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慢性胃炎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研究进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慢性胃炎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研究进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慢性胃炎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研究进展

摘要:在慢性胃炎的研究过程中,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对采集到的舌诊、面诊、脉诊信息进行分析,并与慢性胃炎中医诊断相关联,为临床提供客观化和标准化的诊断依据。整理概括近20年来有关慢性胃炎舌诊、面诊和脉诊的信息化研究成果,以期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慢性胃炎四诊信息客观分析量化标准,用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慢性胃炎;望闻问切;舌诊;面诊;脉诊;客观化;信息化。

1慢性胃炎舌诊信息研究回顾

1.1舌质变化与慢性胃炎的关系

观察舌质和舌苔能够了解病变的所在和预后的好坏,是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指标[3]。张志明[4]对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象进行研究,发现依据舌色对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判断率较高,舌形胖嫩可以作为萎缩性胃炎的辨证指标,而糜烂性胃炎及出血性胃炎的舌色以偏红为主。武梦依[5]发现消化系统疾病与舌象关系密切,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象的变化关联明确。吴敏[6]通过观察研究603例患者的舌质和舌苔发现,慢性胃炎实证和虚实夹杂证多见红舌、黄苔、厚苔,而虚证以淡红舌、白苔、薄苔多见,舌苔的厚薄常反映病邪的深浅,舌苔的颜色常提示热邪的轻重,而且慢性胃炎以热邪居多。刘越洋[7]观察15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象特点,发现轻度患者多为舌淡红有齿痕或胖嫩、腻苔,重度患者多为舌暗红、有裂纹、少苔,中重度患者多为舌暗红、舌面多有裂纹、花剥苔,且舌象变化可作为癌前病变的客观指标。临床实践证明在慢性胃炎的病变过程中,舌质的变化较慢,舌苔的变化快而明显,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变化的有效指标[8]。陈分乔[9]临床观察了900例慢性胃炎患者,归纳出病情由轻到重的舌象表现依次是:淡红舌、红舌、黯红舌、青紫舌,还发现萎缩性胃炎被认为可能是癌前病变,其青紫舌征较为普遍、淡红舌所占比倒较少。

1.2慢性胃炎舌象信息的客观化研究

舌象观察能够判断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病情的深浅以及疾病的变化情况,所以舌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严惠芳[10]认为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来进行舌诊研究,用客观量化来取代人的肉眼观察,才能避免传统舌诊可能存在的肉眼观察误差,对颜色、光泽的表达更加准确,为临床诊断提供量化、客观化的判断依据。因此,中医的诊断标准急需客观化,疗效急需用量化数据来论证,而且慢性胃炎的治疗需要依靠中医信息化给予临床指导[11]。陆施婷[12]通过观察97例患者的治疗情况,研究慢性胃炎中医症状与胃镜象的关系,证实浅表性胃炎、溃疡、水肿、糜烂、出血、增生、胆汁反流都与舌象表现相关。李梢[13]依据舌苔的颜色将胃炎患者分为寒体和热体人群,同时发现舌苔微生物和传统舌诊之间有重要的联系,并且舌苔微生物能够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张伟妃[14]研究241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象特点,使用舌象数字分析仪检测判读患者的舌象信息,发现舌象的变化能反映胃黏膜的病理变化情况。付晶晶[15]采用中医舌脉象数字一体化分析仪检测369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象参数,研究发现舌色苔色指数、舌体胖瘦指数、舌苔薄厚指数、腻苔指数等舌象客观参数与慢性胃炎不同证候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舌象参数能为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钱峻[16]通过临床观察患者的舌象,发现50%以上的消化系恶性肿瘤患者舌质表现为青紫舌,而舌苔以自腻苔为多,表明消化系恶性肿瘤之癌毒多以痰湿和瘀血互结的形式存在。以上是对慢性胃炎舌象信息研究的简要回顾。许多研究已经表明,中医舌诊规范化的实现,将成为推动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规范、量化的关键,从而指导慢性胃炎患者的前期预防、临床诊疗、转归和预后。

2慢性胃炎面诊信息研究回顾

2.1面色、面型与慢性胃炎

《望诊遵经》有言:“明其病之应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慢性胃炎患者因为长期饮食不当、饮食无规律、营养不足、精神不振等原因,容易发生贫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出现口干咽燥、身倦乏力,甚至口唇发青等[17]。魏建中[18]对不同证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面色观察,发现脾胃气虚型患者常出现虚浮水肿、面色萎黄、四肢倦怠,而脾胃阳虚型患者则面色纳呆、倦怠嗜卧。陆施婷[19]研究发现慢性胃炎出现的浅表性胃炎、充血、水肿、糜烂、出血、胆汁反流等症状与面诊结果有一定相关性,患者发生浅表性胃炎常出现面色黄、唇色淡红;发生充血常出现少神;发生水肿常出现少神、面色淡白;发生糜烂常出现面色淡红;发生胆汁反流常出现唇色淡红。

