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酒渣鼻的中医辨治研究进展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酒渣鼻是一种发生于颜面中部和鼻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症见患处弥漫性潮红,可伴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等。该病多见于中年人,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大都认为其形成与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胃肠功能紊乱、蠕形螨感染、进食刺激性食物以及皮肤冷热刺激有关。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偶会有微痒及灼热感,但此病影响美观,常令患者感到十分苦恼。所以关于本病的有效治疗也是研究的热点,中医各家对于此病的辨证和治法都有各自的特色,临床疗效也不尽相同。在此作者整理了有关酒渣鼻中医辨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酒渣鼻;中医;辨治;中药;针刺
一、病因病机
中医对于酒渣鼻的病因病机也早有认识。《素问》:“脾热病者,鼻先赤”。《三因方》载:“肺热,鼻发赤瘰,俗名酒渣”。《外科正宗》云:“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即认为酒渣鼻多由于肺胃积热上蒸又复感风邪从而导致邪热瘀结于鼻。《诸病源候论》也有记载:“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鼓,赤疱匝匝然也”。即认为酒渣鼻也因嗜酒之人酒气熏蒸,复感风寒之邪,阻于肌肤所致。现代医学对酒渣鼻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的研究,也将其称作玫瑰痤疮。但其确切的病因病机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有以下几种方向,大多研究认为酒渣鼻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蠕形螨虫与细菌感染、紫外线与热环境以及皮肤屏障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2-7]。除此,还有很多免疫因子与酒渣鼻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研究发现LL-37、KLK、TLR2在酒渣鼻破损皮肤中表达高而导致免疫异常发生炎症反应,这些都与酒渣鼻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8-9]。
二、辨证论治
酒渣鼻患者大多并发皮脂溢,初起鼻部潮红,继而发生丘疹、脓疱,最后可形成鼻赘,病程慢性,时轻时重。目前中医常将酒渣鼻分为肺胃热盛、热毒蕴肤、气滞血瘀三种证型[10],各型的症状特点常分别对应红斑期、丘疹脓疱期以及鼻赘期。所以临床治疗时也常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辨证施治。
1内治法
1.1肺胃热盛
肺胃热盛型酒渣鼻是由于肺经阳气素盛,易郁而化热,热与血相搏入肺窍,使鼻发红,脉络充盈。《景岳全书》:“肺经素多风热,色为红黑而生皻疖者,亦有之”。此型多见于红斑期酒渣鼻,症多见鼻部弥漫性潮红或红斑,压之可退色。常在嗜酒、吃辛辣食物和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出现或加重。治宜清泻肺胃积热。赵玲杰[11]将70例肺胃热盛型酒渣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治疗组以口服中药汤剂“清肺消斑汤”联合局部点刺放血的疗法来清泻肺热,对照组以口服“裸花紫珠片”联合“肤蝴灵软膏”外用。治疗2周末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66.67%,对照组的是40.63%;治疗4周末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是84.85%,对照组是53.13%。结果说明清泻肺热的治法疗效更好。余老[12]治疗酒渣鼻善于辨证论治,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对于肺胃热盛证型的酒渣鼻,余老采用其经验方余氏枇杷汤为主方加减,处方:枇杷叶15g,鱼腥草15g,桑白皮15g,黄芩9g,丹参30g,牡丹皮12g,连翘12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苍耳子12g,白芍12g,赤芍12g,白术12g,甘草6g等。常取之有效。焦芳芳等[13]选取92例符合此型的酒渣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加味枇杷清肺饮。处方:枇杷叶15g,桑白皮12g,党参12g,生甘草6g,黄连6g,黄芩9g,栀子12g,赤芍12g,丹皮12g,生地15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激光治疗(美国赛诺秀,ELITE激光治疗仪,长脉宽Nd:YAG,波长1064nm)。统计得出总有效率观察组是95.65%,对照组是80.43%。结果说明枇杷清肺饮对于肺胃热盛型的酒渣鼻疗效比较可观,而且在其基础上配合激光的疗效要优于单一的枇杷清肺饮。
1.2热毒蕴肤
素体湿热内蕴,复感毒邪,热毒内蕴,形成热毒蕴肤证。此型在临床上多见于丘疹期的酒渣鼻,患者鼻部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以及脓疱,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伴有局部灼热,全身症状可有口干、便秘,舌红苔黄。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方薇[14]将临床72例热毒蕴肤型酒渣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解毒清肺饮,照组给予口服丹参酮胶囊,以两周为一阶段观察疗效进行评分,六周后统计红斑、炎性皮损等的数目,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4%(P<0.05)。这说明中医药清热解毒凉血法在治疗酒渣鼻丘疹期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陈彤云教授和曲剑华教授[15]主张此型酒渣鼻的病因有湿热、气血失调方面,治疗需要清热解毒同时调理气机,善用花类药,临床上多以凉血五花汤(红花,玫瑰花,鸡冠花,凌霄花,野菊花)取得良好疗效。
