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2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
一、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系统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往往注重理论系统,而实践部分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切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对学生职业规划、职业道德及意识养成、创业指导等方面的支撑力明显不足,相关的教辅资料十分匮乏。对于相关课程考核方式仍然仿照其它专业课考核方式,缺乏相应创新,对学生的督促和全程指导作用不强。
(二)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往往存在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但具有职业指导咨询资格证书的人数较少的问题,在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也不够充分,师资队伍中缺乏具有管理及人才招聘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资深职业指导师。
(三)过度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忽略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要素
在“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中,“职业能力”往往容易被简单理解成职业技能,从而导致高职院校过度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甚至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视为唯一的培养目标,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人文教育、职业道德等关注严重不足;将职业教育等同为技能培训,培养出的学生空有一身专业技能,不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等品质,从而导致职业发展的后劲乏力。高职院校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质量为导向,单纯的职业技能培养只能使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得到保障,而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则会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随着职务变动、工作内容拓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相关技能,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工作态度,使个人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理念等进一步提升,最终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从而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
(四)职业素养教育趋向功利化、商品化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使命固然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教育的最终价值是培养完整而丰富的人,而不是把高技能的劳动工具。职业素养教育趋向功利化和商品化,缺乏人文素养氛围的熏陶。在此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混杂了职业晋级、职务提升、职后待遇和就业质量等多方因素,在学生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存在严重缺失,使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目标出现偏差。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策略思考
(一)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要强化教学管理,应将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明确课程性质和课时数,完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内容选配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强化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规范教学档案的管理;要根据学生职业发展规律,分段实施模块化教学,即大一着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着重进行专业相关的实践教育、个人发展指导—专升本或择业,大三着重开展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其次,要建立一套适合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内容,形成必修课、选修课、辅导讲座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依托各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完善第二课堂的“隐形课程”体系,并以一定学分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开展毕业生创业的差异化教育,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制相应的教材,进行相关教学资源库建设,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阶段的需要。再次,按照行业认知、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三个层级,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以实习实训为平台,建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体系,帮助大学生积累职业经验,规范入职后的职业发展。最后,在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要从理论知识的熟知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两方面开展,采用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置权重,重点关注过程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除任课教师外,建议吸纳合作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中高层管理者、自主创业的往届毕业生等第三方元素,探索实施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第三方评价。
(二)拓展渠道,搭建平台,强化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当前,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师一般为高职院校中的从事基础课程或者公共课程的教师,应当说来源比较单一。因此,首先应该拓宽教师的引进渠道。比如,可以利用校内资源,聘请有丰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学生辅导员担任专职教师,可以聘请从事心理、教育、社会等相关学科毕业的专业教师担任校内兼课教师,还可以吸纳行业企业资源,聘请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精英或者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担任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通过拓展聘任渠道,完善职业素养课程的师资结构。此外,要加大专职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通过开展学术交流、行业调研、企业挂职等多种形式,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经历和理论水平;对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说课、教学观摩等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促进其对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的吸收,提高其理论授课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改进和提高课程教学服务。
(三)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强化职业素养教育课程的硬件建设
目前,仅靠高职院校自身,很难满足学生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的硬件需求。因此,一定要依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平台,通过三种途径解决硬件需求问题。一是要争取合作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支持,以社会捐赠或者准捐赠的方式,为职业素养课程增添教学设备,比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测评系统、计算机辅助工具等;二是要与学院主要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机会,并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部门轮岗和岗位指导。三是要依托相关政府部门,调动各类社会资源,通过采取外聘专家讲座、建设校友会、创业论坛等形式,积极引进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工具和职业能力提升的先进方法。
(四)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高职院校应通过建设健康和谐、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景观、校园环境、校园标示等外围元素建设,影响和熏陶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不断内化并养成职业素养。校园文化的建设应当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育人为导向,以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题,以其醇厚天然的氛围影响熏陶着学生的成长。
