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经管类职校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经管类职校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经管类职校生职业素养培育路径

本文作者:朱冰 单位:湘潭职业技术学院

早在民国初,黄炎培就敏锐地意识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提高国民就业技能。我们期望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更加适应且促进社会经济和个人的发展。然而高职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现状和社会上盛行“技能至上”和片面地鼓吹高技能人才稀缺的现状,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真正培养“零距离”上岗的高职人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检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应是用人单位——企业。

在高校扩招以后,企业面对更广的人才选择余地的时候,企业在招聘高技能人才的时候,往往对于高技能人才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尤为突出的就是超越学历、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而这一点对于选择经管类专业的高技能人才更为明显,因为衡量和评价管理类人才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像理工类和医卫类学生那样直接,他们的职业技能需要通过在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他们职业素养的高低则成为企业和用人单位非常重要的人才选择标准。事实上,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情况亦是如此。很多企业对一些新招入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管理岗位的学生的评价较低,究其原因大部分都是因为他们缺乏服从意识、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奉献意识和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而非工作业绩和业务能力欠缺,但对学生个人而言他们却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不断挑剔和否定企业的用人标准和管理水平,这就更大程度上加剧了经管类高职学生就业困难和企业招聘不满意的恶性循环。

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提出的素质冰山理论,将一个职业人比作是漂浮在水中的一座冰山,将职业素养分为露出水上的部分和潜在水下的部分。职业技能是露出水上的部分,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则属于潜在水下的部分,正是潜在水面之下的隐性素养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养部分,更深层次地影响着人的职业发展。事实上,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良好的国民素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培养并提高高职经管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平台,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能脱离课堂的教育和引导。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可根据专业的不同,因地制宜,因岗位的需要将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的内容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如工商管理专业课将知名人士尤其是合作企业的知名企业家或技能大师的创业案例融入教学;会计专业可将中国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发展历史等融入课堂;营销与策划专业可讲述中外最著名的营销策划的成功案例与学生共同分享。课堂教学上无痕的职业素养引入,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道德,从而更好地服务各行各业。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在职业环境中培育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素养最终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巩固,只有让学生到实践中去练就职业技能,领悟和体会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和职业礼仪的真正内涵,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首先是注重校内实践活动。学校应积极开展勤工助学、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强自立、懂得包容、参与竞争与合作,培育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是有序开展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引导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合作企业的市场调研、主题活动宣传策划、横向课题的研究等专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打下基础。再次是强调顶岗实习的管理与质量监控。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企业的规则要求、纪律制度,培养学生认真、守纪、积极主动的职业态度,从而真正感受到自我定位与社会、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定位的偏差,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的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和要求自我的过程,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就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目标、职业定位,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只有真正开始认识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自主地树立职业理想、培养职业意识和形成职业习惯,从而顺利实现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

大学校园文化以其所蕴涵的精神因素、信念因素、道德风尚等,作为一种文化氛围而弥漫于师生之间,对校园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内驱力,而企业则是道德教育实践本质与职业素养培养一致性体现的最佳场所。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企业的文化资源,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校园文化,建立校企文化共融的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一是营造校企文化共融的景致,校园的雕塑、名人警句、职业道德宣传标语以及干净整洁、摆放整齐的实验、实习场所都能激发学生对美和成功的向往与追求,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使命感;二是搭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名人系列讲堂、知名企业奋斗历程介绍、校企联谊等活动,让学生在接触企业、认识企业的过程中了解企业家成功的艰辛历程,知晓企业的纪律和准则,缩短学生潜意识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从而树立奋发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就业观念;三是举办校企文化活动月,校企双方共同组织专业技能大赛、体育竞技比赛、风采展示大赛等,在加强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交流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四是突出公共职业素养培养特色活动。通过分析企业需求,对于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公共职业素养,可主要从“听、说、读、写、管”五个方面着手培养,其中“听”是指学生能做到耐心有效倾听,并能准确把握对方表达中心意思;“说”是指学生能准确有效地与人沟通、交流,正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读”是指学生能快速阅读并理解文字资料;“写”是指学生能基本准确地撰写财经类应用公文;“管”是指学生具备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并能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我们可将这些公共职业素养的强化与训练有效地融入到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适应企业需求的公共职业素养。

在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中,我们应改变过去所有科目都实施单一的终结性考核或“一纸化”考核的模式。对于实践科目或可采用项目化考核的课程,应引入过程考核和动态评价机制,即注重对学生在学习、操作和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性、观察能力、学习能力、知识转化、合作态度、抗挫能力和努力程度等软指标的考核,引导学术从平时的点滴学习和实践活动开始就能关注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意识地模仿、思考和学习,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培养职业素养,提高职业竞争力。

职业素养教育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职业素养教育的成败。因此,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必须提升教师的职业性,即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摸准理论前沿和动态,熟知行业发展所学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和职业标准,拥有职业秀外慧中的职业形象,展示恰到好处的职业礼仪,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才能激发学生对专业的追求,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培养正确的职业观,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