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论文(9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分析卫生类高职院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阐述职业素养培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以J学院为例,探讨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院;培育;探索;卫生
职业素养(occupationalquality)是指职业人在职业过程中个人的行为规范及行为本身,其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确保工作有效实施,并取得预期的工作成果,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非常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有关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很多[2-5],而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探索并不多见,J学院是一所以中医药为特色、以服务健康产业发展为重点,进出两旺的高水平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该院近年来在学生职业素质培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举措,取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现结合实例,就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问题开展探讨。
1卫生类高职院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的内涵往往包括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内化素养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外化素养是指个人的基本职业技能[6]。对于卫生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医药卫生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内化素养有:①崇高的职业道德,医药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医药实践紧密联系,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卫生类高职院学生必须具备厚德、平等、博爱等崇高的职业道德。②坚定的职业信仰,信仰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医药工作者的职业信仰即是要求自身对医药卫生工作充满敬畏之心,却绝不允许和容忍自己和他人亵渎这一神圣工作。③良好的人文素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经济、文化方面的人文知识,都成为新医学模式对医药工作者提出的更高层次的素质要求。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医药工作者与患者间建立互相理解、彼此信赖的良好关系,增进医患沟通,利于疾病的防治。外化素养即技能素养,内化素养对医药工作者固然重要,但必须建立在高超的专业技能下才能发挥作用,卫生类高职院学生必须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病痛。
2卫生类高职院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意义
2.1职业素养培育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卫生类高职院学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为医疗机构或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相关调研显示,此类用人单位尤为看重职业素养,尤其是工作责任心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工作踏实、服务意识强、服务态度好的学生[7]。就以往本院的就业情况来看,如学生在招聘面试中能体现出一定的职业素养,一般都会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2.2职业素养培育有利于促进职业发展
职业素养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如学生在学校内即能培养出一定的职业道德、职业信仰和人文素养,那么在其步入工作岗位后,一定能够及时摆正心态,工作中吃苦耐劳,同时还能在平常的业务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积累[8],最终成为医药用人单位的可造之材,其上升途径和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会明显好于一般学生。
2.3职业素养培育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的办学根本宗旨,学生培养质量如何,主要是通过学生毕业后的表现来评价的。如果一个学校的毕业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在用人单位能够得到一致的好评和认可,那么无形间也提升了一个学校的社会认可度和办学影响力,从而提升了整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3J学院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探索
J学院作为一所行业内卫生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在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上下功夫,做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以医学人文课程教育为主体,以课堂外教育和学生活动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职业素养培育路径,不断让学生传承践行“勤慎诚爱”的校训精神,并归纳学院学生的“四惟”职业精神(惟德、惟仁、惟谨、惟细),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3.1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①不断优化组织机构,在学校层面成立人文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根据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相结合、校内专家与校外专家相结合、行业内专家与行业外专家相结的思路,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引入行业专家,优化组织机构,成立校级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统筹规划学校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工作,努力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②不断充实医学人文课程,逐渐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为引领、以医学人文课程为主体、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重点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如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医学人文课程(含公共人文素养课程)包括《医学哲学》《护患沟通》《医学史》《卫生法学》《人文与医学》《中医药与传统文化》《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学》《美术鉴赏》《大学生合唱技巧与实践》等;创新创业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就业指导》、SYB等。所开设的不同课程,均能依据课程性质,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可能的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作用。此外,所有的医学人文课程均能结合临床实践形成医患沟通模块、医疗法律模块、医院文化模块以及医疗风险模块,每个模块采取专题讲座及座谈方式进行,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2着力加强人文素质课堂外教育
①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重大历史事件、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深入开展党团组织活动,通过形势政策讲座、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大爱”精神,打造“志愿服务工程”。继续开展“关爱夕阳红”“大手拉小手”“走进医院”“博爱青春”主题系列活动。将志愿服务与专业背景相结合,使学生在服务中巩固了医药卫生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在培养大爱与奉献精神的同时,也从受众的感激和肯定中增强了职业自豪感和使命感。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加强创新创业理论研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研究课题,积极组织教师指导学生申报创新创业专项研究课题和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广泛开展创新创业理论的研究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创新创业的关键问题、前沿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筛选优秀项目进驻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创业实践项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重视培育创新创业典型,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支持条件成熟的学生注册公司,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③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坚持以“3•2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周”和“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活动和讲座,逐年扩大教育与咨询功能的辐射范围。即发心理健康科普读物《心窗》,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充分运用好《心窗》微信平台;支持学生建好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有益心身健康的文艺活动。④励志成才教育方面,按照“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励志树人活动,引导贫困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通过“感动建康先进人物”“自强之星”“励志之星”“柯菲平助困奖学金”“通信公司助困奖学金”等项目的评比,积极表彰并资助一批优秀贫困生,形成良性学习氛围和感恩社会、回馈社会之心。
3.3职业素养培育中体现中医药特色
①课程设立方面,相继探索设置《中国医学史》《国医大师的故事》《中医饮食文化》《中医养生操》等中医药特色的人文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大医精诚”的崇高医德,将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②学生活动方面,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党团活动”三大校园活动平台将医学特色,特别是中医药特色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开展以“生命观”教育、“大爱”教育、传统医德教育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医药文化”有机结合的特色党团活动。打造中医药特色“五大品牌活动”。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打造“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医学专业社团为主体,打造“社团巡礼节”,重点打造“针灸推拿社”“传统刮疹社”“中药学社”等中医药特色专业社团;以中医药文化为特色,打造“墨海飘香”读书节,激励学生“习古文,阅经典弘扬优秀中医文化”;以提升实践能力为目标,打造“医学技能节”,特别是中药、康复等中医药专业的技能展示;以中医药元素为点缀,打造“阳光青春体育节”,举办“太极拳”“太极扇”“八卦掌”“五禽戏”等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比赛。
3.4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①完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学分考核制度,相继制定《J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管理办法》,修订《J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J学院学生奖励管理办法》,将学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纳入综合测评考核体系,对学生综合素质给予科学评价,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②完善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评价制度,将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作为学院考核各二级学院的重要内容,评价结果与其年底的学生工作考核挂钩,对成绩突出的予以奖励。将用人单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开展社会评价工作,通过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用人单位进行跟踪随访。根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以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的评价反馈,调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校园活动设计,从而更好地提高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MaLH.Asurveyofoccupationalqualityofstudentsinvo-cationalcollege[J].Theory&PracticeofEducation,2010,2(4783):558-560.
