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基于职业素养的高校思政教育协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基于职业素养的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基于职业素养的高校思政教育协同

[摘要]作为一个相对崭新的课题,思政教育协同目前研究不多,且没有把应用型高校和研究型高校区分开来,结合各自特点进行研究。与致力于培养精英和科研人才的研究型高校不同,应用型高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应基于职业素养,从教学人员与学工人员、校方教育与学生社团、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这几方面的协同入手,实现思政教育协同。

[关键词]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人们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综合品质可称之为素养,因此职业素养可理解为人们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并在从事相应的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括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四大方面。根据“素质冰山”理论,职业素养可分为容易测量的显性素养和难以测量的隐形素养,职业技能主要属于显性素养范畴,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主要属于隐形素养范畴。职业素养有三大特征:第一,具有塑造性和稳定性。职业素养本身是后天环境塑造、从无到有的结果,一旦形成后就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独特品质,较难改变。第二,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职业素养要适应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因而不同行业和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素养总体上有显著差异,同时不同行业和岗位又有一些共性的最基本的职业品质要求,因而职业素养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第三,具有沉淀性和时代性。职业素养是随着职业发展慢慢积累、沉淀而成的,传统意味浓厚,但又必须适应时代的最新要求,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自2014年起,为了适应经济社会进一步转型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重大决策,以此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使高校教育与企业工作直接对接,使学生毕业前就具备适应未来工作的良好职业技能、行为规范、品格特征,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应用型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乃至核心课题。但是,目前众多应用型高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聚焦于通过专业课程培养职业技能,而忽视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等隐形素养的培养,并将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割裂开来,漠视了职业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融合性。

二、思政教育协同的理论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正式诞生以来,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学科建设的重大成就。自近年来协同学理论被引入思政领域后,有关思政教育协同的研究开始起步。刘兵勇等认为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具有共同的育人责任和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育具有相互促进和统一的特点,因此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政教育协同既是宏观要求又是现实需要。立足于此刘兵勇等构建了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协同工作框架。王训兵讨论了实现高校辅导员和学业导师思政教育协同的三个途径:完善思政教育协同机制,实现组织协同;建立思政教育协同平台,实现信息协同;搭建思政教育协同评价体系,实现过程协同。范芹提出思政教育协同的理论依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系统论和协同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合力育人思想,并通过梳理和把握相关概念,将思政教育协同定义为承担思政教育任务的各子系统立足于协同育人原则,既各成体系又互相作用,围绕共同的思政育人目标而有机衔接、取长补短、相互协作。张青、张波分析了目前高校在思政教育协同上存在的几个问题:学校顶层设计不足、各部门间缺乏协同教育资源整合、外部支持保障少,指出要优化校级层面的整体设计来构成“大思政”格局;灵活运用多种载体实现教育协同;建立思政教育协同的保障机制。由于思政教育协同是一个相对崭新的课题,因此目前国内有关思政教育协同的研究总体上数量不多、广度不宽、深度不够。就研究范畴而言,现有研究基本是笼统地针对一般性高校,没有把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区分开来,结合各自特点考虑思政教育协同问题;就研究对象而言,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讨论高校内部某两个系统之间的思政教育协同问题,涉及多系统之间思政教育协同的研究较少;就研究内容而言,现有研究大多不太系统,对思政教育协同背景、依据、意义、机制、模式等各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

三、应用型高校基于职业素养进行思政教育协同的必要性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思政教育工作涉及高校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诸多子系统,具有因素繁多、过程复杂、体系庞大等特点,因此要达成良好的效果必须多方参与,在思政教育上形成协同的合力。此外,与致力于培养精英和科研人才的研究性高校不同,应用型高校以就业为主要导向,致力于培养适应生产经营一线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因而其教育教学必然聚焦于培养学生适合未来岗位的职业素养,所以应用型高校进行思政教育也要立足于职业素养,适应应用型高校教与学的特点。

(一)基于职业素养进行思政教育协同,有利于应用型高校落实“四个服务”的办学方向。曾对我国高校提出了“四个服务”的鲜明要求,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开始侵入高校,尤其是因为应用型高校强调技术和知识的应用价值性,少数应用型高校师生工具理性膨胀,对事物一律用功利性加以考量,或是学生只考虑学习哪些课将来赚钱快收入高,或是教师只考虑做什么课题能评职称有奖金,这种价值理性式微的现象完全违背了“四个服务”的要求。基于职业素养进行思政教育协同,不但可以使学生在接受应用技能培养的同时接受正确价值观的熏陶,而且可以使高校各部门的教职工在参与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自身也受到教育,从而保证应用型高校的全体师生行进在正确的办学方向上。

