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证素辨证原理与红外热成像技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医诊病之难,难在证之万辨。方随证转,首先辨证准确是进一步运用合适方药来提高疗效的重要前提。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因其与中医证素辨证同样具有辨病位和病性的特点,曾被寄望为“中医的CT”,其已逐渐被证实与中医经络腧穴及某些疾病的证候演变规律存在相关性。本文认为中医证素辨证原理与红外热成像技术相结合得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在中医思维、诊断要点、疗效评价三方面存在共通点。在此基础上,两者的优缺互补将辅助中医关键病位直观化、抽象病性可视化、隐匿病证显现化,促进中医临床诊疗更趋于客观、精准。
关键词:证素辨证原理;红外热成像技术;客观;精准
1中医证素辨证原理
病位、病性是辨证的基本要素。《内经》中有大量关于以病位、病性辨别证候的论述,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确定了证候由五脏六腑病位所主,《素问•通评虚实论》更是提出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病性分类原则。由朱文锋教授创立的中医证素辨证法,其原理便是通过采集患者四诊信息收集临床证候,应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和“加权求和浮动阈值运算”等方法提取、分析证候中所出现的病位、病性证素[1]。临床症状变化多端,证素辨证原理执简驭繁,以灵活组合的证素推理疾病的根本病机,克服了传统辨证无法确定证候轻重的缺陷,用客观化的数据纠正医者的主观偏差,是中医诊断走向数据化、规范化的重要枢纽。
2红外热成像技术
正常人体是一个代谢基本平衡的热辐射体,若某一区域的新陈代谢出现异常活跃或减低,则提示该部位组织细胞出现了病理性改变[2]。也就说,疾病在发生表象变化之前已经有了内在基础功能代谢的改变,某一部位的代谢改变将显示出异常的热源信号。利用这一原理,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红外线传感装置对身体或器官的区域性温度进行测量,接收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热辐射信号,根据热断层计算出热源的深度、强度和形状。其所形成的红外热像图对应人体各部位的细胞新陈代谢相对强度,对个体当前生理代谢状况及病理变化有更直观化的评估[3]。
3中医证素辨证原理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共通之处
3.1诊断要点的契合
证素是具体症状和体征信息的客观表达[4]。证素辨证通过病位、病性证素的拆分累加,能够灵活准确地表达不同的兼杂证候。结合热运动规律,当某一区域发生代谢异常,红外热像图显示该区域温度出现异常偏离,提示该部位可能存在某种病理改变,同时其所映射出的不同热源强度还与病理性质有关,这与张景岳所言“人之疾病……必有所本”的观点不谋而合。红外热成像技术对病变位置、性质的直观反映,恰与证素辨证中病位、病性两大基本要素相契合,为其能够辅助证素辨证运用于临床疗效评价提供了重要前提。
3.2中医思维的反映
中医临床诊疗思维模式是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理论的集中体现,“有诸内必行诸外”,五脏与五体、五色之间有特定的对应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写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诊察疾病的外部证候表现,可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证素提取既概括了内在病机演变规律,亦反映了证候的阶段性特征。反观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机体局部病变所放射出的异常热辐射,形成不同程度的热源信号动态传导,均能够体现病位的病理演变趋势[5]。两者都具有动态性演变与阶段性概括的特点,其与中医辨证“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思想不谋而合。
3.3疗效评价的体现
红外热像图诠释了人体各区域的基础能量代谢情况,实际上是对脏腑当下功能状态的反映。中医诊疗终以阴平阳秘为效,《内经》中所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体现在红外热成像上则是各脏腑生理代谢功能及其相应热数值恢复正常水平。热源的强度与数值的高低变化是局部病理动态演变的体现,亦是预后发展的参考指标[6]。因此,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证素辨证结合,从“宏观”“微观”的角度联合观察中医药干预前后患者状态对比,对于评价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都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4证素辨证原理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优缺互补
4.1关键病位直观化