2王娇娇.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4):69-72.
3韩学芹.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6):69-70.
4李科.基于项目管理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4PS”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研究———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分院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6.
5解静.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学生职业基本素质养成路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3):68-71.
6BaggW,ClarkK.Professionalism:medicalstudents,fu-turepracticeandallofus[J].InternMedJ,2017,47(2):133-134.
7张丽媛,费杰.基于社会需求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分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4,16(3):56-60.
8刘伟.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71-72.
作者:刘嘉 孙占东 赵庆年 单位:江苏建康职业学院
第二篇: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模式分析
摘要: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严峻。自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等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后,推动高校转型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在转型中需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坚持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探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模式,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经管专业;职业素养
地方性本科院校是指位于地区(州、市),由地区(州、市)政府主管,或省管的高等学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指以经济社会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等为基础科学定位,并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方法、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在地方性院校转型的大趋势下,经管类专业办学中应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力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理念与探讨
近年来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据统计,2013年地方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仅为75.4%。十八大之后,国家明确提出了“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2015年,教育部等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学术界对此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付卫东(2014)认为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势所趋,产业结构转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的变革。陈啸(2015)提出转型发展的思路是突破学科定势,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王维坤,温涛(2015)认为,高校自身要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具体如何转型发展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针对某一专业的转型研究。本文围绕在转型中如何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谈一些浅见。
二、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状况
要解决高校学生就业困境,需要将转型发展的思路落实到学生培养过程中,落脚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上。通过走访毕业生工作单位和学生实习单位、发放调查问卷、与学生个别谈话等多种方式对陇东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调查,而调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学生大多缺乏职业理想
学生片面重视专业学习,不重视非专业素养的养成,还有些学生在大学里虚度光阴,将时间耗费在网络游戏、看小说等方面,连起码的专业素养都不具备。我们发现,多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相关的职业知之较少,职业意识淡薄,职业发展方向模糊,职业目标不明确,难以结合社会职业的需要和自身的特点设计大学职业发展计划,不能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素养,对于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缺乏思考。
(二)学生大多缺乏职业意识
有关就业意向的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工作,过度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丰厚的福利报酬。用人单位招聘时部分学生专业素养不足,不能通过专业测试;部分学生不懂礼仪、不善交流、不重细节、不讲诚信错失就业机会。曾出现某毕业生已被电信公司录用,又认为该单位是企业而毁约,而后参加公务员考试失败最终的事件;也有学生因为用人单位无法安排甘肃省内工作岗位而放弃签约。这都表明经管类学生还缺乏职业意识。
(三)学生职业素养普遍表现欠佳
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还有许多学生表现出非专业素养的缺乏,比如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某实习单位的负责同志曾表示,有实习学生被派去向其他单位送文件,对方单位询问相关情况却表述不清;还有学生接到上级单位通知开会的电话,却无法向实习单位负责人清楚的告知在何时、何地开会;还有的学生缺少基本的纪律意识、规则意识,实习期间随意迟到、矿工。这些都表明学生职业素养欠佳。经管类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如财务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分析能力、财务操作的动手能力。再以经济学专业为例,其毕业生去向多元化,有考入政府、事业单位的,有进入银行、证券等企业的,也有从事其他行业的,因此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是综合的。
三、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塑造
地方性院校在转型发展的大趋势下,要着重反思人才培养中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思维和习惯做法,诸如重视理论学习、忽视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缺乏针对性、系统性;缺乏能力培养的渠道和方式等。要协调好理论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关系。我校2007年开设经济学专业、后陆续新增财务管理等专业,对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持续关注和分析,不断探索和完善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突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训练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经济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同能力等六方面的能力。
(一)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经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满足经济发展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需求,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实践能力,能在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各类机构与政府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部门从事相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既突出实践能力,又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研究能力。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应定位为包括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的多维培养模式。
(二)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素养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工作业绩的向往与追求,是对未来工作价值目标的设想。美国的戴维•坎贝尔指出目标之所以有用,仅仅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从现在走向未来。培养职业理想就是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规划。通过对我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调查,55%的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规划。因此,要引导经管类学生明确分析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然后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环境,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如将企业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标准引入高校学生管理中,引入到学生宿舍和教室卫生规格化管理之中,形成制度化、规范化。邀请社会精英或专业人士走进高校与青年学子交流,让大学生切身感受他们的魅力,从而促进大学生更好发展自我。职业道德的养成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必须在职业训练和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经管类学生大都将从事与钱、财、物有关的工作,学生只有认真感受、体会行业要求,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通过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他们的时间观念,通过习惯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根据不同专业,分别提出具体内容、具体目标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实践、实习活动中进行相关的职业行为训练,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如财务管理专业在公司的实习,经济学专业在银行、证券公司的实习,让学生深入到单位中去,真正进行角色转换,了解行业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培养职业素养。让学生熟悉职业环境,了解职业特性和职业前景,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培养优良的职业品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陈啸.打破学科定势: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一个新视角一一兼论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5(2).
