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价值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价值

一、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现实价值

(一)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正如生命有机体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多种营养滋润一样,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也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滋养。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职业素养中的隐性素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实现全面发展,能否拥有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个性、和谐的身心,能否做到“智商”与“情商”、“知书”与“达礼”、做事与做人的有机统一。大学生如果不重视全方位加强职业素养锤炼,“挑食”或“偏食”,势必导致“营养不良”,知识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

(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理性选择

企业是很讲实际、论实力的地方,现实中,用人单位希望新员工“上岗就能上手”、“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进入角色,创造效益”等,而大学毕业生往往或因专业素养不扎实,或因不善交流、不懂礼仪、不讲诚信等隐性素养欠缺而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很多用人单位常常发愁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费力招来的员工在岗位上表现平平。实践证明,“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大学生只有从职业素养的各个方面全方位发展自己,夯实素质基础,“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赢得就业竞争的主动权。

(三)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所谓“出口决定进口”,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如何,是被广泛接受的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生源和生存。如果一所学校的毕业生职业素养低,不能顺利就业,甚至“毕业即失业”,这种负效应必定影响其生存,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了。高校只有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能保证“出口”畅通,并以毕业生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发挥广告效应,提高学校的美誉度,进而吸引优质生源,实现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双丰收。

二、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是相对于“天文”而言的,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一种能“化成天下”的精神力量。人文科学(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语言学等)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美化。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基本文化素养,也是一个人做人的基础、办事的基础、成功的基础,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大学生职业素养中隐性素养的高低。人文素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去思考人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去追求人的完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提升生活品味,提高做人境界。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所进行的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最看重的十种因素依次为:沟通能力、诚信、人际交往能力、动机、工作热情、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能力、分析能力、适应性、关注细节。不难看出,这十种因素中,与人文素质相关的占了绝对多数。企业用人实践也证明,员工的隐性职业素养与其自身的人文积淀密切相关。高校要从贯彻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高度,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牢固树立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有机融合的育人理念,大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过适度增加人文科学研修科目、举办人文素质教育专题培训班、鼓励教师开发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元素、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质教育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建设基于网络的人文素质学习平台等途径,宣传普及人文知识,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给学生以“润物无声”的影响,着力培养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和谐共存的新一代人才。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也是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因素。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必须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向课堂要质量。一是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要按照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注重实践、培育特色的原则,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要注重发挥行业和企业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参谋和指导作用,建立相对稳定与动态更新相结合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大纲,提高课程设置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无缝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无缝对接。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删减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避免课程间不必要的重复,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强化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改进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探索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到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坚持学思结合,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在全面素质质量观指导下,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吸收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构建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体系,做到素质评价与技能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相结合,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拓展实践育人

实践是教育本身具有的内在属性,实践育人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高校应根据大学生职业素养发展需要,全面推进实践育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行业性和职业性。结合专业特点和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调整和修正实验教学方案,减少演示性、验证性试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试验比重,积极开展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构建以“学以致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分层次、有梯度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实验操作技能,又具有科研与设计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其次,深化拓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社会教育资源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生活是本无字书,社会是个大课堂。要按照“六化协调”即“主题化设计、项目化运作、专业化服务、基地化发展、社会化推进、制度化保障”的思路,引导大学生有计划、分年级、分层次地规划和选择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社会考察点线面,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效益和育人效益最大化,真正做到习所要求的“坚持学以致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最后,加强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提高实效性,避免“打酱油”现象。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实习实训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正像网络上调侃的:中国学生的实习更像“打酱油”。高校要切实认识到实习实训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现实价值,做好见习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认真落实学校、实习单位、带教老师、大学生等各方责任,明确责任归属,强化落实实习实训质量责任;通过感情联系、技术联系、人才联系、责任联系、影响力联系等方式,发展学校与实习实训单位的良好关系,建立稳定有效、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实习实训导师的遴选与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用心做好“良心活”;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与服务,严格执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交叉评阅、集体答辩等制度,构建实习实训工作长效机制。

作者:谢纳泽 单位:河南大学药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