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生职业素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境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学生职业素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境界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医学生职业素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境界

摘要:医学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按照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现阶段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本目标,阐释两者融会贯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内涵,探讨两者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理念。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固本、铸魂、创新的融合之道,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提供创新思维、理论依据和行动参考。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中华传统文化;融合

1溯医学生职业素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源

1.1人本观

“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源起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指出人是江山永固的根本。《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核心。人本思想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亦显而易见。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之《千金方》说:“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生动地诠释了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尊重。纵览我国现代医学发展史,不难发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医学人文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可以说达到了深入人心的程度。以病人为中心,患者至上,关爱病患,兼爱平等,尊重隐私等等无不体现出对患者的人文关照。事实上医生不是无所不能的,但人文关怀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医疗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方能杏林春暖。

1.2和合观

有子在《论语》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大意是人际关系以和谐为贵,和谐的基础离不开彼此尊重,以礼相待。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的位置放在“天时”“地利”之上,可见人和的重要性。“和”有和合、和平、和顺、和谐之意。它“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5]。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宽厚、与人为善、求同存异等思想无不体现出“和为贵”的柔性追求。当下,医患关系问题最大的症结在于缺乏有效沟通、相互理解和换位思考,“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作为医生要善于心理换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懂得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以和为贵是化解医患矛盾、促进医患和谐的灵丹妙药。

1.3仁德观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话生动地阐释了德行的重要性。意为君子需拥有宽容、坚忍、谦和的态度和光明磊落、磅礴大气的胸怀,像厚实沉稳的大地一样品德高尚载育万物。中华传统思想中崇仁尚德的道德理想和境界对医学文化的影响甚为广泛,诸如“医乃仁术,无德不立”“仁者爱人”“仁心仁术”等,并将医者使命和国家责任紧密相连,主张先“医人”而后“医国”,北宋杰出的思想家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从侧面说明了医生的使命堪比国家重臣,悬壶济世,德高位重。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论,至今仍是医务工作者的行为规范。他认为,对于求医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6]。可见,仁学与医学合为一体,架构起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伦理道德体系。

2悟医学生职业素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之道

2.1天人合德:自觉与他律相结合

国学大家钱穆先生曾言:“‘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明代思想家张载认为,“天人合一”概括起来有两层含义,一是倡导“天人一致”,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是主张“天人合德”,人应该效法天地,涵养身心,完善自我,诚明致知。“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与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人的健康受制于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医生在治病时除了关注疾病本身,还应关注自然、社会和心理等多因素的影响[7]。医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人命关天,责任重大,所谓“天”就是他律,“人”就是自觉,“合”就是担当。遵循“天人合一”就是要有医学的整体观、大局观,常怀感恩之心、良善之心,宽厚之心、包容之心。自觉自律、向善向上,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8]。

2.2知行相资:明理与践行相统一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所著《传习录》中有云“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意为“知行合一”。精读明阳心学,可将其深意理解为三段论,一是“知”的“良知论”。良知就是天理,是天赋道德,是与生俱来的潜藏内心深处可激发、可转化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具有内在性,强调人的道德认知。二是“行”的“方法论”。是由致知格物、胜私复礼修炼而成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具有能动性,强调人的道德实践。三是“合一”的功夫论。即坚守本心、“知行相资”、觉知躬行、明辨是非、抑恶扬善,达到明理与践行的统一。当前,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沉疴积弊仍然存在,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正风肃纪的关键所在。“知行合一”以其深刻独到、笃实精察的道德理想成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遵循。唤醒和净化医学生内心的道德良知、道德觉悟和高尚境界,摒弃浮躁倾向和物欲追求,以文化人,成就大智、大诚、大真、大爱的大医、良医、明医、儒医。《国语》认为医生不仅能治病除痛,有“医人”的小作为,还要心怀天下,有使命担当“医国”的大情怀,此乃“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知行合一”立足本心,志向高远,既有知是知非的知识心,有知善知恶的道德心,有知明知暗的责任心,有知取知舍的平常心,有知进知退的行成心,此亦为医者之心。