中医所言之病位,是器质性与功能性的结合。脏腑的病理变化体现于外在征象,中医证素辨证体现了“以象察脏”的诊法特色,通过采集四诊信息提取病位证素积分来判断关键病位。如《内经》曰:“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若唇色淡白则多见于脾阳虚证。肖微[7]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以温度察脏”,通过研究发现,脾阳虚者其中焦与口唇的红外热温度整体处于低温水平。这说明红外热成像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脏腑的功能状态。同时,基于红外热数值对组织细胞代谢活动的敏感反映,可将红外技术用于观察实质病变部位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以乳腺增生为例,研究发现随着乳腺区域红外热数值升高,乳腺增生癌变的风险越高[8]。尽管实质病变在乳腺,但中医认为乳岩多责之肝脾两伤。肝郁气滞,脾虚失运,则乳络不通,痰饮聚生,凝为痰核。可见,中医辨证往往更关注病位功能异常所导致的病机变化,且疾病多为复合病位。因此,红外技术与中医证素辨证相辅诊察,有助于关键病位功能性与器质性病变的直观化。此既可为中医精准治疗提供病位靶点参考,也可为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更多佐证。
4.2抽象病性可视化
病性证素作为证素辨证的另一主要构成部分,是对证候根本病因的进一步挖掘与跟踪。病性证素精要囊括了阴阳、寒热、虚实等抽象、复杂的病性特征,相较于病位证素所反映出的较为稳定的病位症状,病性证素能动地反映了证候的整体变化与发展[9]。多项研究表明,红外热像图的温度变化与寒热病性存在着密切联系。阳虚则实寒,阴虚则虚热。以胃痛患者为例,病性为寒、阳虚者,其腧穴、面部、手部对应的脾胃区域温度较低。反之,病性为热、阴虚者,其对应的脾胃区域温度升高[10]。此外,《素问•举痛论篇》曰:“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不仅限于利用红外温度指代“寒性特征”或“热性特征”[11],运用中医望诊中“五色主病”理论观察红外热成像图中各区域的颜色变化,将使更多病性特征得以显现。张文征[12]运用红外热像图观察疼痛性质,发现当疼痛区的红外热像图呈大片蓝色冷区时,多见于寒湿阻络者;邪郁化热者多见深红色高热区;气滞血瘀者疼痛区多呈散在星状红色次热。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热像观察体内微小变化,能够辅助辨析中医宏观、抽象的气血阴阳的病理状态。其对抽象病性的可视化,将可成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证候现代化机制的新助力。
4.3隐匿病证显现化
症状的临床特征是证候要素的诊断依据。证素辨证根据患者症状轻重阈值,将传统意象思维中的脏腑病变轻重缓急以较准确的辨证系数区分,其有条件实现典型症状的正确诊断。然而证候模糊而关键要素被隐匿,将导致证素辨证无法充分提取有效信息[13-14],进而降低病证判断的准确度。如胸痹者,《类证治裁•胸痹》曰:“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但有部分患者或有胸痛症状间歇出现而不重视者;或有初期症状不显著者仅出现胸闷等,医者在四诊中往往容易忽视重症或造成误诊。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加入,或将完善证素辨证在识别不典型症状、某些疾病早期等方面敏感度不足的问题。潘跃红[15]等人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到心供血不足、冠心病患者的严重程度与左侧胸部热值下降有关,且小指末端手少阴心经循行部位出现明显的寒凉指征。王超[16]等人也以亚健康组与疾病组胸痹的红外温度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的调查结果说明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胸痹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借红外热成像初步筛查异常病变,可做到重症的提前预警,对证素辨证进行“查缺补漏”。
5结论
综上,红外热成像技术与证素辨证的优缺互补是辨体诊查与辨证思维的结合。《望诊遵经》中提出“治病必先知诊。”同作为无创、绿色、方便、经济的临床诊查手段,红外热成像技术可辅助中医对关键病位以及抽象病性、细微病变的准确判断,“宏观”“微观”诊查的双重辅助可进一步提高了中医对病位、病性、病证诊断的精准性,对于发展中医现代化临床诊疗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纵观两者结合应用,前景广阔,但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诸多阻碍。譬如,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实际采集、辨识中均未有一致的规范标准。各部位热像数值高低的衡量评定标准不一,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研究数据之间很难具有对比性。同时,外在诊查环境与内在心理作用、不同证素辨证系统与红外热成像设备的版本差异等等都将对红外热像数值产生影响。缺乏同一标准是红外热成像技术难以大范围投入医用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使用规范与评价标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者:黄亮亮 陈淑娇 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证研究基地 福建省中医健康状态辨识重点实验室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