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职业素养主要是指个体从事一定职业体现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以及体现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职业能力。其中:基本素质具体体现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习能力、意志品质、进取精神和求知欲望。职业能力中的职业意识主要包括结果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创新意识、安全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是指学生在未来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之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是指学生在未来职业活动中,按照各行业、岗位被赋予的社会职能、承担社会责任、追求价值标准应该遵循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勤奋敬业、诚实守信、团队精神、遵章守纪、文明礼仪等方面的职业精神品质和道德行为品质。其中,科学文化素质、职业行为习惯和专业技能,是支撑人生的表象内容,属于显性素养,可以通过学习和培训手段反复地学习和实践运用来获得,而思想道德素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道德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畴,属于隐性素养。显性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全部职业素养。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应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应该是由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同协作,坚持“互利”原则,实现“三方共赢”。
(二)高职学生行为文化的特征
1.道德行为的外在性
学生的个性和道德发展主动与社会发展相一致,通过积极参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内外系列教育活动,理性审视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从社会现实中努力寻找发展与完善、巩固与提升道德能力及水平的空间。在部分学生中,存在将思想道德修养、就业指导课等课程学习视为完成任务,虽然掌握了职业道德与规范基本内容,但认同度却未达标,出现了“表象式接受”。因此,有的学生在实习会自然表现出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浅尝辄止,对组织和团队漠不关心,爱岗与敬业精神,合作与奉献精神明显不够。
2.学习行为的探究合作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方式不仅要通过教师讲授、案例教学等方式学习人文知识、通用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项目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不仅是简单地记忆和理解,还须对知识体系及相互逻辑联系,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小组成员之间要通过合理分工与密切配合才能达到学习项目规定的任务。这种带有研究色彩的创新式学习,团队式合作,提高学生了思维和创新能力。
3.交往行为的成长性
大多数同学能够按照各级教育行政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和学校规定,同师生正常交往,体现了理性与包容:能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正确对待是非美丑,谨慎择友;能够树立责任意识和成才意识,以理性、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勤于探索;能够客观地正视现实,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积极而理智地适应环境和改善环境。
4.顶岗实习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
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实习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按照职业活动的行为标准和要求,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全面履行实习岗位职责,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4.是非观念的模糊性
学生对善恶美丑是非现象的评价模糊,影响了对道德理想的坚定信念,弱化了应用道德规范评价自我与他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能力。有的缺乏责任感,不同程度存在享乐、拜金和自由主义现象;有的缺乏道德感,违纪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缺乏正能量,对发生在身边的丑恶现象无动于衷。
二、构建以行为文化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
(一)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高职院校服务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必须坚持的办学方针。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产业思维理念,树立学生、家长和企业是“顾客”的理念,全面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全面认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不仅提高了学校办学声誉,尤其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是通行证,;在社会层面,对于调解各种职业关系、维护和提高行业企业信誉、提高社会道德水平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要引导和组织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建设、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建设、理论与实习实训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建设,和各种活动载体设计,都要体现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化、规范化。
(二)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培育学生职业能力
实践育人活动是是知行合一的具体措施,更是调试学生行为文化方式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以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开展综合性、应用性和导向性的实践活动为平台和载体,促进学生从思想行为、文化认知与情感、人际关系与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内部调试,从企业法律法规、纪律约束、核心价值观以及对就业市场竞争需求等方面加以认识和适应,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1.以文化性平台提高人文素养。以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为亮点,开设人文大讲堂、科技大讲堂,邀请校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学者,行业部门和企业专家、技能大师,对师生进行人文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要着眼于人的综合素质提高,通过组织新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礼仪风采大赛、团队拓展训练等方法和途径,为学生提供展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平台,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拓展综合素质。
