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政校企行协同合作下职业素养培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政校企行协同合作下职业素养培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政校企行协同合作下职业素养培育

摘要: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未来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其职业素养事关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基于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及困境,把协同理论运用到我国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中是极其必要的。近几年,政校企协同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趋势。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政校企行协同合作中,寻求政府为多方协同提供政策保障,多方协作精准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资源创新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政校企行;协同合作;高职生;职业素养

1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地位与培育现状

1.1职业素养概念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往往指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被量化后即为职商(CQ),业内人士称职商是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要素。关于职业素养的内涵,学术界认为职业素养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而职业界则更加具体化,提出职业素养包括合作素养、创新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等方面。[1]职业素养的形成既受先天因素制约,同时又受后天环境的影响,一旦形成,通常具有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往往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影响巨大,甚至能决定其职业生涯的走向。职业素养也是一样,人的性格、职业道德感、协作能力等隐性部分才是决定这个人是否能胜任工作并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管理学领域盛行的“冰山素质理论”认为,人的素质就像水面浮着的一座冰山,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露出水面的是显性部分,比如人的知识、技能等能见到的部分;但是隐藏在冰山下的隐性部分才是最重要的,如人的性格、道德水平等等,往往是这些素质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

1.2职业素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工业4.0在开启制造业智能化时代同时,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众所周知,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就是为社会培育高素质的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所谓的高素质的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强调了在突出技能水平的同时,也要体现出高素质。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不可否认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高职教育基本职能之一。[2]高等职业教育是继高中及中专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的职业教育,它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这近20年中不断完善,从“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高层次实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3]随着时代对职业教育人才需求演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逐步完善更是体现了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素质的高要求。

1.3当前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

近些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等逐诸多因素影响,我国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教育脱离社会、高校脱离企业、课堂脱离现实、理论脱离实践。这直接导致大学生职业素养不高,进入职业生涯后与企业的协同度不高,从而无法满足企业及社会的需求,具体表现为:第一,学生大多知识面窄,所学知识往往具有滞后性,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长期应试教育使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围绕考试而学习,长时间地与社会实践相脱节,使得学生一旦遇到问题不知从何处下手解决,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有畏难情绪。第二,授课教师实践参与度低,难以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在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都是科班出生,没有企业实践经历,所教授知识只能是二手甚至三手信息;实践知识更新缓慢,滞后于当前科技发展速度,甚至于出现了学生辛苦掌握的实践技能在企业中毫无用武之地。即使有一些从企业来的兼职教师,往往是上完几节课就走人,根本无法实现实践教学的系统化和整体化。第三,学生严重缺乏生产实践训练,对企业无法产生认同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动手能力必须要能经得起实践考验。实践教学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各高校由于教学经费短缺和目前企业发展的种种局限性,导致学生想要现场参与实习或见习困难重重,或者企业实践训练得过且过,在教学管理中严重缺乏规范,无章可循。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实验教学所占比重少,至于实验的思路、设计、操作和分析表达能力的全面训练更是严重缺乏。所以当大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时,用人单位对他们普遍感受都是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这已经成为制约我们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综上种种,足以说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是能力素养的割裂,导致人才培养不理想。我们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政府、学校、企业、行业需要协作,已经变得刻不容缓。

2协同理论及其在我国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中运用

2.1协同理论概述

“协同”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协作、合作。但协同理论即“协同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派生、发展并推广运用的时间却并不长。协同理论的创立者是德国的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哈肯在1971年发表了关于协同的第一篇文章,提出了“协同”的概念,5年后他出版了专著《协同学导论》,系统地提出了协同理论即协同学。协同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跨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哈肯的协同理论认为,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皆包含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作用并产生影响,系统会自发产生一种新型的结构。[4]协同理论形成于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学领域,主要被应用来分析此类学科中处于非平衡态下的开放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所形成的系统的内在协同与结构有序的状态。[5]随着各学科学者对协同理论的深入思考,协同理论逐渐被推广应用到舆论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尝试解决一些理论问题。我国学者刘迅早在1986年就对“协同理论及其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协同学所研究的从无序到有序的临界变化,深刻地反映了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与演化的机制”[6]。

2.2协同理论在我国高职生职业素养培育中的应用

二十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协同理论的应用范围不断推广,协同理论逐步被应用到我国的教育领域,但直到本世纪前十年,协同理论模型以及具体应用才被关注并用于对具体教育问题的分析。协同理论移植到教育领域,一直以来都被混淆使用的有三个概念:协同教育、协同教学和协同学习。基于各类研究的缺陷,至今,有关协同理论在教育理论中的确切应用仍然存在争议,但是并不影响协同理论的实际运用及推广。基于协同理论所指的适用对象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且必须包含多个子系统。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或者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产生自组织。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该系统由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多个子系统构成,这多个子系统毫不例外时刻都在与外界进行物质或能量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多个子系统之间必然相互作用、相互合作、相互影响,从而产生1+1>2的效果。换言之,通过政校企行的协同合作,从多元行动主体出发,增强系统的开放性,以实现物质或能量的有序转化,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了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实现开放系统的有序运行。

2.3政校企行协同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流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必须要解开束缚,不能采取单一模式,实现这一点,必须要政校企行协同合作。纵观世界各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皆是采取与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合作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制造强国,这和他们职业教育取得的成果是分不开的。德国提出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由行业协会统一制订毕业生的能力,毕业生是否达到毕业资格,不是由学校直接鉴定,而是由学校和企业分别鉴定。学校和企业各司其职,专业知识理论由校方按照学生其职业要求进行传授,职业技能完全由企业负责培训。这样一来,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形成有机的对接。不仅如此,有的国家直接将企业引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如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模式,“TAFE”学院的董事会主席和绝大部分成员皆来自一线的企业专家,铺开了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路径[7]。一方面,企业直接借助学院的教学平台,为自己培养合格的技能人才,满足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学院借助企业搭建的培训平台,为自己培养优秀的学生,从而实现学院与企业的双赢。

