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中医研究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1弱视病因机理
在中医古籍中并未出现和弱视疾病相关的记载,依据该病外无翳障,仅仅有模糊症状,将其归为小儿青盲或者视瞻昏渺的范畴。其病因机理多为精神疲劳、元气微弱以及血液稀少等虚证。当代医学家们对这种病的发病原因认识也各不相同,焦志军,彭建芳等人认为弱视主要是因为患者先天脏腑功能微弱,乌珠禀赋不足,神光散发无权,眼睛滞涩;后天未精心调养、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或者错误治疗,引发脏腑功能异常;或者是因为患者摄入的营养物质失衡,伤及脾胃所致。由此可知,人们之所以患弱视,主要和先天不足、后天缺乏调养以及患者引发脏腑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或者是肝血不足、或者是肾精不足、或者是脾气虚气血生化缺乏力气,导致精气不能上达至目,目失去濡养所致。
2中药治疗弱视
杨建芳,林燕子等人认为治疗弱视应该以补养肝肾、养血滋阴、有益于气血通畅、疏通经络为主,把中药材桂枝、太子参、枸杞子、丹参、黄芪、熟地黄、红花、桑葚子等蜜制成丸药给予患者服用,同时配合电脑增视仪器联合治疗,治疗效果较好。但根据赵玉成,赵勇等人的研究认为:治疗弱视应该以调养肝脏、滋补阴肾为主,可使用健明汤治疗,该汤主要组成成分为:山药、龙骨、熟地黄、菊花、菟丝子、茯苓等,其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5.8%。而岳丽菁,黄玉有等人认为采用中药明目地黄丸(白芍、丹皮、当归、石决明、菊花、山萸肉、熟地黄、蒺藜、山药、泽泻、枸杞子)配合弱视综合治疗仪,效果最佳。尤其是针对一些既往治疗没有效果的大龄弱视儿童患者,效果显著。宋峰伟采用自制的视明汤(白芍、党参、熟地黄、山药、女贞子、黄精)配合配镜矫正治疗,其治疗有效率高达92.6%。姜红,李彦明等人认为,治疗弱视应该以益气补中、健脾疏肝、养血明目为主,于是自制中药参明汤(谷芽、太子参与郁金)配合验光配镜治疗小儿屈光不正性弱视,其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6.9%.贾海波,庞荣等人通过观察中药佐治儿童弱视的效果,发现很多弱视患儿脾胃异常,故治疗应以调理脾胃,恢复脾胃正常为主。针对胃实患者采用午时茶冲剂(川穹、柴胡、防风、苍术、羌活、白芷)治疗;针对脾虚型的患者采用参苓白术散(茯苓、莲子、砂仁、扁豆、薏苡仁、桔梗)治疗,将治疗结果和对照组单一采用西药治疗方法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得出中药佐治弱视的效果良好。
3针灸、穴位刺激按摩治疗弱视
在治疗儿童弱视中,除了采用中药辨证治疗之外,多采用传统的针灸方法、穴位刺激方法治疗。刘伟哲,程凯选取特定的穴位组(经夹脊、百会、合谷、风池、外关、翳明区位)用梅花针局部轻轻叩刺儿童弱视部位治疗,其治愈率达到63.8%。以针灸治疗为主,同时配合耳穴贴压与健脾益气活血的中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武丹蕾,刘雅等人依照弱视的中医分配类型采用梅花针治疗,效果显著。并经过研究证明针灸联合眼部训练治疗弱视,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采用综合眼部训练治疗方法。王雁,周剑等人在患者太阳穴行电脉冲刺激治疗儿童弱视,当治疗半年以后,总有效率达到69.7%。何碧华,谢祥勇等人按摩患者的耳部、足底反射区、背俞及手部的相关穴位,同时配合消积导滞、梳理脾胃和中方法选取中药配方,对30例弱视儿童进行治疗,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2.6%。同时,何碧华,谢祥勇等人采用穴位电刺激联合加减中药治疗儿童弱视,对患儿眼部周围穴位(瞳子、睛明、丝空竹、攒竹、下睛明、鱼腰、四白)与手部合穴实施穴位电刺激,配合补肾健脾、通经活络活血的治疗方法,自制中药益视冲剂(白芍、党参、枸杞、木瓜、山药、石菖蒲、丹参),效果显著。
4耳穴贴压佐治弱视
一、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乳腺增生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年龄25~58岁,单侧增生15例,双侧增生27例,病程3~25个月;对照组年龄24~57岁,单侧增生16例,双侧增生26例,病程2.5~24个月。两组在年龄、病程、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治疗方法:①观察组采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处方:柴胡、川芎各12g,白芍、香附、枳壳、甘草各15g。并且根据患者的治疗进展进行随症加减。伴呕吐、咳痰者加半夏、陈皮;肝火上炎者加丹皮、龙胆草;肝郁气滞者可加香附、合欢皮;肝肾阴虚者,可加山茱萸、熟地;月经不调者可加丹皮、黄连、酸枣仁。所有药剂进行煎服,2次/d,早晚服用,服用3个月。②对照组利用阿莫西芬进行治疗,10mg/次,2次/d,并同时服用维生素E500mg,3次/d,服用3个月。