作者:于进亮 纪鸿飞 唐文君 单位: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的构建
将高职学生定位为准职业人,需要从三个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一是认清社会形势,把握人生方向;二是认清行业发展,定位职业目标;三是认清专业内涵,做好学业规划。在认识的维度上,按照从宏观(社会)、中观(职业)到微观(专业)的次序进行思考,在行动的维度上,按照从微观(学业规划)、中观(职业规划)到宏观(人生方向)的次序逐步深入。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就业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的基础。在三年的学习期间,第一课堂是教学课堂和实训基地,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开发第二和第三课堂。第二课堂是专业社团和技术讲座,主要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包括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行业认知和项目管理等。第三课堂是拓展校外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和项目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的实施
1.教育与教学的密切配合
在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上,需要整合思政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师资力量,不断融合思想教育和专业教学的育人合力。
(1)做好新生的第一课——入学教育。对于高职学生工作而言,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要从专业、行业和社会等层面对学生加以引导,统一认识、夯实基础,为在校三年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学校院系两级开展“我的校园我了解”、“我的班级我的团”、“我的专业我的系”、“我的大学我规划”、“我的父母我的家”等项目活动。专业教学团队安排专业教师、邀请优秀毕业生和企业人士等做好专业解读与行业介绍,引导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尽快形成班集体、了解专业与行业、进行学业规划和学会感恩等。
(2)完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围绕“教育的实效性、管理的人性化和服务的满意度”学生工作目标,着实开展高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配备科学的队伍是根本保证。目前已经形成以班主任为主导,配备助理班主任、专业导师和学生干部的队伍结构,一般按照1:250的师生比配备辅导员、每一个专业配备一到两名专业导师,每一个新生班级配备一名助理班主任。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班级管理和咨询服务等工作,助理班主任协助做好迎新、新生适应环境和文明修身教育等工作;专业导师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以及个体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特点、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干部通过活动平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3)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管理。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课堂45分钟教学效果。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课程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所以从专业教学团队的角度来看,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学督导,提高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保证教学质量,做好对课程的教学改革以适应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建立课堂教学反馈机制,任课教师填写《课堂教学反馈表》,将课堂出勤、纪律以及教学互动效果等信息及时反馈给辅导员(班主任)。同时辅导员与专业导师通过进课堂、开展座谈会和个别谈话等,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主动性。
2.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1)打造专业社团。2008年起,我院探索并构建高职工科“三段对接式”创业教育体系,将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创业教育与创意创新实践相结合。根据学院“一团一品”即院系团委依托各专业,着力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社团。每个专业教学团队创建一个专业社团或创业基地,比如,信息工程系目前建有阳光电脑服务站、E创网络工作室等。将学习兴趣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以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坚持走专业化、品牌化和社会化道路,使学生对接专业、对接行业和对接社会,着力提高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做好信息讲堂。学院以“成长论坛”、“机电讲坛”和“青春讲坛”为载体,构建院、系、班三级讲坛。比如信息工程系以信息讲堂为载体,围绕文明修身、行业动态和人文素养等开设专题讲座,引导学生了解专业、了解行业和了解社会,从而做好个人的学业计划、职业规划与人生定位。一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邀请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士介绍新技术、新动态;二是根据学生学习进度邀请毕业校友和专业人士解读新生学业规划、人文知识和就业形势等;三是根据学生发展需求邀请有关专家剖析社会形势和时事热点,比如,钓鱼岛冲突、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等。
(3)办好技能文化节。学院组织“一系一节”即各系围绕专业特点开展技能文化节。近年来,举办了“机械之光”、“走进电气”、“车缘”、“模具DIY”、“外语节”和“信息之声”等技能文化节。比如“信息之声”主要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师生自发组织团队、开发项目,然后参与教学团队的项目评比。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作为基础,通过团队成员的努力和指导教师的参与,拓展专业学习、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3.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育人
近年来学院创新“四方三层、内园外站”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即组建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成员代表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形成理事会下设区域合作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各系相应成立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的三层架构,同时推动政校企共建“江南装备制造技术产教园”和“校企合作工作站”。在这种模式下,需要打造校外实践合作基地,为学生在校学习和顶岗实习创造良好环境。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生兴趣、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按照“规范化、基地化、项目化”的要求,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需求。一是构建规范化的社会实践实施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系统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教学系统的专业指导能力,构建教学系统、学生系统“两轮驱动”共同组织、共同管理的社会实践管理模式,实现社会实践与人才培养、专业学习自觉融合。二是加强基地建设,保证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大力依托教学系统的顶岗实习基地和团委的就业见习基地,搭建社会实践基地体系。三是实施项目化管理,服务学生与社会的双重发展需求。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接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兰陵社区,利用暑假时间培训电脑应用和开展电脑维护服务等。
(2)加强校企合作项目。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分层对接、层层落实,首先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与企业制定框架协议、搭建合作通道和桥梁,其次专业教学团队与业务部门确定具体合作项目,专业教师和技术专家参与具体的实施项目。学生主要是通过企业宣讲、企业体验和企业实习等途径了解企业和行业动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其中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企业实习的重要形式,其根本要义是一种实践性学习,通过“顶岗”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锻炼和学习,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作者:陈功文 宗怡 何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