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理论原理思索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理论原理思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医理论原理思索

本文作者:韩世辉 单位: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

以阴阳之间的转化、寒热之间的变化为依据形成了地球上万类进化学说;观察有形之体的变化,其五行属性之间的互相资助、互相制约的内在规律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寒热作用于水以外环境产生气候变化的规律构成了六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五行、六气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有形和无形之中,主导有无变化的本质,称之为元气。而阴阳之间,即有形和无形之间,其互相作用、互相沟通所造成的一个外在的状态,称之为象。以这样的认识观测宇宙间万事万物,认为一切功能产生于内空,一切功能又依赖外空得以发挥。空,才可构成通道;有空,交流才得以进行,才能形成变化,这内空外空之说我们称之为通。通即寒热作用于有形,使有形之体内敛造成内部构成体相互间的一个空间,以保证气水沟通循环,简言之,通就是循环无阻。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根本,以五行六气学说为推理工具。

阴阳学说

整体阴阳互相为根、互相转化、互相制约。阴阳学说三大特征:(1)整体对立统一。(2)阴阳互根互化,互相为根。阳生于阴,无阴阳无所依托,无阳阴不生,阳是阴产生的条件,阳是寒、静、有的状态,阳是热、动、无的状态,阴阳是同一物质的两种运动状态。(3)互相制约。阴可以消阳,阳可以息阴,即消息,一消一息其根在于太阳和月亮,太阳是地球在宇宙中产生生命的依据,水是产生生命的内在条件,土是万物产生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寒热取决于太阳,水之潮汐变化的动力源于月亮,水之所以流动,产生一种共同的运动周期,是因为月亮的作用,水火作用于土形成有无、生命物质的变化,阳盛是物质化生生命的唯一的基本条件,阴盛是一切生命走向灭亡维护尊在的基本条件,人之生命是阳气即太阳光热的作用,使水和土有机结合产生运化的表现,阳占七分则生命具,阴占七分则生命消亡,因而阳要常有余阴要常不足。

五行学说

寒热作用于固体的五种变化,以中和为中,向凉敛、寒结、温化、热通变化,寒热是两级,温凉为趋走,寒热用其极则为死道,不用其极则为生道,用其极则有形之质化死态,失去了活性,不用其极则有形之质和能量相互化生。五行变化最根本的规律是生克规律。

1相生规律

金生水,是由凉敛到寒凝的运化形态,是阳衰阴盛的过程。从中向凉寒变化产生形质,没有凉敛不能生其质,没有寒凝不能成形体。水生木,水为寒凝状态之代称,寒凝造成封闭,而一切有形物质的封闭会在内部蕴育而生热能,即能量,也就是说水通过藏孕生成阳气,这是一切有形物质运化到极端必产生并发挥能量之故。外部封闭,内部产生阳气并向外散发的过程叫水生木,温化便是指在这种固定的物质中因受热,使水化气,并充塞于形体本身之中的运动状态。木生火,在湿化过程中,随着湿度逐渐升高而生热使有形之水蒸发到形体外部,但本身内部产生中空。这是热通的运化形态。火生土,土是和平状态,土是松散的,水使土连结在一起,通过火的烤化,使土中之水蒸化上升,土才能坚。在洪荒时代,太阳之天火照射令水蒸发,大地显出,此为火生土之一;火令土坚,使土本身封固,此之二;火令土中之水化气上升生成通道,不致土内部闭塞,此之三。土生金,土本性平和,平是一种安定的静的状态。静之极则生凉,凉生敛,敛生坚,静、凉、敛、坚是土生金的运化形态。金生水,金将水分向一起聚集,收敛。有三种形式,一是无形之气受凉化为有形之水使容积缩小,如天之大气受凉成云,在受凉化雨下降。二是凉使有形之体中之水分向里收敛,令水密集于中央,容纳不下,迫水渗透下行。如高山之上部,山之石属金。三是金受热炼化成金汁,此亦金生水。五行相生如环无端。母子相生,是以母行自身的有余才致子行的生成,例如,金的性能是凉敛,只有凉有余即凉太过才化生寒,只有敛有余即敛过才生凝结。

