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都市类媒体驻站记者的职业素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近年来,省级都市类媒体的都市报、晚报也纷纷在各地市州设立记者站,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举措,对当地新闻事件快速反应抢抓源头活鱼,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这就要求驻站记者具有扎实过硬的新闻采集力、持续高效的行动力、圆融灵活的交际协调能力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近年来,随着同城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快速变化的经营形势,作为省级都市类媒体的都市报、晚报也效仿传统党报,在各地市州设立记者站,从总部派出资深记者,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举措,对当地新闻事件快速反应,抢抓源头活鱼,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又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效果。都市类媒体驻站记者既是该媒体派驻地方的新闻生产排头兵,又是媒体在地方的代言人和联络人。都市类媒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办报风格和为广大读者服务的特殊定位,决定了其驻站记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方法,与党报、行业报等媒体的驻站记者有着极大的区别。在新闻采写业务上,作为都市类媒体的驻站记者,不仅要关注所驻地区的重大政治生活事件,还要关注关系普通老百姓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生新闻、社会新闻,更要开展舆论监督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讲,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开掘和舆论监督报道的开展,往往更是驻站记者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关系上,党报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派出记者站的主要职能是唱赞歌的多,批评的少,所以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上更为亲密和融洽。而都市类媒体与地方的关系相对而言就较为自由和宽松,既不能跟他们走得太近,又不能隔得太远。如何保持既合作又相对独立的地位,关系到该媒体的发展。这就需要每一个驻站记者细心体会,全面权衡,做出取舍,寻求最佳的处理办法。因此,都市类媒体记者站的特殊性对驻站记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扎实过硬的新闻采集力
与党报、行业报等媒体相比,市场化运作的都市报、晚报,发行工作不受行政手段干预,无从借力党委政府和各个部门,只能依靠提升办报水平,提高办报质量,以较强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掏腰包自愿订阅。其发行量又是赢取广告市场吸引广告客户的重要保障,是报纸生存与发展的根源所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都市类媒体需要每天都为生存而战。如此以来,其驻站记者与党报驻站记者的职责相比,最显著的不同就是,都市类媒体记者要把新闻采写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一门心思做新闻,专心致志写稿子,打造都市报的巨大影响力,这是对都市类媒体驻站记者首当其冲的要求。虽然在当前纸媒面临广告断崖式下滑的背景下,都市类媒体记者站也承担了其他一些职能工作,但采写新闻仍然是驻站记者的首要任务。衡量一个记者站工作开展的得失成败,新闻报道的质和量仍然是第一位的。这就要求驻站记者要有过硬的新闻采写能力。事实证明,地方党政机关及当地受众也更看重记者的笔杆子功夫。发稿数量和稿件质量直接影响着地方对记者站的接纳和认可程度。以湖北省发行量、影响力最大的《楚天都市报》为例。该报从1997年1月1日正式创刊,从1999年开始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石、宜昌、襄樊(现襄阳)三市设立记者站,后来扩大到目前的十堰、黄冈、荆州、孝感、咸宁、恩施等九个地市州都设立了记者站,从总部派出记者担任站长。这些记者大多在报社本部历练多年,具有中级或副高职称,个别站长还是具有正高职称的高级记者,他们新闻采写能力出众,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他们肩负着重大宣传报道的重任,在各自的工作领地,都能够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以自己出色的新闻报道,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认可,赢得读者的欢迎和赞誉。不少驻站记者跟当地各级官员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地方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二、持续高效的行动力
记者站作为媒体采编体系的一个终端,远离总部,扎根基层。由于都市类媒体工作的快节奏,以及对发稿数量和质量稿件的高要求,不少驻站记者为了工作,短则一个月长则几个月不回一趟总部,这就导致驻站记者与总部关系疏离,在监督和管理上存在一定困难。相对于本部而言,驻站记者比较自由,自己监管自己,有的人就会滋生出或多或少的怠慢情绪,难以干出更大的成绩。如何改变记者站这种“天然缺陷”?应该从提高驻站记者行动力上下功夫。将报社编辑意图高效圆满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是每一个记者的职责所在。驻站记者既要能够准确理解报社的采编意图和报道指令,又要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挖掘贴近基层的线索,多写稿件,写好稿件,扩大报纸在当地的影响力。[2]这就要求,一方面,编辑部在选拔驻站记者时,除了考量记者的业务素质外,还要考察记者的行动力。只有那些兼具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的新时代记者,才能担任驻站记者,才能在远离总部,缺乏监督和管理的较为“松散”环境中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另一方面,管理者也要加强对驻站记者站的管理和监督。