[2]王维坤,温涛.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7).
[3]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
[4]曲涛,肖海霞,等.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R].陇东学院,2015.
[5]张治荣,李芳芳.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能力培养目标与实现路径.时代金融[J].2015(11).
作者:张治荣 单位: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第三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从名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输送合格的职业人才,最终是以就业为导向。但在人才培养输送企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质疑。“以就业为导向”是否落到了实处,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待解决,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起到了决定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2001年,国家教育部首次提出要依据经济发展方向,企业实际需求来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此奠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每年高职院校招到的学生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的学生也急剧上升,但是企业却越来越难招到合适的人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毕业生的质量难过关,普遍缺乏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指个体职业在从业中表现出来的个人能力、意志品质等综合素质,包含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等相对比较容易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的基本素养。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则很难在短期内通过训练获得,所以,又称之为隐性职业素养。但隐性职业素养却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是竞争中的核心决定因素,它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因此高职院校要强化对学生隐形职业素质的培养。
1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1)对职业素养教育认识不足。一方面是学校方面,认为对学生进行技能的培训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殊不知职业素养还包括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本人,他们认为就业就是需要高学历,对于高职毕业的学生来说,本来就业前景不乐观,出现得过且过的情绪,根本静不下心来学习,有的学生对未来缺少规划,比较迷茫,平常在父母的过度保护下,对现实社会生活缺乏正确认识,出现理想和现实落差,造成在就业后,不能克服困难,不能坚持努力。(2)无论是校方还是学生,都比较重视对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教育一直以来轻人文,重技能。总是把主要力量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上,很少对自身修养,思想境界进行必要的完善和修炼。而用人单位除了要求你能有超高的专业水平,技术技能,还需要你有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端正的工作态度等。这往往是现今大学生比较缺乏的。(3)上级主管部门政策影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学生的技能抽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非常高,每年一度的技能竞赛压得学生与教师喘不过气来,因此也造成各高职院校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要彻底改变现在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低的问题,就需要全面考虑,怎样才能培养出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优秀高职毕业生。
2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素养教育构建建议
2.1制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培育体系
这就需要结合企业方面的实际情况,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企业方面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部过程当中来,以此来实现职场化教育教学的融合。实现情景再现,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工作状态,来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通过工与学的有效结合,派学生或者老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直接保证了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使实现学习与就业的完美融合,最终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高素质人才。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还可以请到企业高管来校讲课,渗透企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先进技术,经典案例,以及企业人文环境等信息,让学生早早了解外面世界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查漏补缺,从而成为一个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2.2用人单位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现代社会是一个强调资源整合、合作共赢的社会,在工作中,对人才的沟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工作态度、心态的稳定和乐观、能否积极解决问题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着重这方面的课程建设,更多开设沟通类、情商类、心态类的相关课程。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全部由校内人士完成,缺乏在一线的实战经验,因此,在设计上更偏向于理论层面,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不妨邀请用人单位对课程参与研究,并拟订出课程学习方案,为决策部门服务,拟订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选材范围和教学科目,编写教科书等。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课程要素,最主要的课程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课程评价等。在实践中与用人单位进行互相商讨、协作研究。
2.3构建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着力打造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来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那种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缩短了人们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各种文化、好的坏的信息充斥其中,对现今缺乏判断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严重考验,因此在这样复杂的外界环境下,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尤为重要,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学生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容易走向歧路。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那么在文化宣传的内容上,应多以职业素养方面的知识为主,使学生长期浸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自觉的内化于行。以山东某中职院校为例,校园文化以“一切都是我的问题”为核心进行建设,强调责任心、主人翁意识。比如,如果校长经过某个教室没有关灯,里面有一个学生,必然追责到这个学生。这个学生将面临严厉的责罚。在这种校园文化下,全校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责任心、主人翁意识。走入社会后,能主动承担很多别人不愿意承担的工作。只有“以校为家”,以后才能“以企为家”。因此,该校学生还没有毕业,通常就已经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相当重要,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
3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将企业在招聘和用人过程中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具体化,并融入到整个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和互动,构建一个开放的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池保忠.如何培养职校学生的职业素养[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杨燕滨.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23).
[3]李少勇,康建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理想审视[J].文教资料,2013(6).
