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从球土化现象分析中医文化自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从球土化现象分析中医文化自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从球土化现象分析中医文化自信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类文化在文化交流与碰撞中出现了“球土化”现象。中医要想在传播中更好地适应文化差异,需要在自身传播中克服语言障碍,树立文化自信,打造顺应潮流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文化,从而更好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医;球土化;文化差异;文化自信

1何为球土化

球土化(glocalization)源于英文单词globalization(全球化)和localization(本土化)的缩合,最早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特指立足本土面向全球的商业活动,20世纪90年代由英国社会学家ROLANDROBERTSON正式引入英语国家[1]。球土化在跨文化交往、国际商务、教育、传媒等多个领域均有所体现,并表现出丰富的内涵[2]。“球土化”是一个文化的缓冲地带,它既突出本土特征又突出全球的普遍价值,当外国文化与本土文化成功融合后,将被当作是一种特殊的本土文化,而这一文化又将成为文化转换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先将这种本土化称作“外本土化”,这种“外本土化”也即是添加了异域的本土文化元素[3]。

2中医的球土化

2.1中医翻译史

说到中医传播,不得不说中医翻译。中医翻译首先是由外国人翻译的,随后许多中国人着手进行翻译。最早以外国人为英译主体的中医西传大约在17世纪,早期的许多传教士开始尝试将中医翻译成自己国家的语言,中医药文化开始对外传播,此时的中国与欧洲开展了医药方面的交流。17~19世纪,中医在欧洲的传播开始有了缓慢的发展。中医书籍除了有英译本,还有法语、俄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的译本。可见外国人对中医有了一定的重视,经历了先学习、再翻译的过程。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王吉民、伍连德为代表的中国学者们接过衣钵,开始积极从事各种中医英文著作的编撰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医英译作品越来越多,出现了百花争鸣的局面,以谢竹藩、欧明、李照国等为代表的学者都先后出版了多部中医英译著作[4]。进入21世纪后,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重视中医的发展,鼓励中医走出国门,各种有关中医英译的研究越来越多,中医英译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2.2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化讨论

长期以来,中医术语的英语翻译标准化一直是此领域专家学者研究和探索的重点,2008年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和2009年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的问世打破了中医对外交流的僵局,极大推动了中医的对外传播,但由于诸多因素使得某些标准仍有待商榷[5]。2009-2015年,李照国担纲由WHO启动的ICD-标准(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11,即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中第23章中医标准的制定工作,促使中医进入国际医疗标准体系,对中医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此可见前辈们在中医英语翻译上已做出了不少基础工作。但目前中医药名词术语的标准化仍然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难题。中医具有厚重底蕴,中医的翻译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翻译。依笔者所见,由于中医属于中国本土文化,在翻译时要尊重本土文化,尽量保证中医的原汁原味。中医翻译方法有很多,质量到底怎样,还是要以读者说了算。一般来讲,西方人对中医的释译、语义翻译、音译接受度较高,如2013年蒋基昌、文娟[6]在基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短期留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学分析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中,对四个英译版本黄帝内经接受认可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倪毛信版黄帝内经翻译获得外国留学生认可度和接受度较高,此版本就是采用了释译的方法,即解释翻译,将深奥难懂的内经内容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使缺乏中医文化背景的外国人能更好地理解中医和学习中医。语义翻译是使译文停留在原语文化中,与原语文化、原语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靠拢。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在文化习惯、语言的形式、结构和词序上贴近原语。李永安在2014年9月-2016年7月对四所国内中医药大学中来自五大洲23个国家学习中医的留学生进行中医文化词翻译效果调查分析显示,采用语义翻译策略对中医有关宗教文化词和五行相关的名词术语翻译有较高认可度,进一步说明,可将中医特有的文化词进行语义法翻译[7]。

2.3中医的不可译性与球土化

英国语言学家卡特福特(CARTFORD)把导致不可译的因素归为两类,即文化因素和语言因素[8]。中医与西医的不同包括文化不同、语言不同,翻译难免会有困难。不可译———顾名思义就是翻译的过程中,原语跟译语所表达的信息不能一一对等,有些信息无法原汁原味地翻译出来。中医术语不可译性的表现之一就是许多术语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对等的词语。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医学体系,其在理论依据、治疗方法及用药等方面与西医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截然不同。中医理论中的许多词汇,一般在英语中都缺乏现成的意义完全对等的对应语[9]。那么在此情况下,音译便派上了用场。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在中国进行传播时,音译的现象很普遍,如麦当劳、沙发、可口可乐、好莱坞等,这类由国外传入,中文没有的词汇便采用了音译的方法,这些词汇并不影响我们的接受和理解。在音译的基础上用汉字表达外来词汇,且与中国文化靠拢,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创新,也是外国文化在中国的一种球土化表现。

2.4中医球土化表现

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除了外来文化的传入,中医也作为本土文化进行反向传播。中医的球土化可以说是中医全球化的过程,即基于本国的特点,在国际传播与交流中与国际接轨。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医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多种多样,如孔子学院、国外中医医疗机构、网络宣传片、纪录片、中医英译典籍、学者海外交流、一带一路、海外中医教育等,都对中医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在术语表达方面,不少中医术语已被接受,如阴阳、八卦、气等,以字母缩写TCM表示作为中医英译的术语被广泛认可和使用,针灸穴位名称、穴位编码在国外的使用已有一套标准。甚至某些国家将中医用作替代疗法或顺势疗法与西医结合使用,或干脆直接使用中医。在中医教育方面,中医海外教育逐渐规范化,中医高等教育学历在多数国家被承认,每年也有众多海外留学生来中国专门学习中医,这都表明中医以其独特疗效逐渐被西方国家接受和认可。中国文化在海外有了一定渗透,这一过程便是中医走向世界,融合当地文化,球土化的过程。

