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探索实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探索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探索实践

[摘要]通过构建校外实践平台促使医学生重视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注重医学人文素养等外化教育途径培养医学生外在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文章介绍了通过构建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实现实践育人的主要做法,探索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形成育人实践机制。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实践机制

一、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所谓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指从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等多个领域对其沟通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具体要求[1]。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仅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如医学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实际操作技能,还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人文素质、人际沟通能力和就业技巧、学习创新等多方面能力。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通过构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坚持党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以国家卫生事业的需求为导向开展专业建设,完善专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挖掘课程思政的内涵,将课程思政教育有效融入了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二、探索与职业信念相关的校外实践基地

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积极探索校外育人基地实践,整合上海医学院校的资源,丰富育人资源,在“开门办思政”方面加快步伐。同时正式启动“明日医师大师论坛”计划,以“明日医师大师论坛”为抓手,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医学人文素养教育、诚信教育等各类主题教育。通过邀请上海市名医、名师、名家针对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开展系列讲座和实践活动,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推进区域德育一体化建设,精准聚焦不同学段、不同对象的学生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构建与职业能力相关的校外实践平台

(一)构建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高校通过构建校外区域化实践平台,并将其融入医学人文素养培养过程,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开阔视野、良好人文情怀的高素质新时代医学人才。上海健康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建设“院—校—社区”志愿者基地和附属医院实践育人基地,学生可以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这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社区服务工作内容丰富,而社区服务人才短缺,因此,社区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良好场所。社区服务医学生也更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疾病预防、卫生知识普及宣传、孤寡老人的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心理辅导等工作都能让医学生长期深入地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也在实践过程中对社会现实有一定认识,增强他们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实践基地作为联系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纽带,能引导学生将个人的职业追求与国家的需要紧密融合在一起,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为导向,带动和鼓励青年医学生以高涨的热情投身社会实践中去。

(二)形成“健康医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健康医学院着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特色性学科建设,临床医学院积极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以启动“健康医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为突破口,构建实践创新平台融入实践、融通实践、融合实践,创新发展具有实践价值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通过“健康医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搭建科研创新平台,通过校内外创新平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其科研能力,提高其科研素养,帮助他们在未来的临床诊疗实践中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水平的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从2017年开展“健康医苗”计划至今,40%的学生已经进入到导师课题组接受创新教育,90%的学生每年申报创新创业课题,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四、构建与职业行为相关的实践活动

(一)构建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活动教育部、卫计委《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2〕7号)中指出:“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我院打造有“健康”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特色性的“学校—医院—社区”联盟临床教学体系,吸纳十余家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早期全科实践的教学基地,并通过借助各方有利资源,搭建健康服务平台。学校可以借助“学校—医院—社区”联盟临床教学体系,通过进社区、入学校、做家访,来开展调研、医学宣讲、医学体验、问诊等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以社会调查、公益服务、早期临床专业实习、调研研究等形式参与实际生活,进行社会实践,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学生在进行早期临床实践后进行社会实践,我院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达100%。

(二)建立职业认知的实践教育活动随着理论学习的深入,医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日渐清晰,因此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医学生有效调整认知冲突,从而使其以积极、健康、正面的心态认知医生职业。一是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医生的职业感。组织医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医学文化活动,如参观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碑,了解遗体捐献者的生平事迹;进行“无语体师”的启用、祭奠和告别仪式;让学生以“医学生科普队”的身份进入社区、机构进行社会实践,学习简单实用的医学知识。在这些活动中不仅是个人的“输出”,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社会对医护职业的“情感输入”。二是培育医学生扎实的临床技能。在临床机构进行见习和实习,参与中医技能培训。放下书本知识,观察带教人员的现实诊断。在练习和考核中完成知识到实践的完全转化。三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医患关系并激发其职业荣誉感。医患关系是医生职业永远避不开的话题,对于医患关系的理解,甚至会直接影响医生的职业生涯。首先,不刻意美化、丑化医患关系。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知晓的案例,如优秀医生事迹、恶性伤医案件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典型案例,可以单独列举,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叙事医学”的能力和习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观察学生,把握细节,即时反馈。好的部分不吝赞美,稍欠妥当的部分提出指正。利用前辈、同辈的力量把个体的道德体验内化为自觉追求,把外化的道德行为变为自觉的职业道德行为,用职业荣誉感激发医学生自觉追求卓越,培养其“关怀、尊重、理解、责任、博爱、奉献”的优秀品质,进而完成对医师职业的认知与实践。

五、讨论与总结

医师职业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和从事实践活动的性质共同决定的,因而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和途径对医学生进行培育,将有助于医师职业精神的建构。目前,医师职业精神教育已经作为医学人文素质和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运用于医学在校教育、医生培养医疗工作管理[2]。本文通过与临床前期课程的结合,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和建立追求真理的理念,使学生能够从预防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大体老师告别仪式等活动方式树立了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并且在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思政内容融入课程,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震撼和教育。笔者以职业素养为抓手构建实践平台,形成职业素养能力培养机制,实现医学院校内校外协同创新,加强三全育人过程中校外课程的载体,通过开展与“职业信念、职业能力、职业行为”相关的课外实践课堂,将为人民服务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内涵融入人才培养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美玲,臧涛.医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培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新乡医学院为例[J].科技视界,2019(19):240-242.

[2]高晓妹,黄朝晖,路洋.卓越医生培养视域下的医学生医师职业精神实践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696-698.

作者:罗瑾琰 吴单 蔡巧玲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