1.3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型的酒渣鼻临床并不多见,相当于鼻赘期。因其病程日久,久病入络,久病致瘀,且多由肺胃热盛和热毒蕴肤型演变而来;或由风寒客于肌肤致寒凝血瘀。症见鼻部组织增生,呈结节状,毛孔扩大,舌质略红,脉沉缓。治宜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任彩红[16]对临床120例气滞血瘀型酒渣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前者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后者在其基础上配合凉血四物汤(甘草5g,红花9g,牡丹皮12g,川芎6g,当归12g,黄芩9g,赤芍药12g,生地黄24g)加野菊花,蒲公英,地丁,血芷煎服进行治疗,1剂/d,早晚各一次,四周后观察疗效并根据炎性损害消退程度进行评分,统计结果为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9.83%,对照组是85%,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的凉血四物汤对于气滞血瘀型酒渣鼻有较好的疗效。边教授[17]对于气滞血瘀型酒渣鼻采用疏肝清热、活血化瘀之法,创疏肝活血汤(柴胡、陈皮、当归、赤芍、红花、莪术、黄芩、黄连、薄荷、甘草)治疗本病,取得良好疗效。
2外治法
据现代相关药理研究,证实部分中药具有抗炎、抑菌以及修护皮肤屏障的功能,所以临床上治疗酒渣鼻除了采取内服中药,也常应用一些中药外治法,如膏剂、酊剂等。因其具有作用直接、使用安全、见效快的特点。通常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中药。周宝宽[18]等治疗1例肺胃热盛型酒渣鼻患者,自拟清肺解毒汤外用,方药:桑白皮20g,炙枇杷叶,黄连,黄芩,大黄,白花蛇舌草,白鲜皮,连翘,白芷,红花,甘草各10g。配合使用酒渣鼻酊涂擦,方药:白矾,蛇床子,马齿苋,白藓皮,白花蛇舌草,大黄,当归,何首乌,桃仁,红花,墨旱莲,甘草各10g。患者经过三个疗程共21d已基本痊愈。黄尧洲[19]治疗红斑期和丘疹期的酒渣鼻,也即肺胃热盛,多选用其自拟的煎剂配合甲硝唑外敷,效果优良。处方:苦楝皮15g,苦参15g,白鲜皮10g,马鞭草10g。田静[20]治疗红斑期和丘疹脓疱期酒渣鼻多使用清热凉血的皮炎洗剂(桑叶、金银花、防风、白鲜皮等)和黄芩当归霜,而对于气滞血瘀型的酒渣鼻,则选择凉血活血、消瘀散结的中药面膜外敷,面膜粉主要成分有大黄,连翘,金银花,紫草,蒲公英,黄芩,益母草,黄柏等。
三、中西医结合
刘俊国[21]将117例酒渣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9例和58例。对照组使用克林霉素甲硝唑搽剂涂抹,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芦荟珍珠胶囊口服。连续治疗一个月,统计得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3%高于对照组77.59%(P<0.05)。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更佳。马宏民[22]选取60例酒渣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有红斑期16例,丘疹期13例,鼻赘期1例。对照组有红斑期17例,丘疹期12例,鼻赘期1例。对照组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罗红霉素胶囊,治疗组在西药基础上采用针刺放血结合中药内服和外用。红斑期中药:枇杷叶,桑白皮,黄芩,黄连,胆草,赤芍,白茅根,菊花,生甘草,地骨皮。丘疹期中药:当归,生地,赤芍,川芎,黄芩,生栀子,桃仁,红花,丹参。鼻赘期中药:大黄,桃仁,红花,甘草,丹参,牡蛎,川贝,公英,生地,云苓,黄芩。外洗药物组成:白石脂,龙骨,煅石膏,煅石决明,紫草根,茜草根。完成30d治疗后,统计得到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中西医结合相比单一的西药治疗效果显著。
四、其他疗法
针刺治疗:曾智颖[23]等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1例肺胃热盛型酒渣鼻患者,每20d为一个疗程,3个疗程后卓有成效。背俞穴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可调节五脏六腑阴阳的功能。所以针刺五脏背俞穴可调整其五脏六腑之气,使其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则酒渣鼻自愈。针刺放血疗法:取局部的阿是穴,先使用火针治疗再使用放血治疗。于阿是穴位常规消毒,使用注射器针头轻挑红斑表面,少量出血为度,一周一次放血,1疗程后观察疗效。张红梅治疗酒渣鼻医案[24]采用常规治疗(口服多西环素片,外用甲硝唑凝胶)配合上述放血疗法,治疗3周后,总有效率可达96.67%。自血疗法:用注射器抽取患者肱静脉血约3ml,取右侧静脉血分别等量注入到左侧曲池、足三里穴位中。针刺相应腧穴配合上述自血疗法[25],每隔3d/次,5次为1疗程。30例病案治疗1疗程后总有效率96.67%。耳穴压丸法:用王不留行籽置于0.5*0.5cm的胶布上,贴于穴位或阴阳反应点上,每次选穴4到5个,3d/次,两耳轮廓,每日手按压3次。临床27例患者采用耳穴压丸法联合针灸以及内服中药,总有效率92.59%[26]。
结语
目前治疗酒渣鼻大都采用单一外用专方治疗,较少辨证分型,所以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但综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酒渣鼻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总体有效率非常可观。此外,我们在比较研究中还发现,中药内服外治共同运用以及中西医结合会明显提高临床疗效。但都有其局限性,例如可能会对鼻赘的疗效不明显,此时也可配合外科手术和激光的手段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因此,结合古今治疗酒渣鼻的方法来看,在对酒渣鼻辨证治疗外还应考虑不同患者的皮肤状况以及全身的综合状况,从而因人制宜,选用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张雅婷 王玲 郭祥祥 程雨 李凤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