作为记者,要扑下身子接地气。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记者要放下身段走基层,把关注的焦点对准普通老百姓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才能真正抓到新闻“活鱼”。[3]《楚天都市报》对驻站记者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又有很高的工作量考核任务。在工作量考核上,驻站记者的考核与总部记者是一样的,既有当月完成任务量要求,又有月度好稿考核指标,还有重点稿件考核任务,重点稿件考核指标甚至比总部记者还要高。这三项指标,必须完成。若完不成其中的任一项,相应的经济惩罚就相当重,多则可达数千元。这就使得驻站记者在工作上不敢稍有懈怠,必须专注抓新闻,努力多写稿、写好稿、多发稿。在制度层面,建立有漏稿追究制度。驻站记者由于独居一方,孤军作战,但报道面广,有时难免分身乏术,这就可能造成重大新闻漏报的情况。为防止重大新闻遗漏,报社制定了重大新闻遗漏和责任追究办法,若一旦认定为重大新闻遗漏,就会被追责。同时,为了增进驻站记者与总部的联络和沟通,管理各个记者站的深度地方部坚持执行每天报题制度和每周例会制度。每个驻站记者每天上午9点前必须向部门主任报告当天计划采写的选题,下午4点前报告当天采写的稿件内容,晚上截稿前传回所写稿件,晚上9点前报告次日拟采访的选题。每周网络例会上,部门主任在会上传达编辑部一周来的重大决定和指示,点评各驻站记者本周重点报道和报道缺失。各驻站记者也在会上就新闻采写体会进行发言,还要在会上报告下周重要选题,部门主任和其他同事们就这个选题在会上进行点评。一旦确定了重点选题,驻站记者就要积极行动,迅速落实。当日选题当日完成,当日采访,当日写稿,当日上版,次日见报。以记者高效的行动力,提升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三、圆融灵活的交际协调能力
都市类媒体记者站的主要职能除了搞好日常新闻报道外,作为报社派驻地方的“一方大员”,还有代表报社处理好跟当地方方面面关系的职能,与地方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领导和社会名流沟通和交流,赢得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为报社在当地开展工作提供帮助和便利。该项职能看似比较虚,不太具体化,但也非常重要,稍微处理不好,轻则影响记者站在当地的正常工作开展,重则影响报社的发展大计。对都市类媒体驻站记者来说,具有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是一名记者能否被派驻地方的关键性因素,具有高效的行动力是其完成驻站记者使命的保障,而其是否具有较强的交际协调能力则关系到一名驻站记者能否成为一名出色的驻站人员的关键性因素。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是一名社会活动家。结交方方面面的社会人士,建立起广泛的关系网,把触角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就能够抓到更多的源头活鱼。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都市类媒体的驻站记者跟当地党委政府的关系有些疏离,这是由于党委政府的考评机制更加倾向于唱赞歌的传统党报,党政领导干部自然对党报记者高看一眼,而对经常批评他们的都市类媒体的记者,则就显得不是十分重视。同时因为都市类媒体的考核机制更加侧重于新闻报道,这就使得都市报、晚报的记者大都埋头写稿,不太注重经营社会关系,相较于党报记者,在交际协调能力方面是块短板。缺乏交际能力,没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就很难发现重要的新闻线索,新闻报道就缺少丰富的源头活水,自然就写不出好的新闻报道出来。而实际上,一名优秀的驻站记者,一定要融入地方,广交朋友,能够与各色人等打成一片。在日常的采访活动中,驻站记者要有意识地在社会上编织起广泛的“朋友圈”网络。只有与众多采访对象建立起深厚的友谊,采访活动才能得心应手,可能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对那些公事公办,可办可不办的事情,建立起友谊的采访对象会主动积极地帮助记者,一有新闻线索便会及时提供给记者。此外,他们接受记者采访会无拘无束、倾心交谈,记者可以从中获得若干真实的材料[4]。《楚天都市报》的不少记者站站长都很善于跟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士建立关系,利用自己出色的新闻报道和良好的人品,跟他们真诚地交朋友。不少站长在所在地市,上至市委书记、市长,各个县委书记、县长、市直各局局长,下至贩夫走卒,普通百姓,都能够跟他们说得上话,搭得上腔,有重要新闻采访需要他们出来配合时,都能够直接跟他们通电话,及时获得他们的支持,这就为报社在当地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四、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担任省级媒体基层部门负责人的驻站记者除了需要完成新闻采写工作,搞好与地方的关系外,还要贯彻执行报社决策层的决定和指示、接受报社的调度和指挥,组织和指挥站内人员开展工作。一定的领导能力,是对驻站记者提出的更高要求。以《楚天都市报》为例,该报目前在湖北省9个地市州下设记者站9个。编辑部从总部派出一名记者,外加聘请的几名特约记者、一名司机。每个记者站只有1-2人,多的只有2-3人。驻站记者兼任记者站站长,记者站人少事多,各项工作也很繁琐。这就需要驻站记者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统筹兼顾搞好各项工作。综上所述,市场化媒体驻站记者作为一类特殊的媒体人,所肩负的职责越来越多,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以上四种能力,是一名优秀驻站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素养,才能承担起记者站繁重的工作,才能与地方建立良好互动的关系,才能帮助报社拓展地方市场,传播媒体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缪礼延.全媒体时代都市报编辑的转型思考[J].传媒观察,2013,(10).
[2]何显玉.驻站记者如何挖掘当地新闻[J].新闻世界,2012,(6).
[3]浦敏琦.涉深水者得“蛟龙”———驻站记者如何采写重大新闻[J].传媒观察,2013,(03).
[4]刘亿服.“全媒体”时代党报驻站记提升路径探讨[J].新闻传播,2013,(4).
作者:张玲 关前裕 单位:汉江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楚天都市报深度地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