2相克规律

金克木,以坚克专,其实质以凉敛内收制温升之过,又是温升热化赖以运化之先决条件。木克土,以专克散,依木之专升疏达运散土营润周身以防散土壅塞阻滞,令脾土运化畅通也。土克水,以高克低,赖其高势也,脾土之运容水布散,水得土滋性凝情才可化气上升,实乃土之功以令水行也。水克火,以多克少。火克金,以精克坚,精火才能融化金石,明火、死火温度不及则力不从心无能克坚。此寓机体内部运化中必赖真阳之助方可令阴精化阳以防敛收之过而生死道。亦是内敛之基,有所源也。相生损有余而益不足,死道;相克以制约防其本性之发展太过,生道。如火生土,火太旺,土则烧裂,活性消失;金之凉降,太过,则生机室灭;以水之克火,火之克金,防其过,则阴阳相抱,畅通循环,生命乃存。因此说,克者是为了维护正常的那种状态,但克太过,则使生无源,亦致死道。

六气学说

五行是无中生有的一种运化形式,六气是有归化无的一种运化形式,六气风寒暑湿燥热以水为根。寒是水的一种凝结状态,受寒邪侵袭时间长了会浮肿,是因为水凝结停滞,寒是阳气不足,阴份有余的状态。风是水受热化气状态,气动为风。热是火多水少的一种状态。湿是水的三种变化显示状态,一是寒水,水的凝结状态。二是温湿,水化气在空气中,水分还太多。三是凉湿,空气凝结水下降的凉化状态。过去的道教研究的就是水的变化,气为青龙,水为白虎。龙虎相博谓水火即济,气中含水为青龙背着白虎,水中含气为白虎抱着青龙。空气的本质是水的一种气化形态。水分三种,天水、地水、无形之水。无形之水为气,地气是寒水,天水其根为温,其用为凉,地水其根为凉,其用为温。暑是水多火多,温度非常高,温度非常大,象蒸笼一样,暑是万物生长的最佳条件。凉使水向里石收敛,因而生燥,此是凉燥,热使水份蒸化产生燥为温燥。六气是寒热作用于水液而产生的六种变化,是生命产生的及维护生命存在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外环境。五行是五脏之本,六气是生命之根。没有六气,生命便不能产生。没有寒向里面收敛、封芷,就没有湿而通达运化。没有湿,便不能被滋润;没有热,就不能生长壮大、茂盛、没有暑,就不能达到极度茂盛的状态。凉是事物成熟的条件,凉敛生寒,寒凝生温,温风生热,湿热化暑。热生燥,湿生凉。寒为冬季、主封芷,风属春季,主升发;热主夏季,主旺盛;暑主长夏,主极盛;凉主秋,主成熟;湿主于四季。六气以湿为根,以水为根,四季的变化都靠湿来维护。一月、二月、三月为春季为风,而三月又是湿为之主令;四、五、六月为夏季为热,其中六月湿为之主;七、八、九月为秋季为凉,其中九月是湿为之主;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为寒,其中十二月又是湿为二主令。所以说湿旺于四季,因为湿是根本,是造成人体生命得生存占一个内外坏境必备的条件。六气过则为病,风太过而伤阴,湿太过窒息阳气,热太过耗上阴质,暑太过阴质受损,凉太过则阳气衰退,所以六气即是生命之根,又是生命产生疾病的原因。

五行六气学说产生的渊源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为三百六十五日,形成了由寒趋热的春夏季节,由热趋寒的秋冬季节,这是态体的阴阳。地球自转一周,昼夜交替,这是局部的阴阳。古人通过观察天地物象,从中分析得出一些规律。在地球外围空间有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一月、六月的一、六两时,水星在祖国的北方上空出现,此时地球表面万物封芷,一片冰天雪地,地球表面是寒静状态,五行及所有物质都处于静止未升发的状态,空气是寒的;二月、七月的二时、七时火星在我国南方天空出现,此时天空中一片炎热,大地上万物昌茂,都到了壮的状态;三月、八月的三时、八时,木星在我国东方上空出现,大地上万物复苏,欣欣向荣;四月、九月金星在我国西方上空出现,大地上万物处于收敛成熟状态天空中的湿度是凉的,五月、十月的五时、十时,土星在我国中央上空出现,五月份大地上是梅雨季节。古人根据五星出现及固体和空气中寒热变化而总结出五行六气学说,五星是太阳光热在地球上分布的坐标,也是水气互化,有无转变的坐标。