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乳房胀痛消失,且治疗结束6个月内无复发;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消失,乳房胀痛有明显缓解;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观察组治疗前后生活治疗评分对比:分为日常生活状况、活动能力、生活感受、健康感受、家庭支持5个部分,每项满分10分。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愈35例(83.33%),对照组治愈27例(64.29%),两组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要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乳腺增生是临床上常见乳腺病的一种,其治疗时间较长,且容易复发,为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加,本病的发生率近年来有着明显上升。现代医学认为,乳腺增生与患者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失调有关。西医常采用激素进行治疗,虽能在一定基础上改善患者病情,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但治疗时间较长,且易复发,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病情,治疗效果有限。而中医药治疗此病却有其独特优势。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的发生与肝脾、胃、肾有关,多是由于患者“思虑伤脾、郁怒伤肝”,导致患者内分泌紊乱、气滞血瘀。而柴胡疏肝散能有效疏肝理气、和血止痛。柴胡疏肝散中的柴胡与白芍共为主药,两种药相调和能有效疏肝理气,祛瘀止痛。而川芎则有活血止痛的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乳腺胀痛;半夏与厚朴能宣泄郁气;香附与陈皮理气止痛,能有效消除乳腺不适症;同时陈皮和柴胡具有抗炎作用,能有效对抗乳腺炎症;甘草还可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将几种药物进行调和,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剂加减,能有效改善患者乳腺胀痛,降低炎症,改善患者临床特征。同时,能利肝、通气,改善患者脾气虚弱症状,从而调节患者内分泌,达到根治目的。本研究中,观察组利用柴胡疏肝散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阿莫西芬进行治疗。观察组治愈35例(83.33%),对照组治愈27例(64.29%),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说明,利用柴胡疏肝散治疗乳腺增生,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降低病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如彬 单位:云南省大理州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1中医药治疗
1.1内服法
1.1.1中药调周法
女子不孕多伴有月经不调,故目前在治疗不孕症时,一般将月经周期分为行经期、经后期(卵泡期)、经间期(排卵期)、经前期(黄体期)等四期进行分阶段治疗。在行经期侧重养血活血,理气调经;经后期侧重健脾补肾,养血益气;经间期补血活血;经前期补肾益精。郭真依据补肾调周法分别在经后、经间、经前和经期辨证用药,方选养阴奠基汤、补肾调气血汤、助孕汤和七制香附丸加减,妊娠率71.8%。夏桂成等在月经周期4期的基础上将经后期分为初、中、末三期,在经后初期选当归地黄丸以滋阴养血,在经后中期滋阴壮阳,在经后末期加重助阳的作用,此外,他又将经前期相应分为初、中、末三期。高秀玲在对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患者分别在月经周期第5、12、17天开始分别选用调经1、2、3号治疗后,通过对月经周期的调整使之顺应阴阳变化。可见,各位研究者对月经分期有细微差别,但调周的基本原则均为补肾养血。从补肾养血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月经周期的调理,对不孕症的疗效显著。
1.1.2辨证论治