(二)基于职业素养进行思政教育协同,有利于应用型高校内部各子系统形成教育合力。高校专职的思政工作队伍主要有两支,一是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二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其中,思政理论课往往以纯理论授课为主,不涉及学生职业发展,并且课时有限。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职责边界模糊,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要做,能投入给思政教育的精力不足,思政教育往往没有聚焦点。教学部门、行政部门、实践基地、学生社团等其他高校子系统各自为政,传统上一般不涉及思政教育。上述情况导致高校学生接受的思政教育时长很短、力度偏弱、零碎化严重。基于职业素养进行思政教育协同,可以使高校各部门在其与学生接触的本职工作中都围绕职业素养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思政教育、思政熏陶,既大大增加了学生与思政教育接触的时长,又使各部门的思政教育有了职业素养这一明确的合力交汇点,从而可以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三)基于职业素养进行思政教育协同,有利于应用型高校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性。目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和其他类型的高校一样,以思政教师讲授思政理论课和辅导员召开党团活动、思政班会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思政理论课以纯理论授课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使在课堂中加入了一些思政实践环节,也因这些实践带着明显且纯粹的“思想政治”标签而不为一些学生接受。辅导员则大多年纪较轻、职称较低、资历较浅,思政功底和话语权不足影响了他们思政教育的感染性和权威性。基于职业素养进行思政教育协同,使思政教育在教育主体上不拘泥于专职思政工作者,还可以是专业课教师、实习导师、优秀校友;在空间上不拘泥于教室,还可以是实验室、实习公司、合作社区;在时间上不拘泥于课时中,还可以是双休日、寒暑假及其他节假日。由此,学生为将来职业发展所进行的校园学习、实习实践、人际沟通等所有培养职业素养的活动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而学生对这种潜移默化的、与职业素养培养相融合的思政教育也不会抵触。

四、应用型高校基于职业素养进行思政教育协同的途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统一工作目标和工作认识

要改变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实验员、团委老师、其他管理服务人员等各自为政、互不配合的局面,高校领导班子首先要从宏观层面完善学校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使思政教育人人有责的理念在制度层面得到落实,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学校要将思政教育协同纳入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的考核指标,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再据此将思政教育协同纳入所属教职工个人的考核指标,并与教职工个人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年度奖惩相挂钩,促使教职工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调动教职工从事思政教育的积极性。

(二)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建立教学人员与学工人员的思政教育协同

建立教学人员和学工人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思政教育协同事宜,并以职业素养为核心使教学人员和学工人员能有一致的着眼点,避免教学人员和学工人员在思政教育协同上无法聚焦。不少教学人员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良好的教育背景、深厚的专业知识、极佳的教学水平,为很多学生所崇敬,由他们在授课的同时为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导航,强调职业能力塑造与人格品性培养的相辅相成,学生容易自然而然的接受而不会觉得是单纯说教而抵触。教学人员还可与学工人员一起组织职业发展、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班会、讲座、沙龙,将职业素养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启迪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相结合。

(三)以职业素养为纽带,建立校方教育与学生社团的思政教育协同

高校普遍有数量繁多、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一些应用型高校还要求在校学生必须至少参加一个学生社团,因此学生社团是课程以外学生最容易接触的活动,思政教育协同绝不能放弃学生社团这一阵地。应用型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其学生社团有很多以培养实践能力或发展专业兴趣为主旨,对课堂的专业教学起到了补充和扩展作用。学校通过指导、协助这类社团的负责人和骨干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将职业素养和价值理性交互融合,可以使社团的普通成员在社团实践中不知不觉接受思政教育,抵制工具理性。

(四)以职业素养为衔接,建立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的思政教育协同

应用型高校强调培养能直接为企业所用的人才,因此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应用型高校学生因而具备在合作企业实习的大量机会。应用型高校和企业都希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大学生,具有目标一致性,同时企业崇尚的质量观念、效率观念、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敬业精神等理念其实和思想政治有很多共通之处,所以学校完全可以和企业协作,构建以企业实际岗位素养为载体的思政教育体系,形成校企共同设计、共同培养、共同评价的思政教育机制,使思政教育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乃至由毕业前延伸到整个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聂强.跨境与融合: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课程建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作者:杨振宇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