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素养路径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面临师资队伍构成复杂、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学生学习重视度不够、课程反馈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作为优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学第一课”,并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做好“4+1+X”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做好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程建设。通过教学内容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优化
1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1师资队伍构成复杂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授课教师主要由一线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和行政部门党政领导等人员承担,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参差、教学科研水平不均、专业背景构成复杂,对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缺乏主观能动性,大部分教师将集体备课会的内容生搬硬套到课堂上,这就导致任课教师对于课程内容设置欠思考,对于课堂的主导能力明显不够。
1.2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四门思政课相比较的最大特点在于对时效性的要求,要做到“常讲常新”,注重体现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展示政策的生成和要义。全国高校每学期严格按照《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求围绕全面从严治党、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形势四个方面安排开展教学工作。但《要点》从编写、出版到下发至各高校需要一定的时间,往往与正常的教学时间产生一定的冲突,导致大部分授课教师不使用或者较少参考《要点》,依赖以前教学年度的教材或者自行设置教学内容,这些做法与课程时效性、学理性要求相矛盾。加之,同一个班级在规定的不低于8个学时(2个学分)学习过程中,至少每个学期更换一名教师,并且每个教师的授课内容没有做到互通有无、相互衔接,授课教师的流动性、更换频率大导致课程的教学缺乏逻辑性、系统性。部分学校甚至采用专题讲座代替课堂教学,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重缺失。
1.3学生学习重视度不够
尽管“形势与政策”作为本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大部分学生在开卷考试、报告等宽松的考核方式下往往不重视课程学习,在课堂上以“后排族”“低头族”等消极态度为主;课堂教学缺乏逻辑性、系统性,有限的课时内学生无法掌握“形势”与“政策”的内在逻辑,对于教学要点学不透,更做不到入脑入心入行;目前,学生群体以“00”后为主,这一学生群体对于课堂设计的多样性、趣味性和主体性要求更高,教师单一式、灌输式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课堂设计日渐丰富性、内容多样性的要求,这就加剧了学生“看热闹”式的学习态度,忽视课堂教学。
1.4课程反馈机制不健全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结课方式多以开卷考试、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真实学习程度、意见及建议无法得到及时完整的体现;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领导听课、教学督导等监督方式较为常见,但无法追踪当时反馈的意见是否得到落实,及落实成效如何;不健全的反馈机制让授课教师无法对于自己授课进行全方位、客观的评价,以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授课教师及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双重不重视。
2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
2.1作为“开学第一课”
针对目前授课教师、学生均把“形势与政策”看作“新闻评论”这种浮于表面的错误做法,本文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入作为导论,坚定“四个自信”围绕“四个专题”做好“两个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既能解决授课教师专业背景不同、政治理论水平参差的问题,也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找到课程主线和重点。为了在后续讲授学习中能更好地做到融会贯通,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程时效性要求,以“绝对灵活”+“相对固定”的模式做教学内容安排。“绝对灵活”,即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省情、时事政治,以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适时调整课堂内容。“相对固定”,即四个专题与部分内容的固定。围绕要求完成的四个专题在同一学年的上、下两学期,可结合不同时间节点党和政府的固定会议、重大事件进行内容的相对固定,以2020-2021学年为例,第一学期可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展开,那么第二学期便顺势围绕《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展开讲解。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安排可以规避授课教师频繁更换带来的不利影响。
2.2做好“4+1+X”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共由五门课程组成,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有利于学生辩证地把握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联系,通过增加学理性、逻辑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做好“4+1”显性教育的基础上,“X”是指相关的专业课程,结合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结合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深度挖掘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特别是结合专业寒暑假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专业竞赛,引导大学生接收、认知、践行,做好做实“4+1+X”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健全“形势与政策”课程评价反馈机制
建议在现有的考核措施中,增加更能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智慧、更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特点的考核方式,例如社会实践报告、学习“四史”“习语”的小组汇报(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呈现),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吸收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建设性意见;完善领导听课制、同行听课制,倡导党政领导、思政教学能手在教学、科研上与新教师“结对子”,带动新教师在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两方面的能力提升,并形成课程报告或者改进建议等,达到以评促建的最终目的。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有助于一线辅导员自身政治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大学生基层党支部建设、班级建设、团学活动一体化建设;加强思政课程内容建设,挖掘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落实课程思政,有利于打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组合拳”。
作者:鱼莎 李大为 单位:西安财经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