(1)肾虚型。胡雅芬指出黄体功能不全性不孕症多与肾虚有关,因此在治疗时采用补肾助孕汤(覆盆子、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川断续、桑寄生、熟地、当归、制香附、黄芪、党参、怀山药、炒白术、炒芍药)加减,兼肝气郁结者加柴胡、八月札;兼气血虚加阿胶、何首乌,同时黄芪与党参的剂量加倍;兼血瘀加桃仁和紫丹参;兼宫寒甚者加补骨脂、肉桂;兼痰湿加茯苓、半夏等,结果有效率84.5%,妊娠率56.25%。郭真将不孕症分为肾虚肝郁、脾肾两虚、肾虚夹瘀、肾虚夹痰湿、肾虚夹湿热四种证型,采用补肾调周法治疗,经过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总有效率达78.1%。李红针对72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选用固肾活血种子汤(人参、当归、女贞子、旱莲草、黄芪、菟丝子、龟板、熟地、麦冬、杜仲、续断、首乌、五味子、阿胶、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加减,兼肝气郁结者加香附6g,白术10g,丹皮9g;兼痰湿壅阻者加茯苓、半夏、白术各10g,陈皮、升麻、柴胡各6g,服药后有排卵者60例,未排卵者12例,其中3个周期治疗后妊娠者52例,总有效率83.3%,未出现副作用。综上,各研究者多是基于中医肾主生殖的理论,针对肾虚为主的证候选用不同方剂进行治疗,重在补肾,同时兼活血疏肝、祛痰化湿,疗效显著。(2)肝郁型。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运用疏肝益肾法,治疗功能性不孕症102例,半年后78例受孕,总妊娠率为76.5%。吴介作将气郁所致不孕症分为气滞兼血瘀型、气滞兼肾虚型和气滞兼痰湿型,选用逍遥散加减进行治疗,兼肾虚者佐以覆盆子、菟丝子、车前子、枸杞子;兼血瘀者佐以桃仁、川牛膝、益母草;兼痰湿者佐以陈皮、苍术、制半夏、天南星,结果显示,30例的不孕症患者中20例怀孕,10例未怀孕者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疗效显著。可见,研究者治疗此型不孕症,多是以补肾为基础,强调疏肝理气。(3)血瘀型。临床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故而多采用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潘兴成以王清任血府逐瘀汤加减为主方,气滞血瘀者加金铃子散、失笑散等行气化瘀药;寒凝血瘀者加附子、干姜、吴茱萸等药;血热夹瘀者酌减活血药量,加丹皮、山栀、黄芩等清热之品;气虚夹瘀者,酌减活血药量,加黄芪、白术、参须等补益之品,经过治疗后,27例患者中24例出现妊娠,疗效明显。方青娥以自拟疏通化瘀汤为主治疗不孕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6%。(4)痰湿型。江丹将多囊卵巢综合征分为三种证型:脾肾气虚,水湿停聚;肾阳不足,湿聚痰凝;肝气郁结,瘀血停滞。分别选用金匮肾气方合苍附导痰丸方加减、二仙汤合桂枝茯苓丸方加减、柴胡剂合桃红四物方加减,虽然选方不同,但均重在化痰,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综上所述,不孕症主要是肾虚、肝郁、痰湿和血瘀,各证型可单独出现,亦常是相互兼夹,治疗方面多以补肾为主,兼以疏肝、祛痰、化湿和活血。
1.1.3专方验方
1病因病机
在机体的气血运转中,胃主要作用是降浊,脾主要作用是升清,只要是使胃降浊脾升清这一功能失常就很有可能导致胃下垂。从历代中医对此病的研究发现,胃下垂并不是单纯的“中气下陷”,此病成因复杂。
1.1脾气不升
脾气受损导致气血运化失调,气血精微不能供应到脏腑,久而久之筋脉就会弛缓但不能收缩,无力将胃的位置固定,最后导致胃的下垂。患者在进食之后更是气虚,此时就会有腹部不适之感。
1.2外感或误治
脾升胃降功能失常会由多种原因造成,常见的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
1.3病因
1平台建设设想
研究平台拟以中风病为研究对象,系统建立中风病及相关证候的现代检测方法。
①对现有中风病诊断技术和方法,按照中医病证关系进行整理和规范,
②探讨和跟踪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应用的可能性。选择中风病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中医对中风病有较长期系统的研究基础,在中医各种病证研究中比较规范,已有《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86年,简称一代标准)、《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1988年),《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1994年,简称二代标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1996年)、《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2008年)作为研究支撑,有较强的研究基础和资料。围绕建设内容,拟从免疫检测技术、生理检测技术、影像检测技术、流变学测试技术、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不同检测层面,以及中医脉象、舌象、面相等现有中医客观诊断技术,全方位选择各种相关仪器设备,在对中风病中医辩证分型基础上,全面进行病证关系的各项技术指标测定,寻找和建立不同中医证型的特征检测指标和体系,探索中医病证的现代诊断方法和系统指标体系。
2研究现状