作者:喻念念 单位: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以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化工专业英语课程改革
【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关键。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从生活、学习,课内、课外,全方位着手,在点滴中渗透。本文从化工专业英语的课程出发,以化工专业英语的课程实践为基础,探索化工专业英语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职业素养;化工专业英语
1在化工英语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近几年,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是困扰高校教师和社会的一大难题。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企业又寻不到合适的学生,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然而,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因此各所高职院校都大力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关键。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教育要与行业紧密结合,尤其强调学生所学要能应用于实践,其原则就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预审标准(试行)》要求“各专业教学计划都能较好地体现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在“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教育”指标中提到,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效地,创造性地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形式多样的校内、校外活动”。化工专业英语课程作为化工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响应学校的号召,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2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融合的途径研究
2.1注重细节,狠抓课堂行为习惯,在点滴间培养良好素养
化工行业会接触到一些大型的仪器设备以及危险化学品,若操作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从事化工行业的人员要求要细致,认真,严守规则。笔者在化工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在第一堂课上就和学生约法三章,讲明课程要求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让学生明白规则。比如要求学生要提前10分钟到教室,为课堂的开始提前做好准备,而且每堂课必点到,让学生养成守时和提前准备的习惯。现在学生几乎是手机不离身,为了杜绝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要求学生上课前将手机上交,并对上交手机的同学名单进行记录,予以奖励,使学生懂得专心上课,一心做事,若有学生不交手机,上课的时候把手机拿出来玩,也要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在开始新课前,要求学生在回顾上节课内容,让他们养成不断检查,细致认真的习惯。
2.2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查找、调研相关职业环节,职业分类等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并牢记作为企业员工应有的职业道德和素质。在化工英语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自主查找有名的化学家的生平事迹,并通过制作PPT的方式向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加强了对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引导。化工专业英语课程因为会涉及到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英语词汇,很多同学在上课过程中会失去兴趣,积极性不高。笔者针对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一起寻找化工英语的特点,通过词缀的变化,掌握一些基本的化工专业词汇。比如,学生通过查看烷烃的名称,总结出烷烃的后缀为“-ane”。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加强学生对相应职业技能的熟练掌握
英语有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则应结合今后的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对企业和行业的各项调研结果表明,除个别销售岗位需要注重英语的听说技能外,化工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多地接触书面的应用材料,例如工艺流程图、产品说明书、标志、化工符号等英文表示。因此教学目标更应该强调学生对英语的读写能力。要着重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阅读、识别英文的能力;教学重点要以相关的科技文献、真实的化工工艺流程图、模拟的合同写作等为主,融和真实的工作材料于学习之中。
2.4鼓励开展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考虑到化工专业英文的文章属于科技文范畴,单词比较难懂,复杂句较多,而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又参差不齐,笔者通过分组教学、小组任务等方式,降低作业难度,同时也鼓励同学在学习中共同探讨,相互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分组教学中笔者模拟翻译公司的组成人员,将小组成员分成组长,组员,校对人员等,各个组员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为了杜绝部分同学有依赖心理的现象,教师时刻关注小组的进展,对于部分小组有同学游离在外的情况予以警告或全组扣分,使组员间形成监督。通过督促每位成员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协作观念。
2.5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改变以往的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方式的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密切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懈怠情况,及时提醒,尽早纠正,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鼓励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评价中。在小组活动的成果展示阶段,采用自我评价,组员评价,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礼仪、口才、形象、学习要点等各个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测评、分析、调整,进而强化学生的职场必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世明.浅谈素质教育在职屹院校应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施[J].科教导刊,20l0(11).
[2]吴艳.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J].中学时代,2013(12):222.
[3]徐小贞,等.高职英语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吴霜 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途径分析
摘要:职业素养的有效培育,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今后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问题,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笔者在分析职业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并对其有效的培育途径进行了探索,希望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
1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professionalattainment,从字面上理解即是从事某一职业者符合该职业内在要求和规范应具备的素养。目前为止,学术界和职业界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侧重点存在一定的偏差。学术界关于职业素养的内涵一般分为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而职业界的职业素养则更加具体化,如包括专业素养,道德素养,创新素养,合作素养等方面。从本文探讨的“高职学生”这一研究对象来看,由于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培训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可以从“高素质”和“技能型”这两方面把职业素养分为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与专业有关的一系列素养。一是专业技能素养,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专业知识,维护和革新改进行业技术的能力等。二是审美素养,如审美情趣,职业美感,职业意象等。三是创业择业素养,包括职业择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才能等。四是创新素养,如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等。非专业素养指的是专业之外的素养。一是道德素养,如敬业感,责任心,人文精神等。高职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和实践提高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应对就业和职场压力。二是合作素养,如合作意识,协同能力等。三是健康的心理素养,包括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抗挫能力等。四是思想政治素养,包括爱国情怀,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精神,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等。
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2.1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职业素养培育成为必要
高职教育的培育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它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性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技术更新迅速,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为学生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的教育。否则,将导致学生的核心能力得不到持续的发展,相应地,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将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使职业素养培育成为必要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高职院校是他们走向社会,完成学生向职业人转变的最后的训练基地。虽然各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各不相同,但是各个行业对求职者的基本职业素养要求却是一致的。就学生个人而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较为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然后逐步成长为职业所需要的骨干人才,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平台。因此,职业教育应该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基于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目标来发展组织教学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诚实守信,爱岗敬业意识,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健康的创业和就业价值观。
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已显而易见。结合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的现状,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职业素养培育工作。
3.1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实现人性化测试
目前高职教育的评价手段还较为传统,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书面考核和评价,很大程度上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因此,应该对评价体系进行变革,采用更为人性化的测试。这样的测试才能在位学生提供职业素养水平鉴定的基础上,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加准确、客观的参考依据。不可否认,考试和测试是必要的,但是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学生实践操作的间隔程度来调整素养测试的频率,程度,手段,标准等,这样才能确保测评的效用。高职教育应在重视专业测试的同时更加突出素养测试。教师通过观察,互动等多种途径灵活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意识等职业素养进行综合性的测试和评价。
3.2丰富实习实训平台,在职业环境中培养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性教学占很大的比重,学生有一年的时间进行实训,实习。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实习、实训期,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如恪守职业道德,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等。与此同时,实习、实训平台,给他们提供了在职业环境中进行岗位实践的机会,使他们能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了解行业规范,职业特性,进行从学生到职业认的角色转换,在职场实践的磨砺中逐步建立职业道德,职业意志和职业情感,树立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3促进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给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更立体,更直观的训练环境,因此日益受到重视,这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趋势之一。合理输入,有效输出的校企合作不仅能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就业场景,而且能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效率。校企合作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有着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合作教学的模式我们也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构建高效的合作机构。另一方面需要校企双方权利和责任要有明确、合理的划分。为了尽量减少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将可能出现的隐患排除掉,校企合作需要在达成合作意愿的基础上,委托具有公示作用的第三方来维系和支撑双方的合作关系,为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提供法律等方面的保障。在校企双方达成合作意愿时由第三方来促成和维持两者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安全,更完善的职业素养培育的机会。
4结论
在现代社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观众,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有拥有这些良好的职业素养,高职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也才能使自己的职业发展更加顺利和宽广。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应从实践平台出发,其次,对评价体系进行变革,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最后,重视开发和推进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训练平台,使他们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和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了学校的培育,还需在社会中不断地提升、锤炼。
参考文献
[1]靳慧.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31-33.
