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思维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思维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医思维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路径

摘要:中医思维有别于西医思维,中医强调通过身体力行进行感悟的直觉思维,关注的是整体。中医药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培育中医思维,有利于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还原论;整体论;中医思维;中国传统文化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在党的报告中对中医药发展做出的重要部署,这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是要务,人才是资源,创新是驱动力。本文从中医思维培育的视角,浅谈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路径。

1思想引领:“还原论”与“整体论”的区别与关联

任何一种具体科学都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开展的,医学也不例外。中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在指导思想方面,西医强调“还原论”,而中医突出“整体论”。“还原论”关注事物内部的结构排列,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人体器官的结构变化有着密切关联;而“整体论”关注事物内部构成要素之间或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平衡,认为疾病的产生源于人体各器官或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在思维方式上,“还原论”关注事物的细节,表现出一种线性的集中思维,善于分析,富有“钻牛角尖”的精神;而“整体论”关注事物的整体,表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发散思维,善于综合,富有“取象比类”的精神。细节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对细节的把握可以丰富整体的内容,而对整体的把握有助于引导细节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中西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的融合发展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还原论”和“整体论”的形成与哲学思想发展历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字大部分都是象形会意字,从字本身的结构就可以推导出字的含义,甚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病”字,“疒”由“亠”和“爿”构成。“亠”表示一个人平躺,而“爿”表示一张床,可以理解为:一个人长期躺在床上,表示他病了,或是如果一个人病了,最好的治病方法就是卧床休息。“哲”也是如此,它由“折”和“口”构成。我们要判断一个月饼是什么馅的,一般是把它“折”成两半,露出一个“口”来,什么馅一清二楚。这表明,寻找真相是“哲”之本意,具体来说,它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本体论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真相是什么”;二是方法论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找到真相”。本体和方法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本体和方法可以理解为目的和手段。但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重手段,轻目的。

以考试为例,学生关心的是用什么手段获取高分,却很少追问为什么要考试。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或目标,即使再先进的手段也是枉然。“哲”的深刻内涵给了我们启示: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立志是第一位的,只有志向明确,高瞻远瞩,手段运用自然,少走弯路,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作为一门技术科学,在本体论层面上都承认这一点: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对于“物质是什么”这一问题,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从地理位置来看,希腊半岛地处爱琴海,三面环水,古希腊的智者泰勒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后来,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空气是世界的本原,因为空气稀化的时候变成火,冷却的时候变成水。再后来,辩证法大师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火,火能创造一切,也能毁灭一切。不管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水、空气还是火,都是把物质定义为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发展到后来就有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到了近现代,自然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桎梏,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显微镜等应运而生,为原子论探索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自发、直观、猜测的局限性。西方医学正是在这种“还原论”思想的引导下,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为基础,利用实验观察和数量分析,对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理和病理进行深入的认识和分析,极大地提高了对疾病的诊疗水平,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古代东方的哲学家把物质归结为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中医药的重要指导思想———五行学说。五行学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这五种元素相生相克,产生宇宙万物。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后来发展成为“元气论”:元气是世界的本原,整个世界是由元气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元气论”是中医重要的哲学基础,体现的是重思辨推理和定性分析的“整体论”思想。根据相生相克的原理,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其“克星”。在中医看来,疾病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必然有其“克星”,因此,中医治疗疾病的药物大部分来自自然界,俗称本草或中草药。中国的历史发展受宗教神学冲击较少,中医发展道路也相对畅通,在近代以前就形成了以望闻问切为诊断手段和以辨证诊治为治疗手段的完备中医理论体系,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传承发展:培育中医思维,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近代以来,西方科技突飞猛进,中国在世界竞争中败下阵来。一部分人将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文化的落后,猛烈抨击甚至否定传统文化。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龙头之一,也因此蒙受了不白之冤,民国时期,甚至有人一度想要取缔中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中医药事业得以恢复和发展,成立了管理中医药的专门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各省也兴办了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中医院校。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医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施行。2017年9月,全国有6所中医药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扶持大大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的发展在思想源头上偏重“整体论”。中医思维有别于西医思维,从方法论来看,西医是一种科学思维,强调的是实验证明方法,关注局部;而中医是一种哲学、艺术思维,强调的是直觉方法,关注整体。中医的方法论可以归结为两个字:体悟。个人的身体力行及觉悟在中医的学习和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质上说,哲学思维包含了科学思维,中医思维里也有科学方法的萌芽,但中医的哲学思辨多于科学实证。创新并不等于否定传统,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发扬光大。笔者以为,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应该突出对中医思维的培育,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表现思维,而思维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有莫大的关系。中医理论的表达主要用的是哲学语言,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给人一种神秘感。要发展中医药事业,必须让现代中医学子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中医学子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深奥的中医医理,实现对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医思维的培育和中医药优秀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2阅读经典,勤于临床,知行合一

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和理解是中医思维培育的关键。中医经典很多,其中必读且要熟读的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这四大经典贯穿了中医理、法、方、药的基本思想。《黄帝内经》偏重医理,《难经》偏重医法,《伤寒杂病论》偏重医方,《神农本草经》偏重医药。医理是根本,因此可以说,《黄帝内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取类比象”是中医主要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很难直接训练,而熟读经典特别是精读《黄帝内经》,可以帮助现代中医学子进入整体性直觉领悟的境界。中医非常注重临床实践,主张在实践中领悟中医的理论精髓。与依赖生化指标、影像结果的西医诊断不同,中医采用的是四诊(望色、闻声、问状、切脉)合参。望、闻、问、切,集感觉、交流、综合分析于一体,这些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开方用药方面,与辨病论治的西医不同,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些都离不开丰富的临床经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是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中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体悟”医学,主张在实践中领悟中医精华,不断创新中医知识和方法,破解疾病密码,为维护人类健康贡献力量。因此,中医药优秀人才的培养,要从“阅读经典,勤于临床,知行合一”开始。

2.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现代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中医的发展不应排斥现代科技,应把物理的精确测量技术应用于生命科学前沿,把传统的医学变成精确化治疗。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现代医疗科技手段的创新,通过一代代中医人的努力,我们相信中医一定能够找到破解疾病的密码,为维护人类的健康做出应有贡献。当前我国的医疗诊疗体系可谓“三足并行”: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这为人们就医提供了多元选择。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但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目的都是治愈疾病,只是手段不同而已。我们不能站在中医的角度去否定西医,更不能站在西医的角度去贬低中医。中西医各有优劣,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应是各种医学的融通,实现优势互补。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作为中医药代表的张伯礼院士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彰显了党中央对中医药的肯定和重视。在2019年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上,提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口号,对中医药寄予厚望。“传承精华”是中医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为创新不是否定传统,恰恰是对传统的发展。反观当下的中医药教育,西医思维的培养占据了主导地位,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中医药人才,而优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必须凸显中医思维的培育。

参考文献

[1]中国外文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国外文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薛公忱.中医文化的溯源[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4]张慰丰.中西医文化的撞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5]祝世讷.中医文化的复兴[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作者:李国荣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