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当下,国家倡导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企业也需求更多实际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给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应用型转型院校大学生的能力、素养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一、职业素养的概念
职业素养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包含诸多元素,比如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方面内容。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体现对人和劳动的尊重,反应从业者对社会和所从事职业的爱,其内涵十分丰富,涵盖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安全、职业能力、职业体能、职业审美等诸多方面的观念意识及其相应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职业素养细分为“隐性”和“显性”两层面。前者侧重技能,比较便于评估;后者的职业素养,也就是整体层面的职业素养,是比较难于养成与评估的。职业素养可以划分成二、三级素养,以专门化知识、实践动手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个人发展和社会素养为二级素养,以思想品质、职业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水平、与他人合作共事、适应环境与自我调节能力等三级子素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毕业生递增,市场趋于饱和,就“用工荒,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一方面部分企业找不到自身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又认为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职业素养的缺失,在很多方面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基于此,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首先,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单单是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实践技能,更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全方面发展。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否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较好的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是衡量其是否成才的重要依据,大学生如果不重视全方位职业素养锤炼,只具备专业知识,而不具备其他素养,势必导致“营养不良”,不是企业所需的全能人才,发展后劲不足,发展空间狭小。其次,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在追求高效率,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用人单位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强的员工,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人才。因为职业素养高的学生在工作中能上能下,能快速适应各个岗位,并且在团队协作、沟通协调等方面表现出色,有利于工作开展,所以用人单位十分看重。对于高校,只有不断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才能更好的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面,让高素质的毕业生就业后业绩突出,代表学校的形象,传播学校的声誉,进而实现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双丰收。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职业素养缺失具体表现:懒惰,沉迷于游戏、网络,借贷超前消费。平日生活浪费现象严重,乱扔垃圾、撒谎等不文明行为更是时常发生,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行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导致其工作后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根据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23.45%,这也反映了大学生没有较强的责任心。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吉林省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大部分高校也只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部分选修课程等进行职业素养的训练和培养,没有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认知缺失,职业规划模糊,职业意识淡薄,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没有做好信念和决心;这是当下大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社会环境、高校教育的本质和氛围以及个人等影响因素是造成大学生素养培养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导致学生更多追求的是“高学历”,而非“实用技能”。一些学校、老师和家庭还遵循“应试教育”的规律,单纯的认为学生就是把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学好即可,忽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中学历,中共党员,学生干部,各类等级证书,奖学金等显现指标作为主要选拔标准,导致大学生更多的在考证、考级,忽视了提升综合素养。
(二)个人态度不端
很多同学在上大学后,觉得没有了高考的紧张,变得散漫、懒惰;课堂上聊天、吃东西、睡觉、玩手机等现象比比皆是,作为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可能都没做好,又何谈职业素养。很多学生对所学的专业茫然,对自己未来没有一个认真的规划和认识,没有目标,自然没有努力的方向,处于一种得过且过的状态,严重影响了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高等教育自身缺陷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而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还是相对严紧、持续的逻辑体系,可以支撑培养知识体系完善、本领过硬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等综合素养,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培养模式和体系,只能冠冕堂皇为多学科“渗透”,多渠道培养,而现实中却是“渗入”的少,“漏出”的多。现在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在强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但是大多数学校也只是以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为主,一些类似篮球比赛、舞蹈比赛、演讲比赛、师能大赛等等毫无新意的活动,尽管近几年多了一些互联网+创业大赛、技能大赛等活动,但也远远不够。一是学生参与面窄,局限于个别同学,二是这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人际交往、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没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成效并不显著。目前,高校里的学术科研、实践技能教育日趋完善,但职业素养教育却一直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四、大学生核心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吉林省应用型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寻求教育方法改革,创新培养模式,研究实施策略,真正实现“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一)提升教师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品格、职业素养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起到身先示范的作用,既要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基本功,又要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自身个体成长等因素,用自身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教育情感去熏陶和感染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适时通过调查了解行业企业招聘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保持与企业的同步。
(二)改善完善课程设置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等相关专业课程,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创新教学方法、培养模式,构建“三个课堂”育人模式,打造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润物细无声的,也是无处不在的,目的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实践中注重培养职业素养,让学生多种途径接受培养教育,提高思想意识,逐步养成行为习惯。学校更应注重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加强实习阶段的职业素养培养考评和反馈,践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职业素养培养新模式。
(三)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模式
应用型院校的大学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这种产品是否能够让使用单位满意,就需要和客户对接,了解对接单位需求,按照其要求来生产产品,使契合度更高。尤其身为转型的应用型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最好在参加工作就能投入使用,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合培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校企合作着重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注重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与到企业实践环节相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培养出综合型、复合型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应用型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机会也在不断增多。但与此同时,这些就业岗位对毕业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所以这也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新的教育问题,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能够为我校乃至吉林省同类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操作方案,切实增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冬.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2]成瑶.高校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13(6):115-117.
作者:袁丹丹 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