[2]王雅琴.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教育实施的新进路[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8-29.
[3]张彦,耿晓棠.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J].北方经贸,2009(11):151-152.
作者:石小闻 单位:武进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
第六篇: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摘要:全球有70%的企业都在广泛推行6S管理模式,其发展到今天具有独到之处。作为“技术技能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也应引入企业“6S”管理模式,尤其是对于商贸类专业学生来说,其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为对接商贸企业人才需求,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更应实施“6S”管理模式,深入探究其实施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6S;商贸专业;职业素养6S管理模式[1-3]主要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
一高职学院商贸类专业引入企业“6S”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为了解商贸企业人才需求和高职商贸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制订更加完善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在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商贸系开展了以调查问卷为主、座谈为辅的调研活动,调查问卷包括“商贸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调查问卷”和“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问卷”两项。参与调查的企业均为与我院进行紧密校企合作的商贸企业,涉及电商、物流、销售等行业,共发放问卷30份,全部有效回收。学生调查涵盖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等专业,共发放问卷150份,全部有效回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高职学院在培养商贸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重点与途径。
(一)适应商贸企业人才需求的需要
通过调查发现,商贸企业特别重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顺次为责任心、道德诚信、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学习成绩。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不仅仅着重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提升、实践经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要渗透入人格气质的塑造和文化内涵的修养,提升责任心、道德诚信、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这些素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好是在学习阶段能够进行相关要求、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氛围的熏陶,待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会自然而然地去实施,减少抵触。企业也建议将6S管理模式引入学校,可以使学生尽早端正态度,形成习惯,对个人行为有良好的约束,对接企业对人才的素质需求[2,3]。
(二)提升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素养的需要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专业技能和实习经历,认为自己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需要提高的依次是外语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抗压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能力、适应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自身专业技能和在学期间实习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认可,对自身除专业素质以外,综合素质的认识和要求是很明显的,但并未将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个人素质放在第一位,而企业是非常看重的。针对商贸类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院校引入6S管理更能让学生更早掌握现场规范管理,改变学生自身不良习惯,注重个人形象和素质。
(三)学院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高职学院人才培养要加强以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为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学习、技能培养与品德修养相统一,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4,5]。作为“技术技能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提升学院内涵建设,加强校园管理,强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校园6S管理,制订规章制度,营造管理氛围,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要求的统一。将6S管理制度和规范深入人心,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师生职业素养和学院形象。同时,引入6S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建立学院自身管理的统一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资源,营造氛围,铸就学院管理特色与校园文化品牌,从而提高学院管理水平。
二引入企业“6S”管理模式,提升高职商贸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做法
实施6S管理标准,必须事先进行精心准备和策划,领导要率先垂范,上下一心,进行长期的督导、检查评价、改善激励,这样6S管理生命力才会长久。
(一)实施原则
1.全员参与,自我管理要求人人参与,从领导到一线教师,师生齐动员,人人有责任。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推行6S管理不仅是针对学生,也包括全体教职工。只有师生同行,6S管理制度才能在校园扎根并发扬光大,学生才能受到熏陶。因此,要有明确的责任链,创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氛围。2.坚持效率,明确责任坚持效率,一是要有一个工作标准,这个标准便于操作,能提高效率,随意性不能太强。标准一旦确立,要变成规范性文件,实施考核才有理有据,而且便于要求全体师生遵照执行。二是要明确责任,细化教师工作职能,工作考核指标下放至部门,责任到人,确保人人心中有学校,工作处处有标尺;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创造和维护干净、整洁、舒适有序、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班风建设,由突击运动转化为常规行动。3.渐进持久,养成习惯6S管理的具体实施其实并不困难,难就难在长期持续运转,也只有持之以恒,才会见到效果。要持久推进6S工作,必须坚持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粗到精,从形象改观到内涵提升,从外部环境到课堂教学,都要注意细节的逐步提高。要求全体师生做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其目的不只是希望他们将东西摆好、设备擦拭干净,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些细微的动作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能依照规定行事。
(二)实施场所与内容
“6S”管理要进办公室、进班级、进课堂、进宿舍,全方面,无死角。1.办公室6S管理要求建立各办公室6S管理细则标准。各办公室结合各自岗位工作要求,落实员工就全校卫生监督、公共财产检查,每天巡查机制和责任区包干制度。学院保卫处及医务室负责制定校内交通、消防、安全、防疫等6S管理细则标准并贯彻实施。2.班级6S管理要求学生处、各系部负责指导,各班结合实际制定班级6S管理细则标准并组织实施,辅导员负责对本班6S管理定期进行评价、总结与反省。各系部建立6S管理检查评价公告栏,每周检查公告栏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3.教学6S管理要求由教务处教学常规要求制定6S管理细则。任课教师每节课负责责任包干,督促学生执行6S标准,课前提醒,课后检查,完成清理整顿。4.实训基地6S管理要求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提升职业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的场所,高职学院实训基地基本上都是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对接,因此,其6S管理尤为重要。要着重实训基地6S管理的文化建设和细则标准,主要包括岗位职责、安全卫生、设施设备维护保养、设备定位、区域划分等。要建立台帐,设立6S管理执行情况公告栏,每天检查评价,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5.宿舍6S管理要求学生处、各系部负责指导各宿舍结合实际制定宿舍6S管理细则标准并组织实施,要把宿舍里的各项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并长期制度化,并进行检查确认,保证宿舍卫生没有偷工减料。宿管员、辅导员负责对各宿舍6S管理定期进行评价、总结与反省,定期召开讨论会,讨论卫生状况、工作效果,组织到优秀宿舍参观,寻求使宿舍清扫活动效率更高的方法等。宿管部建立6S管理检查评价公告栏,每周检查公告栏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6.其他场所6S管理要求食堂、超市的6S管理后勤社会化实施由学校后勤处进行督促检查、整改提高。图书馆的6S管理细则由教务处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体育场馆的6S管理细则由体育组负责制定。
三结语
坚持推进6S管理的全面实施,与学校各项管理活动相结合,并持之以恒,不断深化,既能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商贸类专业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商贸企业用人需求相对接,又能加强学院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更加规范,执行力更强。
参考文献
[1]胡天濡,贾增尧.浅谈6S管理在高职学校中推行[J].才智,2012(12):200.