2.2慢性胃炎面诊信息的客观化

面部望诊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内容,面部的颜色、光泽、唇色等特征能够反映人体内部气血的运行状态[20]。近年来,针对传统中医面诊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问题,许多国内外学者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以慢性胃炎等为代表的五脏病开展了中医面诊的客观化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李洪娟[21]利用红外中医检测仪获取人体的红外热图,发现人体内部脏器疾病都可能会影响面部的温度,证实人体面部红外特征和面部不同区域的寒热变化都与人体脏器疾病有一定关联。胡志希[22]用GD-Ⅲ型光电血流容积面诊仪观察患者额头、左右脸颊、鼻子、下巴的血流容积指标,发现中医理论中“心华于面”“体表-内脏相关”的描述非常准确。张红凯[23]运用中医面诊数字化检测系统采集慢性胃炎患者的面部信息,研究发现178例慢性胃炎患者面色判断为黄色者较多,正常面色和红色次之,证实不同脏腑疾病与面部特征参数变化有一定关系。董梦青[24]利用中医面诊数字化检测仪分析发现,慢性胃炎组患者面色以黄色、正常面色及红色为主,面色分布相比冠心病、慢性乙肝的参照组有明显差异,为慢性胃炎的中医面诊提供了可行性依据。王祉[25]运用中医面诊分析系统对459例五脏病患者进行了面部图像分析,发现慢性胃炎组的头面宽指数最高,多见阔鼻型、超狭面型及狭面型,表明面部特征与慢性胃炎疾病发生有关联,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中医面诊信息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部分结果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中,能在一定程度上给慢性胃炎的诊疗提供规范化的中医临床指导。由此可见,中医面诊的客观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慢性胃炎脉诊信息研究回顾

《伤寒论》记载:“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能够反映疾病的部位所在。临床诊疗可以从脉象性质的变化上判断慢性胃炎发生发展的变化趋势,并为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3.1慢性胃炎脉象研究

孙善琳[26]统计了53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脉象,发现以脉细者居多,占55.2%;其次依次是弦脉、弱脉、数脉、缓脉,占29.6%;其他脉型所占比例为15.2%。杨天权[27]对慢性胃炎的脉象进行分析,发现慢性胃炎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多见,所以脉象多为弦脉,湿热内阻型脉象多为滑脉,阴虚胃热型的脉象多为细脉。张镜人[28]通过统计研究患者的脉象,发现了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四型中的脉象规律———即肝郁气滞型常见于慢性胃窦炎,其脉象多见弦脉、细弦脉;湿热内阻型多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其脉象多见滑脉;阴虚胃热型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其脉象多见细脉;虚实挟杂型常见于慢性胃炎病程较长患者,其脉象多见细弦脉。

3.2慢性胃炎脉象信息客观化研究

近年来,已有学者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病证脉象、脉图规律进行了客观化研究。李娜[29]采用脉象数字化分析仪采集支气管哮喘患者30例、慢性胃炎患者33例的寸口6部脉图,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提取的脉图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疾病对脉图特征的表现有统计学差异,慢性胃炎单周期脉图较支气管哮喘更宽大而非更高,支气管哮喘较慢性胃炎单周期脉图的收缩期所占比例更大。李福凤[30]采用ZM-Ⅲ型智能脉象仪对140例慢性胃炎不同证型患者进行脉图参数分析,结果发现了慢性胃炎湿证在脉图参数的特异性表现,为进一步了解湿证病理提供了依据。王忆勤[31]调查慢性胃炎患者424例,采用ZM型智能脉象仪进行脉图检测,发现慢性胃炎患者部分脉图参数与正常人相比有明显差异,表明同一疾病脉图的变化与该疾病不同证型有一定的关联性。脉诊客观化研究将传统中医脉诊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加强脉诊分析研究,有利于中医脉诊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脉诊客观化能弥补传统中医脉诊受主观因素影响的问题,对于临床诊断和预防疾病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4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也有研究人员[32,33]对冠心病、肾病的面象客观化参数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疾病和面色变化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慢性胃炎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其舌质、舌苔的变化跟疾病显著相关,今后需要加强慢性胃炎面诊的规范化研究。综上所述,慢性胃炎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在舌象、面象、脉象等各个方面,特别是在舌象观察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后续应该将中医四诊的客观化指标与慢性胃炎的辨证联系起来,摸索出其中的内在规律,逐步建立起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标准,从而促进中医诊疗在新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闰立宏.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其辨证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6):5123-5124.

[2]王文辉,董明国,周正,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疗效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2,32(5):474-476.

[3]吴也平.舌诊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初探[J].河南中医,2003,23(2):5-6.

[4]张志明,梁建庆,陈嘉屿,等.舌诊客观化图像识别与慢性胃炎内镜分类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3,41(2):119-121.

作者:宋海贝 温川飙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