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状况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状况研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状况研讨

本文作者:彭绪梅、彭绪娟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在当今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依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继续摸索,依然还有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实施。我们应依据社会需求,遵循大学生成长的规律以及以生为本的原则,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积极的实践探索。

一个专业能否获得迅速发展,所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首先取决于其市场定位,专业定位直接影响其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因此,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进行市场细分和调研活动,并结合地缘优势和学科特色,综合考虑生源特点、就业去向、自身条件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海洋渔业学科相关知识,能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此从目标源头上明确大学生隐性素养和显性素养的双重培育任务,并围绕此中心目标开展其它培育工作。

培养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与创新教育体系及公共关系辅修专业4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教学体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长期根据地,其按知识层次共构建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平台,每一平台都加入了一些素质教育课程,确保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大学四年整个教育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理论课课程实践、学科基础课课程实践以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在打好理论根基的基础上,提供职业素养提升的锻炼舞台;同时,还应开设包含政治课程教育、体育课程教育、军事课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形式与政策、就业指导、科技创新、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在内的素质与创新教育体系,以此全方位、系统化的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达到培养目标、实现良好职业素养的基本条件。从课程结构上看,本专业依据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确立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主干、以方向模块课为核心、以相邻学科为辅助、以公共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为补充的课程设置结构。各模块结构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

显性素养培育与隐性素养培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但在实际培育过程中,也各有所侧重。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是一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各环节诸如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因此,我们依据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需求,开设《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等专业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增强其实践操作技能,提升职业技能素养。其次,作为一个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主要知识,特别是熟悉市场、融资、营销、商务等组织运营知识。同时,还应精通国家有关的人事制度、法律法规,能够妥善处理劳动纠纷。因此,我们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作为该专业的主干学科,并开设《管理学原理》、《劳动经济学》与《劳动法》等课程。再次,作为员工倾诉的最佳对象,人力资源管理者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依据马斯洛的五大层次需求理论,了解每一位员工的需求,适时有效激励员工。因此,我们开设《人事心理学》、《激励管理》等课程。最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实践活动包含的内容、涉及的领域、实施的方式都非常广泛、复杂,人力资源管理者要胜任所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与组织协调等能力。因此,我们开设《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管理沟通》等课程。

一般来说,隐性素养相比显性素养而言对一个人的影响更重要。我们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除了要具备相应的显性技能素养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思维、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内在要素。首先,职业价值观是基础。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我们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式与政策》等课程。其次,诚信是根本。一个具有个人诚信魅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能获得上级、下级、同事和客户的尊重,有助于他与公司内外关键人员保持有效的联系,有助于建立一个可信赖的人际交往环境。因此,职业道德的培育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为此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在学生中还开展考试诚信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与“做事”。再次,创新、创业是关键。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具有创新精神,能够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创新性的变革,甚至是创造出全新的、科学的、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因此,我们开设《创业管理》等课程,并开展科技创新等课外活动。最后,敬业是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较为复杂,敬业是工作良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为学生开设《体育》等课程,并开展了军训、公益劳动等活动,在实践锻炼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培育他们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敬业的工作态度。

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到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此,我们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特点及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设置了公共基础课实践、学科基础课实践、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课外实践等内容,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重点,包括军训、模拟招聘实践、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实践、企业绩效评估方案设计、劳动与社会保险实务、专业软件应用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9大模块。这些环节的逐步落实,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职业兴趣,活跃了职业思维,提高了学生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教育的有效性,有效实现了专业知识向职业技能的转化。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了以下四个模块的特色培育: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模块。在专业课程中我们根据课程特点确定了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如课堂辩论、演讲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职业兴趣;第二,实验教学模块。将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演示性、综合性实验整合为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生实践应用技能迅速提高,职业素养大大提升;第三,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包括:人才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薪酬设计等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我们开展了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活动,帮助学生明晰了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的能力;还组织学生参观了校园招聘活动以及现场招聘会;并亲自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招聘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大大提升了其实践技能,增强了其社会适应力。同时,还应积极聘请校外实践专家走进课堂;第四,还应积极走出去,搭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地锻炼平台。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原则。专业特色是办学的优势,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有力法宝。我们培养的应是既懂人力资源管理基本知识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这才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最重要的根据和理由所在。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提高,不单单是专业教师的责任,也离不开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心血,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在培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点讲解了职业价值观的树立以及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等内容。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和社会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双方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展开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并灵活运用了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主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采用多渠道、多角度、多方法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教育,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及沟通协调能力,使职业素质培养系统化、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