[2]丁祝红.职业院校推行6S管理实践探索[J].职业,2011(33):20-21.
[3]张晓玮.6S管理在高职院校应用的探索[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4]王长远.发挥党建作用推动学院科学发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党建示范点”建设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9):82-83.
[5]刘红.落细落小落实实现创新发展——职教界解读《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55-61.
作者:刘亚梅 姚凯 单位: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商贸系
第七篇:体训练与酒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研究
摘要:通过对形体训练与提高酒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关系的分析,阐述形体训练是新常态下拓展素养教育、培养高素养人才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形体训练的实施提出建议。
关键词:形体训练;技师院校;职业教育;素养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职业教育不单是为学生提供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更是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为他们今后的继续成长提供最优化的保障。新常态对职业教育学校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就是培养高素养的酒店服务业从业人员,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对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需求,形体训练课程已成为高、中等职业学校当作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服务类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专项课程,为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基础、提供辅助,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提高酒店服务业的质量。
一、形体训练含义
形体训练是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以增进健康、塑造体形、训练仪态、陶冶情操,提高人体良好的控制能力和表现能力的训练。它以培养学生健美的形体、高雅的气质、优美的举止和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内在美和外在美兼修为教学宗旨,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是提高自信力和向上品格的一种较为特殊的训练。
二、形体训练与酒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关系
1.促进思想道德提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思想道德素养是人的立身之本,形体训练的内容要适应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克服和战胜困难,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和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职业发展后劲。
2.养成良好的身心
酒店服务中的礼仪和客房服务工作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通过终身锻炼的理念,科学的饮食方法、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适当的健身运动。形体训练还有助于调节心理,释放不良情绪,使人保持积极向上和健康的心态,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使其能在将来很好地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3.培养职业形象
形体训练通过站姿、坐姿、走姿等基本姿态训练,来塑造学生未来职业形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窗口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行业的服务形象直接表现在从业人员上,酒管专业学生以完美的形体形象和优美的举止满足行业的需要,塑造新一代的高素质人才,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酒店的整体风貌。
4.提高能力素养
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常被称为“为绅士和淑女服务的绅士和淑女”,因而学生的职业礼仪与职业姿态构成了服务行业的最基本能力。在形体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形体训练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进取创新意识,具备纠正已有的不良身体姿态的能力,能较好地展示形体与动作美,在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中增进交往能力和团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
5.增强审美情感素养
音乐是形体训练的灵魂,通过动作表现音乐的情感和意境,以显现其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形体训练是追求人体身、心、美的艺术运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气质和修养,培养动作的节奏感、韵律感和自身的表现力,还可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获得审美的需要和满足。
6.提高专业素养
酒管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养成,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锻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掌握专业知识,熟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部门的业务知识。其次在听懂讲解、看清示范的基础上,认真模仿练习,逐步掌握操作要领。最后是全面掌握整个基本操作技能,并具有良好的服务技能与技巧。形体训练教学内容的各类动作,有利于培养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好的实用性人才,为学生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措施和建议
1.提升综合素质
形体训练不仅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地提升。教师要以道德教育为导向,让学生了解形体美的四个阶段,即:了解规律,认识自我;遵循规律,调整自我;运用规律形成自我;掌握规律,展示自我。
2.促进有机结合
礼仪主要是包括一些规范的姿态,尤其是对于将来从事酒店服务业学生,更要加强礼仪姿态的训练。而形体训练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肌肉、姿态、协调等能力的训练,这一方面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益,另一方还能加强与礼仪的有机结合。
3.重视教材开发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形体训练课程的特点,形体训练教材要与现代酒店服务业相结合,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教材的理论部分阐明形体训练的科学原理与塑造形体美的一般规律、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形体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形体美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形体训练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教材的技术内容从形体素质训练、基本姿态训练、基本动作练习、形体综合练习等方面结合服务行业的体态语言塑造,对学生身体形态进行基础的、系统的专门训练,提高人体良好的控制能力和表现能力,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4.师资力量建设
当今时代,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决定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所以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充实师资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技术培训,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通过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现有的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5.溶入校园文化
形体训练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要重视课外的实践,作为行为文化的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形体教学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严格训练,规范动作,形成动力定型,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使讲礼仪、重礼仪、追求礼仪成为师生的共同目标,形成上下联动互动的学习氛围。引导大学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傅强.职业形体塑造[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单亚萍.形体艺术训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赵艳,单涛,王大力.形体训练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121-123.
[4]黄欣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体育科学,2004,24(6):67-71.
[5]谢燕,胡兵.形体课对高职女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8):98-100.
[6]张钊,姜凤艳.现代服务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内涵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81-82.
[7]陆刚兰.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11-112.
[8]杨静.现代礼仪与形体训练对空乘专业学生素质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9(8):127-128.