2.以服务性平台提高科学素养。学校有针对性制定科普教育规划,加强科普知识教育;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兴趣活动小组,举办科技制作比赛;提倡让学生参加教师研究性和探索性科研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革新,在实现自自己人生价值同时,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3.以创造性平台增强创新能力。以共享资源为指导思想,鼓励学生结合专业横向建设科技社团,开展实验、安装、维修以及发明创造等系列职业实践活动;此外,依据学生不同学习时段,有计划开展技能竞赛活动,不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和比赛。激发学生浓厚的职业归属感和创新思维意识,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4.以就业性平台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积极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桥梁和纽带,拓宽就业信息渠道,及时组织学生参加人才市场招聘会,不定期举办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组织学生到行业部门、企业参加岗前培训,到毕业生就业单位参观学习,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创造岗位实践机会,为就业做好各方面准备。
5.以职业性平台增强实践能力。建设为学生提供发挥个人潜能的开放型实验实训室,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造机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工学结合”与“订单培养”方式,组织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加强顶岗实习考核与管理,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锤炼实践技能的能力。
(三)融入企业文化氛围,强化职业意识
按照职业素养内涵及要求,在区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和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素质能力要求基础上,分阶段制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训练模式。依次将大学三年学习阶段,按照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到职场认知、职场体验、职场实践等阶段,完成学生对职业行为习惯与规范的认知、践行,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养成和考核评价模式,以促进学生具有乐观自信的职业意识、忠诚务实的职业作风。
1.在校园公共场所宣传校企融合的理念文化。通过建筑物标识、宣传标牌、电子大屏幕、宣传栏及校园网等媒介宣传校企融合的文化理念:包括服务产业思维的独特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质量价值观、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和师德风貌,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思维方式和职业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
2.注重在教学楼内建设情景教室。即依据专业特点,对于教研室和班级的布置,将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把现代优秀企业文化理念、产业文化的发展历程、骨干课程典型生产任务、先进生产工艺和流程等,以理念和实物相结合的图、文、物融于一体的形式营造浓厚职场文化。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感。
3.在实训基地营造职场文化氛围。对于建筑、布局和形象标志要融入企业和职业文化元素。制定完善的运行机制和体现职业岗位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企业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学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质量管理标准、技术操作规程等。让学生有自豪感、归宿感和使命感。
三、构建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保障机制
(一)政策保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是校企合作主线的内在要求。由于受市场经济和利益主体多元化影响,双方合作必须有法律保护与政策支持。比如对企业接受实习学生、对企业利益的支持与保障等,行业部门的引导需要保障机制去推动等,都需政府加强统筹,依据办学主体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明确校企的责权利基础上,搭建“产学研”相结合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平台,为校企文化融合与渗透、合作育人提供可持续性保障。
(二)制度保障:建设校园文化长效机制
学院上下要牢固树立“校企合作”理念,囿与校内,资源有限,文化建设如同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应将原有的校园文化发扬光大,与优秀的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合,从思想认识、组织机构、制度措施、物质与经费保障方面,完善与优化文化建设工作机制,确保校企文化行为育人合作工作常态化。
(三)物质保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
要以仿真的实训价值观、实训价值行为规范为指导,建设融生产、教学、科研和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实训教学基地。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和自身优势,与企业坚持“互利”原则,建设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在运转模式选择上,应遵循企业参与和实践教学向生产性转化的原则,按照企业管理模式设置必要的部门、选用先进的生产型设备,将校企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员工身份管理,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为促进学生增强就业与创业能力提供物质保障。
(四)队伍保障:加强干部与教师行为能力建设
干部和教师从事职业的职业行为能力,是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发挥管理者行为引导作用,通过分析管理者个性背景,对管理者的团队培养与管理服务行为、发展变革与开拓进取行为,以及战略思维品质等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进行培训指导;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考核评价机制,建设能力过硬的中层干部队伍。发挥教师教育主体作用,引导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有计划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进修和挂职锻炼,注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引进专业对口、素质能力高的教师;聘请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参与实训教学;注重对教师教学教改、专业实践、学术等方面的主导性行为加强指导,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建立“德技双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四、小结
综上,高职职业教育所彰显的能力本位目标应体现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把满足人的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作为学生个体要充分认识职业素养对于顺利实现“就业-职业-事业”转变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与实践,将职业素养要求内化于思想意识和职业情感,外化于对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行为表现,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准职业人。
作者:贺丽娜 单位: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