盛15岁入馆、啜焕章18岁入馆等[4]。截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医学馆创办30余年,培养弟子200多人,出师后经考试合格均可悬壶应诊。当时“盖受益医学馆”堪称“吉林中医入门之基石”。

2.3其它

虽然民国及伪满时期吉林出现了正规的教育机构,但在民间诊所,还大量存在着师承和家传的中医人才培养方式。还有民间的一些私塾,通过学习医书学习中医。如吉林骨伤科名医石春荣,幼年入王东顺医塾,后到吉林当时的“福生堂”学徒六年,1918年(民国七年)经“吉林官医院”考试合格开始坐堂行医,1926(民国十五年)自设“石向阳诊所”,悬壶执业[5]。如吉林名医陈玉峰,自幼就读于私塾,并随舅父李梦龄先生学医,1921年(民国十年)拜名医王仙舟为师,三年学徒。1925年(民国十四年)在吉林设“仁寿堂”,开业行医[5]。如吉林名医马志,1924年(民国八年)入太平庄私塾学习医书,1929年(民国十三年)拜吉林名医周之丰为师,学徒5年,后随师跟诊。1938年在长春德育药店,坐堂行医[5]。

3中医教育机构特点

3.1附属于医疗机构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医学的学习也要在临床实践中完成。这一时期的中医教育机构都附属于医院内。吉林医学研究会、吉林医学校都附属于吉林官医院,教师同时是临床医生,学生的学习也在医疗实践中完成。盖受益医学馆的授课和临床都在医馆内进行。这样可以做到理论和临床能够紧密结合,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临床能力强。

3.2创办者的积极努力

吉林中医教育机构,是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创办的。这些教育机构发展与创办者联系密切,是这些名医名师,以自己对中医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当时,面向中医未来,做出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培养了一批名医。如陈佐滨、辛元凯、盖受益等,团结带领一批同道,亲力亲为,在教育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可谓鞠躬尽瘁。

3.3课程设置尚欠规范

吉林中医教育机构是在没有办学经验的情况下创办的,在探索中前行。这些机构学制不统一,没有一个行业通行的学制标准。其次是课程设置不规范,没有较完整的课程教学计划,多是以临床需要开展教学,并不系统。但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在教学中引入了西医学知识,开设了西医课程。尤其是,吉林私立吉光国医学校在办学中,受到辛元凯的影响,他大量借鉴了上海国医学院的经验,教育教学理念先进,课程设置比较系统。吉林中医教育机构的出现,是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是中医药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建立了中医教育机构,规模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医人才,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卫生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概述1.

[2]李磊.清末民初吉林官医院的创立及其影响[J].中医药文化,2015,10(3):33-34.

[3]徐世昌.东三省政略[M].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4329,4331-4332.

[4]崔仲平,李想.吉林名医谱[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67,107,117,125,140,190,194.

[5]张天华.吉林省名老中医传略[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4,58,138.

作者:张昊 李磊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