[9]陈宝珠.以形体训练培养高素质人才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7(10):68-69.
作者:谢菁 单位: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第八篇: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摘要: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日渐完善,使司法警官类院校也进入改革和成长的关键期,这不仅要求司法警官院校培养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更高的司法警察,而且要求司法警官院校重新定位办学方向和学生培养目标。司法警官类院校的发展应当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学校发展建设。本文从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原因,并找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司法警官院校;司法警察;人文素养
一、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人文素养先天不足
司法警官类院校的学生应当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学校理应从司法工作的实践出发,培养学生较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首先,教学目标过于注重司法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合作意识、与人交流、沟通办事能力的培养。其次,司法警官类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根据司法实践的新要求,对学生开展创新性的人文教育,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理智和情感方面的职业素养的需要。最后,司法警官院校学生的基础素质相对较差,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少。基础知识先天不足,在校期间又不能有效补充,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面临的重要问题。
2.学生素质的整体性较差
我国司法警官类院校起步相对较晚,办学起点低,办学条件和实力相对较差,在高等院校行列中处于弱势地位。司法警官类院校的师资力量、生源状况、办学硬件条件较差,从而使学生素质的整体性也较差,这也一直是困扰司法警官学校不能有效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难题。首先,由于学生基础和知识结构不同,使学生往往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较强,而其他方面的能力较弱,例如男生警务技能强,但理论知识普遍较弱。其次,学校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规划,使学生的知识面较为狭窄,学生不具备整体性的司法观念和知识,学生往往更专注于某些能力的提高。第三,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由于大量教学设备过于陈旧和老化,从而不利于对学生实施全面教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技能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使学生不能达到整体发展的目的。
3.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极度匮乏
由于我国司法警官院校在高等院校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是专门为司法机关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院校,这就使司法警官院校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虽然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但极度缺乏相关学科的教学,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选择的空间相对较小,学生在这种体制下,很难获得与职业有关学科的知识。首先,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普遍较高,学生都有热爱祖国、奉公守法、惩奸除恶的决心,但职业相关知识掌握得较少。其次,由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过于单一,不利于提升学生对犯罪心理学、科技应用、司法实务等学科学习,学生无法掌握现代司法实务必备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及能力。最后,学校存在教育教学资源浪费现象,不能发挥各种教育力量的合力,也不能广泛开展更多的关联学科知识教学,使司法警官院校改革的精神不能有效落实。
4.学生的实践应用素养普遍不足
目前,司法警官类学校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政治学、司法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活动,理论教育课程设置相对过多,实践课程设置较少。专业课程的设置过于精细化,课程教学内容也多有重复性,缺乏对有创新性和针对司法实际问题的研究性课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也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很少能根据学科内容使用情境教学和探究教学等方法,很难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掌握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不高的原因
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的培养,应当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要求出发,采用多样灵活的教育教学形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从而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现代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不高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对职业素养的片面理解
传统的司法警官院校教育认为学生的职业素养应当围绕司法和警务工作展开,认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警务技能,使学生符合司法工作实践要求,学生能操作相关设施设备,能从事基础的司法警务工作即可。这种对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理解的弱化,首先,学生对提升自我能力的意识不足,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合格通过专业技能操作的考核就可以;其次,学校过于注重对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教学,严重忽视了学生应当必备的心理素质、适应力和沟通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从而使司法警官类院校教育出现了偏差,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2.缺少必要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司法警官类院校需要培养能胜任现代司法实务的学生,由于以往教学过于注重理论,使教师不具备在校内指导学生进行课堂实践和开展实践指导教学的能力。首先,教师不能带领学生有效完成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其次,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往往在司法工作一线,学校缺少必要的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师。再次,司法警官类院校没有定期组织开展教师培训的活动,绝大多数教师缺乏必要的知识更新。最后,学校没有建立司法一线工作者、专家学者与学校沟通交流的融合机制,使司法警官类院校的专业师资力量更匮乏,影响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3.专业设置不能与时俱进
现代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使司法警官类院校不仅要为国家司法机关输送公务人员,而且还要面向企业输送合格毕业人才。司法警官院校的课程设置显然没有体现这些变化,学校很少会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设置更热门的专业,使学生的专业与社会的发展需要严重脱节,司法警官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有效适应或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
4.学生参与实训的机会较少
司法警官类院校应当培养具备实用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强各种类型的实践课程、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实训活动就变得尤为重要。首先,实习只安排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实习的时间相对较短,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相对有限。其次,司法警官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水平有限,学生能与实训的内容较为简单,不能满足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需求。最后,学生在实习期间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得不到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必要的解释。学生虽然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却无法有效补足职业素养上的缺陷。
5.教学内容跟不上时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司法实务更注重科技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的加工,司法警官类院校也应当使学生具备以现代科技知识为重要内容的教学课程的设置。但我国司法警官类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相对落后,不能根据社会和司法工作的需要,在司法警官类院校广泛的设置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根据学生的岗位需要,有效改编和创新教材,科技教学活动和网络教学活动开展相对较少,与学生有关的教学论坛和活动也极度匮乏,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成为制约司法警官类院校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瓶颈。
三、司法警官类学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司法警官类学校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应当从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应充分研究学生提升职业素养的实际需要,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司法警官类院校充分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开设学生乐于接受的课程,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
1.改变传统教育方式
司法警官类院校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应当充分保留传统司法警官类院校教学的优势,重点补充教学过程中的短板。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不能放松对学生政治意识的教育,要始终把思想政治教学摆在重要位置。其次,充分发挥和调动学校所有教师的力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论坛和校园各种活动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有意识的提升自己。
2.提升职业道德
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可以带动学生主动发掘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愿意主动的采取措施来补足自身的问题。虽然司法警官院校的学生普遍都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但他们也同样会受社会不同层面思想观念的冲击,学生也会面对职业行为和职业判断上的难题,从而在特定环境下产生某些消极思想。因此,司法警官类院校也应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责任意识,可以通过组织志愿者活动或社会实践的形式,使学生切实承担自己对社会和职业的责任。其次,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和切实摆脱消极情绪的能力。最后,重视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使学生成为自觉的法律维护者和践行者,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
3.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司法警官类院校应当立足于课堂教学,切实完善司法警官类院校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开展多样的实践性教育活动。首先,司法警官类院校应当从学生未来可能从事多样职业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各种相关课程和本专业课程的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具备较好的自我修养的同时,能获得更好更全面的综合素质。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我学习意识,使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愿意自我学习和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能力的提升。最后,加强以实训基地为主的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不断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打造优秀平台。
4.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塑造
司法警官院校的学生首先应当具有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应当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开展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同学、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其次,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学生处理个人情感的能力,使学生有较为完善的人格和有较高的社会成熟度。
四、结语
司法警官类院校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应当从学生现有的职业素养现状出发,找出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原因,切实明确司法警官类院校的教学目标、合理设置课程,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发挥教师的作用,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必要时可充分借助社会的力量,不断提高司法警官类院校的办学质量,从而带动司法警官类院校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使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霍宪丹.司法警官教育基本定位与基本特色的分析和思考[J].中国司法,2003(12).