2.3义利兼顾:重义与轻利相协调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义利”思想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其核心问题集中在“义”与“利”的价值判断和多元导向。法家更加倾向于“贵利轻义”,道家的态度是“既超道义又超功利”,墨子以为“义,利也”,孔子的思想主张是“义以为上”。义利的理性思辨绵延至今,社会进步和人性复苏的推手将儒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浮出水面,成为大众接受的主流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受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冲击,部分医学生存在着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通过把握与运用传统民族美德有助于正确处理好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9]。义利观在医学生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就是将“重义轻利”的观念扎根心中,并成为其职业精神。《诗经•小雅•小旻》有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语形象生动,深刻明晰。同源同理,它道出了作为一名医生应当遵循的职业操守:顾全大局,谨言慎行,重义轻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3谋医学生职业素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耦合之术

3.1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固职业素养与传统文化融合之“本”

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培育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首先需要从认识入手,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和思想精髓,进而从实践落脚,激发学生的意愿、情感,判断和责任。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是第一步。以学科融合,资源共享、多校联动的模式建构医学生“人文学科课程群”,实现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的各学科与医学的深度融合。增强医学人文课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第二步。教师需不断创新思维模式,着力深耕和研磨专业内涵,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高度耦合,推陈出新,不落俗套,让新思想冲击头脑。复旦大学“网红”教授陈果的思修课之所以堂堂爆满,其根源在于她深刻、生动、优雅、有趣的授课形式。开展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是第三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软肋在于实践,因为只有通过贯穿于医疗实践过程每个细节中的医德教育,医德才能作为一种内化的自觉感知和行为模式[10]。我校开展医学生体验式教育实践活动由来已久。在假期开展“做一周见习医生”的活动长达15年,“校友开讲啦”活动已持续两年,医学文化教育展示基地入驻寝室。床边教学、临床见习、生产实习阶段注重医德医风教育的浸润,学生在实践中体察医者境遇,聆听医者教诲,感悟医者情怀,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3.2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铸职业素养与传统文化融合之“魂”

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精深,理念超然,气度高雅,神韵飞扬,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身,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所谓科学性就是求真,艺术性就是求美。去伪存真,尽善至美,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优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科学发展和艺术传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说,要唤起传统文化生命力,让更多美好的经典在时隔千百年之后流行起来,传承下去;唤起传统文化生长力,让古代先贤的情怀、智慧能在时代语境里观照当下,并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赋予今人以积极的思考和正能量[11]。《国家宝藏》《中华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身,为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鲜活的人文思想和强劲的精神力量。我校有着70年发展历史,校园充满浓厚的医学人文气息:“博学洁行、厚德济世”的校训深入人心;“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文化科技艺术节”“红医社”“医学巧绘”等活动异彩纷呈,极具人气;人体科学展览馆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成为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摇篮。

3.3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相统一,创职业素养和传统文化融合之“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带来了冲击,更带来强大的助力。医学院校承载着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任,一定要与时俱进,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充分借力网络新媒体的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学文化,培养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优秀医学人才[12]。首先要构建校园传统文化网络宣传圈,充分发挥校园网、微博、微信、App、QQ、抖音等新媒体、自媒体的功能,做出特色和水平,推升网络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传播度和参与性。其次是借助“95后”“00后”大学生个性化、时尚化、多元化的特点打造医学生传统文化新舞台,在我校盛大的开学典礼上,《医学生誓词》宣誓环节令人震撼;“沈医青年说”主题演讲活动引发深刻思考;红色经典唱诵会将红医精神响彻校园;解剖课前向大体教师默哀致敬,为实验小动物立碑仪式庄严肃穆。这些富有医学思维和人文精神的活动极具创新性和实效性,令学生深有感触,终生难忘,于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7.

[2]沈小美.传统文化视阈下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5-8.

[3]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4]汪云龙,王飞,刘仲祥,等.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J].医学与哲学,2015,36(9):45-47.

作者:郭秀华 单位:沈阳医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