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通过对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研,分析研究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以期提出构建统筹学校、企业等社会资源的共育体系,全方位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学习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也是影响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立足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现实情况,探索一条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十分必要。
一、职业素养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1.国外研究概况。美国学者莱尔•斯潘塞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以漂浮在水中的冰山为例,将职业素养具体分成显性职业素养和隐形职业素养两部分。具体而言,显性职业素养恰如露出水面的部分,主要由职业意识、道德品质、职业作风、责任态度几个方面构成,是鉴别技校优秀者和一般者的主要指标。隐形职业素养影响显性职业素养的养成,高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隐形职业素养。美国一些学者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途径展开实践研究,关注情商培养与职业成功的关系。通过一些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绩效与员工的整体情商水平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美国高校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自身特点,综合开设了不同类型的情商培养课程,主要有“独立设课”和“学科渗透”两种形态。例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将情商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本科生中开设,奎尼匹克大学商学院将情商元素融入到本科《管理学》。2.国内研究概况。国内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开始于2005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校扩招后带来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探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逐渐将研究视角投向大学生职业素养上。笔者主要以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索引文献(CSSCI)为检索数据库,检索了从2005年至今的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论文四百余篇,其中针对本科院校的占比83%左右,高职院校占比17%左右。2017年我国高职院达1346所,与本科院校1533所不相上下,但研究的文献数量与院校数量不成正比。2005年至今,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以教育学学科为主,此外还涉及到秘书学、文学、电影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门类,这些论文对大学职业素养的关注和研究呈现出各有侧重的状态。具体包括这几类研究:一是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探索;二是以时代背景为研究视角,探寻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例如工匠精神、人工智能;三是以就业为导向研究大学职业素养培养方式,例如从企业需求、面试等。这些论文主要从课程设置、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等方面探求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中,专家学者主要从理论研究上分析论证影响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包括研究规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是研究规模的失衡,高职类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文献仅占17%左右,与高职院校的数量在大学总数中的占比不成正比。二是研究的方法上,绝大部分的关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采用定性逻辑论证的方法,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我们采用科技手段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精确分析研究,因此,需要加大定量方法在职业素养研究中的运用,使大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更加具有实践的可能性。
二、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一)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2018年12月,我们对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分为学生版、教师版和企业版,其中,291名毕业生有效参与了学生版问卷调查,40名教师有效参与了教师版问卷调查,25家企业有效参与了问卷调查。此外,我们还对5家校企合作企业进行调研访谈。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1.学生、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职业。素养水平认知基本一致学生在“你认为你哪项职业素养较强”问卷调查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思维、沟通能力”“敬业”和“学习”能力。教师认为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水平排名前三的为“思维、沟通能力”“敬业”和“创新”。从对企业调研结果看,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沟通能力、敬业和团队合作等比较满意。2.校内职业素养培育的手段有待加强。在“你认为培养职业素养的主要场所是哪里?”的调查中,学生和教师都认为职场是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场所,远远超过了“学校”选项。从调查结果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和教师认为目前校内职业素养培育手段有一定的局限,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培育上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校内职业素养的培育手段还有待加强。3.社团活动等实践平台是校内职业素养培育的主要途径。在职业素养培育途径调查中,学生选择前三的为“社团活动”“班干部经历”和“职业拓展训练”。而教师在此项问题上,则呈现出与学生不同的选择,教师认为职业素养主要培养途径是“实习实训”“社团”和“课程教学”。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都很注重实践平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但学生认为课外实践活动对职业素养帮助更大,而教师更倾向于课堂教学。(二)存在的问题。1.课程教学功能还未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学生与职场衔接的桥梁,担负着育人和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学校是学生迈向社会最后的“淬炼场”,需要对学生从专业技能到职业素养全方面进行塑造,课程教学则是培养学生的主要途径。但从调查结果看,更多的学生把课程教学简单地视为知识技能的获得渠道,职业素质的养成在课程教学中的成效较差。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对单一,过多注重技能知识目标的实现,轻视职业素养目标。同时,专业教师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意识不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他掌握一个课堂的方向。教师未能很好树立职业素养渗透意识,细化课堂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以言传身教和课堂活动等方式,有目的地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2.欠缺职业拓展训练。调查表明,学生十分认可职业拓展训练对职业素养的培养,目前的高职院校多是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中,利用少量的职业拓展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但由于其量少且未成系统,并未能在全面系统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上发挥作用。目前,大多职业院校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中间欠缺连贯两门课程的职业拓展训练,导致两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上存在断层。此外,丰富的职业素养课程,以选修课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设置培养学生情商、逆商的慕课、微课,整合学生的零碎时间系统提升职业素养。3.校企合作有待深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产业的引领,校企之间联动密切顺畅才能保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从日常的企业走访结果看,无论企业还是高校,对校企合作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65.79%的企业表示愿意保持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但从目前校企合作的程度上看,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实训等部分的人才培养环节中,并未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未能有效转化为教学成果。未来的校企合作不仅需要拓展合作的广度,还需在深度上不断探索新的形式。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内容选择、师资队伍建设上全方位加深合作,企业应参与人才培育全过程共建人才培养体系。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细化职业素养教学目标。不同的岗位在职业环境中对职业素养要求的侧重点不同,相应地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也应有所侧重,技术类的岗位更侧重于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育,服务类的专业则重视沟通表达、反应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校要在全面了解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各岗位的职业素养测评维度,明确各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核心职业素养,制定各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和相应的职业素养标价体系。特别是高职院校中,职业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等专门职业素养养成课程,应根据不同职业要求细化教学目标。此外,要在专业课程中细化职业素养教学目标,制定课时职业素养培育目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职业素养,形成有计划、分阶段的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二)强化实训课程在职业素养培育。中的作用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强调“理实一体化”,实习实训课程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延伸,通过真实工作环境的模拟,有效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是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抓手。但是调查结果表明,仅有14.3%的毕业生认可实训课程对职业素质培养的作用。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范的理念;教师在实训课程中严于律己,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培养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在实训课程中强调团队合作,鼓励学生通力协作,不断挑战自我,培育团结合作、创新、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三)凝练学校特色,活用校园文化。清晰学校办学定位,凝练学校特色,在校训、校风中彰显学校特色,并将之贯穿职业素质养成体系中,形成自上而下的职业素养培育理念。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活化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号召全校师生共同评选出一批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教师典型,推选出一批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学生典型。表彰典型人物,利用学校教室、图书馆等传统学习场所宣传典型人物,形成全校学习典型人物的浓厚氛围。(四)构建校企人才共育体系。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激增,这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顺应市场发展,深化职业院校办学模式改革,构建校企人才共育体系。企业不仅是用人单位,同样还是育人单位,需要承担育人的社会责任。要改变过往浅层次的、短期性的校企合作模式,单纯的设备、资金支持无法真正满足产教融合的需求,企业还需投入知识、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建立校企人才共育长效机制,针对岗位特性,共同研究制定人才职业素养培育机制,实现产引导教,教服务于产的目标,最终受惠于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五)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高校作为人才资源库,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军,高质量的实训基地是学生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保障。面向区域经济,统筹政府、企业、学校等其他社会资源,共建集教学实践、企业项目、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一体的高质量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旨在融合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经验传导等企业资源,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中历练学生职业素养。企业与学校需要打通二者之间的壁垒,借鉴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研究制定符合本校发展的实训基地发展模式。
作者:林华红 林晓丹 单位: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