[2]宋立军.复杂性思想在法律职业教育中的运用——以司法警察类高职院校为例[J].人民论坛,2010(29).
作者:申海龙 单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第九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析
摘要: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及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用人单位的产业链条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此种条件下各类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及要求也更加复杂。而在高职学校中其原有的职业素养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为此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形势转变的内容来探索如何调整原有的职业素养教育结构,从而使高职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大环境。
关键词:高职学校;职业素养;问题;措施
在教育改革及高校扩招的影响下我国许多高职学校发展非常迅速,高职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来满足其发展需求。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提出为社会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就业的竞争难度。因此高职学校需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全面性,使其可以应对复杂的就业环境,适应经济转变带来的就业难题。
1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显像层次及隐性层次,显像职业素养主要是人才所需要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知识水平及职业行为,而隐性职业素养的内容更加复杂,其更多的是抽象层面上的内容,其中包含职业道德、观念、意识等。有专家认为,在职业素养内容中,其隐性部分所占据的比例更大,对人才的职业能力影响作用更强。在职场中,一个人的专业技能是工作的敲门砖,那么其职业素养的水平则关系着人才发展的长远性。
2职业素养培养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选择
2.1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使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各项产业全面升级,在此背景下劳动者也需要有新的观念及技能来应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使高职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以此来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而为经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2.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学校的未来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重要竞争指标,同时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只有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保证高职学生在社会就业中有足够的竞争力,由此可见进行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学校发展必经的途径。学生我国教育部在职业院校的指导意见中对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道德教育有着明确的指示,这也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中提出了对学生的教育需要以人为本,并加强学校道德培育工作,从根本上强化职业素养教育。
3高职学校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学生因素
在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时学生因素会对其效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心理因素。由于职业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其生源素质水平不高的情况,一些学生还可能存在因高考失利而进入高职院校的情况,这就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实际中存在着心理落差的现象,再加上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其可能产生放纵、堕落的心理,因此不愿意接受职业素养教育。(2)意识因素。一些学生无法正确的意识到职业素养教育在其未来就业中的重要性,对自身未来职业规划不够清晰,并且没有学习动力,认为职业素养可有可无,不愿意积极的去面对教学活动。(3)观念因素。在高职学校中,大多数学生的职业观念主要集中在薪资水平、职业内容、工作环境这几个方面,其价值观念使学生无法对职业素养内容进行全面的接收,以上几个条件成为学生择业的主要标准,而工作的发展前景则被忽略。
3.2学校因素
虽然在教育改革中高职学校一直提倡全面职业素养教育,但是在实际中学校依然更加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因学校对职业素养的重视度不够造成学生在就业后职业能力缺失的现象愈发明显。目前在高职学校中多数没有设立正式的职业素养教育课程,其内容并没有被纳入教学体系,并在繁多的课业下将教学中的人文部分的内容进行削减,这种只满足专业课程的需求而忽略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求。
4应对策略
4.1工作价值观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工作价值观,使其理解和懂得企业文化,形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注重质量和效率的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4.2团队协作精神培养
很多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其基本目标之一。就提高社会生产力来说,其并不是由单个人员就可以完成的,其需要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及协调能力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完成,因此需要注重对学生集体意识的培养。
4.3服务和服从意识养成
服务意识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各类人才都要通过服务社会大众而获取合理合法的报酬,并在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追求成功。服从意识是社会组织所必需的,是一个组织正常运作的保障。这两种意识往往是高职生最为欠缺的,也是职业素质的要点。
4.4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育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决定了社会对人才的创新能力有了更大的需求,因此创新能力成为高素质人才所需具备的重要条件。高职教育应按照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新知识、高技能和生源实际情况来调整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增强学生的科技理论知识素养。
4.5人文通识素养提升
人文素养是职业素养中重要的一环,其对学生的道德理念、行为观念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也是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所必备的条件。人文素养关系着学生在专业技能之外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形成优秀的人格、强化学习能力上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通过人文素养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大环境。对高职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为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社会实践及教育来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结合,以良好的职业道德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学校在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时需要注重学生在岗位中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使学生可以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周静,李家华.高职院校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方法的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9):130-131;
[2]李思玲.培养高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实践途径分析及思考[J].时代教育,2016(23):234.
作者:吴彩玉 单位: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