3文化自信

3.1中医文化自信的树立

中医是经过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实践,积累得出的经验医学,它的存在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历史上涌现了众多中医典籍和为人称赞的名医,比起区区数百年历史的西医,中医已有千余年的文化沉淀。可近一百年来,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医学的入侵,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支撑的中医似乎受到了排挤,不少人举着“中医是伪科学”的牌子要对中医进行打压甚至废除,这让人非常痛心。何来这种现象呢?一方面,西方医学应用了许多先进仪器和科学理论,西医也具有见效快、效果好的优点,再加上有西方哲学的理论指导,相对于治病求本的中医,传统的医疗方法确实稍显落后;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人饱受列强欺压,在外来西医的打压下,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并不对等。列强除了土地掠夺外,还带来了文化殖民,在某种程度上,西医是一种文化入侵。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中国曾饱受欺凌,国家的弱小导致了文化的不自信,甚至是翻译的不自信,如在汉译英,特别是文化翻译中,追求译文向译入语(英语)和译入语文化(英语文化)贴近,将汉语文化词转换为英语文化词,以便于英语读者阅读。在这种翻译理论和思维的大背景下,我们缺乏文化输出的自信、胆略和实践[7]。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力迅速壮大,以上各方面的不自信因素越来越弱化,我们应该研究中医,发扬中医,弘扬中医文化,重拾中医文化自信,并以此指导中医传播。

3.2汉语西化与球土化

中国人口众多,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近年来“汉语热”在全球兴起,2018年2月17日,中国外文局首次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中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以汉语拼音的形式在海外的接触度、理解度急剧上升。中国哲学类词汇如孔子、阴阳、八卦、儒学等为国外民众所熟知,孟子、八卦这两个词还以拼音方式收进了《牛津英语词典》。由此可见,随着国力的增长和全球化交融,汉语的普及度也越来越广,汉语西化呈增长的趋势。除了西方外来词在中国的存在,中文词汇也作为一种外来词进入西方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热门词汇,如低头族、土豪、少林、大姨妈等出现在大众眼前,这些词汇通俗易懂,不必专门刻意去翻译,换一个角度,要想学中医,为何不从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开始呢?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倘若不了解西方文化,对其语义的理解肯定会有偏差,读外国名著的时候,翻译版本与原文差异较大,若有一定的语言文化基础,相信很多人不愿读译本,而是选择原著进行学习;看外文电影时,相信更多人倾向于原声而不是国语配音。由此可见,随着国力壮大与频繁的文化交流,汉语西化是球土化的一种体现,且这种趋势会逐渐加快。

3.3政策保护

中医要想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医的国际传播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中医的发展与传播当然需要政策来保护,这样才可以提高中医文化的自信。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为中医药的保护与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传播、知识产权保护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对中医药发展是一剂强心针。同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还了16个中医药国际标准,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议也有力推进了中医药的海外发展。除了政策保护,中医交流传播也要与时俱进,比如可以借助互联网,以及其他一些传播形式,如首届全球中医互联网春节团拜会,观看和互动人数之多显示出全球中医药界强大的号召力、行动力和凝聚力。促进中医的海外立法,加大对中医治疗的扶持,拓宽和规范中医高等教育,相信在各类政策的支持和保护下,中医必将走向全球化。

4结语

中医的传播无论从翻译、多媒体、教育或政策扶持来说,都是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其效果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201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团队在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交会)上对海外华侨中医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超过96%的海外华侨中医师对中医药发展前景看好,92.71%的海外中医师已在国外开展了针灸治疗服务。我们要认识到华人是中医药从业者的主要群体,也是国际中医机构的主要投资力量,海外中医的服务对象以本土人为主,以汉语为主要服务用语的仅占16.98%;随着海外中医立法的逐渐完善,50.94%的被访者表示其定居地已经有中医药的相关立法;50.94%的被访者表示其定居地已经设立中医资格认证委员会或类似机构;海外中医教育也得到很大普及,60.38%的被访者表示其所定居的州(省)已开设有中医院校[10]。这份调查表明,中医在海外的发展之路较为乐观,中医的传播适应了当地的文化。近两年里,中医英语考试正在试点进行,可以看出中医英语普及教育的苗头很好,中华中医药学会翻译分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的主题就是推进中医英语水平考试和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设,这充分说明了中医英语正处于快速普及的路上,未来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总之,中医英语只有加强自身建设,顺应球土化原则,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医的全球化战略。

参考文献:

[1]汪榕培,王之江.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2]张雷.球土化视野下的本土化传播:国际经验与中国面向[J].电视研究,2012(4):43-46.

[3]蔡尚伟刘海霞.国产电视剧如何走出国门[N].中华新闻报,2004-01-14.

[4]付明明.中医英译史梳理与存在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

[5]李雨庭,李在斯,李冀,等.WHO与世中联的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之己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5):91-93.

[6]蒋基昌,文娟.《黄帝内经》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基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短期留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学分析[J].学术论坛

作者:任朝莹 蒋基昌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