关于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病证关系研究,国内已有科研人员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初步探讨。朱宏勋按《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脑梗塞急性期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进而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也进行评分,研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白细胞计数及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与NIHSS评分存在线性回归关系,风证、火证、痰证、气虚证与NIHSS存在线性回归关系,风证、火证、痰证与白细胞计数存在线性回归关系。朱彦玫等将中风急性期患者,按病因辩证分为:风火上扰、痰热内阻、阴虚风动、气虚血瘀4组,按病位辩证分为中络、中经、中脏、中腑4组。分别对患者双侧大脑前动脉(ACA)、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及双侧颈内动脉(ICA)末端的血流进行检测。通过枕窗测基底动脉(BA)获得上述血管不同段平均血流速度(Mv)、动脉波动指数(PI)及血流频谱形态。研究结果表明:按病位辩证分,中络组中除BA外,其他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和其他各组均减低;中经组、中腑组和中脏组的ACA、MCA、ICA、高于对照组和中络组,中风病4组之间血流速度关系呈现为中络组<中经组<中腑组<中脏组。按病因辩证,风火上扰型表现为血流速度加快,有些伴有频谱形态改变和血管痉挛性病变;痰热内阻型中部分表现为血流速度过快呈血管狭窄,部分表现为血流缓慢呈供血不足,伴有频谱形态的异常;阴虚风动型中表现为血流速度低于正常对照组,湍流和涡流,分别伴有频谱形态异常和血管退行性病变;虚血瘀型大部分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一支或数支血流速度缓慢及供血不足。涂晋文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ACE(I/D)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病及中医证候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ACE-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显示ACE-DD基因型或D等位基因可能在脑梗死中起作用,且与脑梗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密切相关。脑梗死组患者DD基因型患者血浆AngⅡ水平显著增高,且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患者增高更显著。DD基因型导致血浆AngⅡ水平增高可能是中医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的遗传易感因素。童建兵将脑梗死患者采用《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二代标准)分为6种证候类型:血瘀证、风证、火热证、痰浊证、气虚证及阴虚阳亢证,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中医证候的关系。研究得出,脑梗死患者血瘀、痰浊、气虚证的血清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风证、火热及阴虚证;血清尿酸水平与血瘀证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其他5种证型无显著性相关,表明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对血瘀证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聂琼芳按将急性期中风患者分为中脏腑、中经络型,结果表明,中脏腑组、中经络组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中脏腑组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中经络组中,低切血液粘度和血沉明显高于正常组。朱力莹等CT断层扫描探讨急性中风患者不同证型的影像学特点,研究发现,中经络型中以缺血性病变为主,病灶大小为0.2~1.5cm,其中15%为出血,出血量1.0~10.2ml;中脏腑型中以出血性病变为主,出血量12.1~61.3ml,其中12.9%为缺血性改变,病灶大小为1.72~11.2cm。中经络者不论是缺血还是出血其病理基础为深穿支小血管闭塞或破裂,中脏腑者病理基础为较大血管的闭塞或中等量出血。在中医现代诊断技术研究中,相关研究人员所完成的工作为进一步进行中医的辩证诊断技术研究提供了依据,但这些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与中医病证的特异性还有待探讨,不能很好的指导和用于临床实践,需要做进一步的全面研究工作。
3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