3高职院校“政校企行”协同合作个案探索

如上所述,政校企行协同合作早已在世界很多国家通用且成效显著。安徽省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下称“马职”)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基于政校企行协同合作理念,围绕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协同培养模式,着力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近几年,马职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通过“校企八共”“大师团队引领”“淡学旺工”“实境实品”“三引三出”“三段递进”等产教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3.1政府协助,协调多方资源,提供政策保障

政府是连接“校企行”的关键因素。政校企行协同合作要想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支持。政府在校政企行协同合作中,具有多重身份,既是执法者,参与者,又是裁判。政府政策保障为职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传统的“点对点”的产学研模式中的三大“不易”的弊端(不易形成长期合作的战略联盟,不易达到双方互信,不易保障合作后双方的利益)之所以难破解,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于没有政府的参与。[8]所以,务必要积极谋求政府在政策上及行动上的大力支持,使之成为必不可少的粘合剂。一直以来,马职为马鞍山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其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肯定。2014年马鞍山市政府牵头,成立了“高培委”(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工作协调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该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马职在该指导委员会领导和支持下,陆续与山鹰造纸有限公司、圣戈班铸造有限公司,华菱星马汽车有限公司、科达机电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开办“企业在职员工技师班”。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统筹协调马鞍山职业教育和企业两种资源,成立由相关行业协会、企业及院校的有关专家共同组成专家督导组,构建校企协作高技能人才工作平台。政府在提供政策支持之外,还给予明确的资金保障,培训费由政府、企业和职工按7∶2∶1比例共同承担。这些举措充分发挥了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公共管理优势,指导和协调校企工作有序开展,凸显了政府主导校企合作的示范效应,参学人数年年递增,到2018年10月为止,马职已为全市企业培养了670多名技师。其中与地方经济密切结合的“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设备维修”和“烹饪”等专业深受企业欢迎,办学效果良好。

3.2多方合作,共研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里都有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但是现实是很多用人单位抱怨职业院校学生“高分低能”,说起理论头头是道,但简单的活也干不好,这几乎已是现在离校学生的通病了。国内著名职教专家徐国庆教授认为高职人才培养要避免这种现象,就必须重视具体性的情境性的行动范式能力,即培养学生基于现实任务,做“实事”的能力。从行动层面理解,培养职业能力就意味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组织课程,需要结合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需要把课程置身于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去。因此,制定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是必经之道。马职首先在学院各系成立了由企业、行业和院方教师三方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市场需求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推进产教融合,以满足市场及企业的需要。自2015年起,学院继续新增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业机器人技术、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新专业,重点发展现代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类3个专业群,积极开发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同时,在深入调研座谈基础上,依据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以及企业关键工艺要求,学校与行会、企业共同商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关课程体系。

3.3校企同行,深化融合,创新教学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根本要求。学院先后与阿里巴巴、微软、华菱星马有限公司、精诚铜业等300多家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合作,构建产教融合机制,分别开展订单班、冠名班、共建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2016年,该院与西门子公司的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电气工程系师培项目”获教育部立项,这是安徽省当年度唯一获产学合作项目立项的高职高专院校;与深圳百果园公司合作成立学院“百果园学院”,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为店长职业教育集团发起单位。与安徽华菱西厨公司合作,在校内成立“跨境电商工作室”,企业派员工直接入驻校园,手把手指导学生在该企业阿里、天猫等电商平台实际操作。同时在教学模式上,也与企业合作,把企业项目引入课堂,创新了教学模式。如学院电子信息系动漫设计专业分别与马鞍山视聆通软件园有限公司和安徽华漫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共同开发原创动画片《成长漫话》及《智慧成长蛋蛋龙》等。以行动为导向,将传统教学中抽象的学科知识按工作过程重新组合,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具体化,大大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热情,提升了学他们工作岗位胜任能力,从而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换。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也有效改善了师资条件。马职现有专业师资队伍虽说都是相关专业出身,但基本上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又进入学校工作,理论过硬,可缺少实践经验,当帮助学生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时未免底气不足。马职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妥善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学院专业教师有机会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亲身体验,熟悉了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和流程,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其次,学院将企业专家引进教学队伍。根据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学院7系1部每年聘请知名企业家和企业的优秀技术员工担任各专业的实践教学授课教师,将学院学生直接和企业的员工同等标准培养,更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如学院医学护理系与马鞍山十七冶医院战略合作良好,对方先后安排13名医学专家来校授课,专家们丰富的实践临床经验,拓展了学院师生的认知,极大提升了专业教学质量。

4对政校企行协同合作的高职职业素养培育的思考

政府牵线搭桥,主导构建政校企行协作平台,使高职院校受益匪浅。依托平台,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可以将社会资源有效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在政校企行的协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因为没有硬性的法律制度保障,政府、学校、企业、行会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学校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决定,在整个体系中是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这四者关系中,企业的角色最为中心。它的价值取向是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获利与否决定了它参与合作的意愿与态度。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重视从企业利益的角度思考合作教育的发展问题,而不是仅仅从自身教育的角度。因此,高职教育要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为地方经济服务,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方面要重视专业结构是否与地方产业结构匹配,扎实构建适应地方产业布局的专业群。另一方面,建立校企互惠互利的机制,如订单培养,合作办学,技术服务等,使企业有利可图,从而有效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11-112.

[2]张有根.谈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质培养路径———基于“素质冰山理论”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5

作者:汪发亮 赵燕宁 陈燕君 单位: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