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双主体育人模式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文章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校企合作育人的优势,提出“阶段培养、层级递进、协同育人”的建设思路,从文化共融、课程共建、师资共享、科研共创、实践共行、评价共生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关键词]双主体育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一、双主体育人模式概述

(一)双主体育人模式定义

高职院校职业化“双主体”育人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在共同育人过程中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策略,包括校企双方在育人过程中达成的合作理念、合作原则、合作机制和合作途径等构成要素[1]。

(二)双主体育人模式发展的客观必然

校企双方具有共同的价值愿景。校企双方开展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职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更加明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而目前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高职教育很难适应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应与行业企业开展更加紧密的育人合作,培养社会认可度、企业满意度高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规范完善,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人才,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我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励政策的相继推出,促使更多的企业愿意参与到校企合作当中。校企双方在交流合作中逐渐形成了人才培养、协同育人的思想共识、价值共识。校企双方有天然互补的合作资源。高职教育办学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一方面,高职院校已具备一定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高校成为企业的专业劳动力蓄水池,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性的技术服务,校企合作有助于促进企业自身的建设发展,提升创新绩效。另一方面,企业在其经营管理中培育形成特有的企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有益补充;来自企业一线的科研项目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企业运行管理中的真实案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丰富资源;企业提供的实习实践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造条件;来自于企业的高校“双师型”教师成为校企合作的天然纽带。

(三)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构成及特点

双主体育人模式以培养适应现代化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双方教育资源优势,构建创新发展、协作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校企之间围绕人才培养在操作层面开展双向互动,让企业成为人才培养的共同主体,参与到人才链的前端,形成有效、可持续的双主体育人模式[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对人才的定位标准作为高校教育培养的重点。高校的实践类课程可以更多地安排在企业提供的工厂车间组织实施,合作企业承担相应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企业成为高校兼职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负责提供技术专家、能工巧匠并承担一定的课程教学任务;企业还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评价等工作。该模式下,企业不仅是教育的参与者,还是管理者、决策者、实施者,企业参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高职教育中将融入更多的职业元素,校企合作呈现出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特点和规律

(一)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3]。职业道德:职业人只有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才能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持续发展。职业意识:职场中人的职业意识,主要从工作态度中体现,具体表现在职业目标、团队精神、不断学习、勤奋工作等方面。职业行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决定了职场中人的职业行为,提倡对企业忠诚、有主人翁态度、工作认真负责、做事专注到位。职业技能:通过学习和培养训练获得,并在实践运用中日臻成熟[4]。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规律

1.现代“职业人”全面发展的规律。职业素养是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目前高校在显性素养培养中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得到行业企业的普遍认可。但隐性职业素养存在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抽象、职业素养教育方法不当、缺乏科学可操作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等问题[5],但这恰恰是现代职业人最为稀缺的素养组成,也是决定人才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从现代职业人全面发展规律而言需要加强职业素养培养。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律。高职教育的首要特征是其职业性。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行业企业服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校需要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层次对接合作,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通过“职业人”的工作实践,接受真实环境下的职业训练,提高对职业的认知。在此环境中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6]。3.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律。随着企业规模发展,规范建设,团队合作、项目建设、特色培育、创新创意等成为员工工作的重点,人才的重要性也因此更加凸显,可以说人才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的内生动力。企业希望毕业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对行业企业的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认同感。这就要求高校着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发挥企业的育人功能,将企业的先进文化理念、优势教育资源等融入校企合作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提高企业对人才的满意度,从而促进校企之间的良性互通。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探索

双主体育人模式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高校应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实施“阶段培养、层级递进、协同育人”的建设思路。阶段培养是指明确阶段教育重点和目标,合理设定校企双方在各阶段教育的功能定位,根据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将职业素养培养分阶段融入教育教学当中。层级递进要求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习惯以及素质教育培养的特点,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坚持从理论到实践,从初级到高级,层级递进逐步深入开展培养。协同育人校企双方应加强协同配合,关注双方利益共同点,深入开发合作育人资源,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为双方合作的共同目标。基于上述建设思路,高校可以从“文化共融、课程共建、师资共享、科研共创、实践共行、评价共生”六个方面具体建设实施。1.文化共融。文化建设在职业素养培养中起着带动和引领的作用,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感悟企业价值取向,认同行业规范,明确职业道德,逐步提升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全面培养自身职业素养[7]。以设计与艺术系校企合作项目为例,在校企合作中注重吸收融合企业先进文化元素,初步形成以传承、博采、创新为核心的“最美文化”系部文化,并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开展多种形式的项目活动。如创办“最美文化大讲堂”,邀请企业领导、技术专家来校进行文化交流与分享,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特色;与紧密型校企合作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平台,该平台集教学、科研、培训等功能为一体,内部充分展示企业文化元素、特色产品,被称为学院“最美教室”,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企业文化特色;校企双方联合举办产品创意设计比赛,共同评选表彰优秀作品。学生们在项目参与中切身领会到企业文化特色、价值追求等。

2.课程共建。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育人的重要方面。要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在专业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首先,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知识灌输的教学形式,坚持理实一体,有机融合,分阶段开展行业认知实践、企业专业实践,将部分课程教学调整到企业实施。其次,丰富和完善课程内容。将企业对相关岗位的核心技术要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将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引入教学传授当中,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能够有效地将职业规范、职业标准、企业价值追求融入课程当中。再次,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将团队合作、项目实施等岗位规范管理标准要求作为重要部分引入到课程考核当中,建立更加全面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师资共享。校企合作中应积极吸收利用企业师资资源。高校可以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开发校企合作项目;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开发核心技术课程;聘请企业师资承担专业课、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在校企订单班中实施双导师制,为订单班每位学员指定学校和企业专业导师。校企合作师资共享可以有效解决高校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偏重,实际案例缺乏,学生接受程度有限的问题。企业人员在教学中展示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成为学生学习的表率,有助于学生产生职业感悟,激发职业热情,提升职业素养。师资共享对企业而言也有所裨益,一方面,企业派出的兼职教师可以充分展示推广企业价值理念、文化特色,为后备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校企双方的师资共建,将逐渐形成一支科学规范的师资队伍,服务于企业内部员工、客户群体的培训教育、技能提升等。

4.科研共创。科研是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高校与行业企业在科研开发方面有良好的合作前景。高职院校拥有经验丰富的科研团队,系统完善的实验实训设施,数量庞大的专业人才储备,有助于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专业技术难题。高校应高度重视企业的发展需求,共同设立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参与项目攻关。项目开发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还有助于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意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5.实践共行。高职教育强调理实一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在实训场所建设中不仅要立足于企业生产要求和实训教学需要,同时还应适度引入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管理、绩效管理等规章制度,努力营造企业氛围,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行为。高校还要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实践资源,组织学生到企业的生产车间、设计平台等从事专业实践,这样既能够丰富高校教育实训资源,有助于学生很快适应具体行业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

6.评价共生。高校应改变单一的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建立并形成综合考核评价和反馈机制。双主体育人模式下,对学生的整体评价体系要紧紧围绕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来开展,以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基本要求为依据,注重考核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与素质,评价体系应综合专业教师评价、企业实践评价、同事同学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结果[1]。专业教师评价以职业技能学习掌握情况为主。企业实践评价不仅反映专业技术水平,还体现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状况。同事同学互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增强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水平。企业通过参与评价,能够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特长,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红岩.“双主体”育人模式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16(4):49-51.

[2]金根中.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育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99-101.

[3]刘志忠.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1(14):72-73.

作者:符强 单位: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