五行阴阳和六气阴阳

五行的阴阳产生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一行都有阴阳,天空五星以中为标,从来处到中,为阳,是带着母行之气且本行之气逐渐强盛的过程;从中到终是本行之气渐衰,子行之气已生的过程,为阴。六气也是如此,从起到中,是带着母气,本气逐渐生壮的过程,为阳,从中到终,是本气渐衰,子气渐生的过程,为阴。六气阴阳产生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传统文化中河图、洛书的内涵便是五行六气产生及其生克规律。河图揭示相生规律,一六生水,三八生木,二七生火,四九生金,五居其中,是枢纽,演变而成先天八卦,左升右降的中医气化图源于此,以太阳从东方升起,自西方落下为据,含于天地中之水湿随之而产生变化,最终反映的是水火在一日之中的强弱变化。洛书揭示相克规律,一六生水,二七生火,四九生金,三八生木,五十生土,从下向右为序,在应用中产生后天八卦。河图所揭示的相生规律中,五行互相渗透,一中含五,五化合一,如一月份、六月份为水,一月之寒水经过生风(木)、生火、生湿、生暑,到六月份,经过五个月,又变成水,天水,六月湿中国的降雨季节。三八为木,木在三月份发芽,经热、湿、暑、凉到八月份木长到最旺盛阶段,开始内敛。二七生火,七月份是太阳最旺盛的阶段,通过生湿、生凉、生寒、生温五个月的运化到二月份生成地热,即是说,太阳上的火照到大地上来被大地吸收在地球内部进行封藏孕化到二月份开始又产生了温。五、十为湿,五月份为梅雨季节,从五月份一直下到十月份,是湿由空中返归大地的一个过程,经过热、暑、凉到十月份,又进入寒芷状态。在态体运化中,五行运化历经五个周期,六气运化历经六个周期。无寒则水不凝结封藏,木就难以化生;没有木之湿生,无法生火热;没有火热,则湿无以化生,即大地上的水不能化气上升充实于空气产生湿。湿热相合为暑,称长夏,热令湿去而生燥,湿令热退而生凉,凉敛增加而生寒凝,是六气的周期,它也适用于孕育、成长、壮大、茂盛、衰老、死亡之生命运化阶段。

一日之中天干地支的运动规律

一日之阴阳,子时到午时为阳,是阳生阶段,阴升阳长阶段;午时到子时是阴长阶段,阳降阴生阶段,为阴。阴阳分而成三才。辰时到申时,阳光普照的阶段,是阳盛阶段。戊时到丑时,黑夜,阴盛阶段。寅时是阴生阳盛阶段,酉时是阴生阳盛阶段,寅和酉象征着地平线,以子午寅酉划成一个四等份,是一日之四象,一天之三才含四象。从子时到寅时是阴份向阳转化,阴生阳长阶段,从寅时到午时阳长阳壮阶段,从午时到酉时阳衰阴生阶段,从酉时到子时,阴长阴盛阶段。十二地支是六气变化,形成四季十二个月,这是一年之六气;一日之中有十二时以应十二正经是一日之中六气的变化。寅时,手太阳肺经气血流行,其性为凉,此时太阳刚升,大地上阴份正浓,空气性凉的状态是真太阴;卯时,手阳明大肠经气血旺行,太阳刚刚升起,阴寒之气刚刚消退,其性凉燥,假阳明;辰时,足阳明胃经气血旺行,其时阳光明媚,寒气已经消退;巳时,足太阴脾经气血旺行,是假太阴,但能生万物,此时阳光明媚,水分适宜,是万类生发的最好时机;午时,手少阴心经气血旺行,此时太阳正当空,但还有阴份;未时,手太阳小肠经气血旺行,十三点钟时太阳最热,没有阴份;申时,足太阳膀胱精气血旺行,是假太阳,天空中太阳已消退;丑时,足厥阴肝经主时,此厥阴是厥离的意思,离开阴份走一阳已生的阶段。一日之中所包含着的六气的变化称为天地交泰,水火即济,表里枢机。(1)天地交泰是寅时到巳时四道经络所主,手太阴肺经为天,足太阴脾经为地,天地的变化依赖阳明经调节,肺将无形生有形,把天上的大气充实于机体周身,使气血横流,使一切有形的物质产生活力具有生命力,这是有无相合,足太阴脾代表着大地上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与大气相结合,生成对人体有用的具活力的物质,这需要胃和大肠的调节,胃主容纳,大肠排泄,构成出入形成了新陈代谢,保证了生命的存在。(2)水火即济是午时到酉时四道经所主,午时为火,是有形化无形到了极端,是物质产生功能的极盛状态,酉时,肾经所主,主水,是营养物质。水火实是相生、互相为用,是功能和物质之间互根互化规律在人体及万事万类中的体现。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果没有心脏的搏动泵血功能,脾脏就不能上提水谷精微与大气化合而生营血,则肾脏得不到补充而敬虚侯。(3)表里枢机是戊时到丑时四道经所主。体现的是转变过程,静极生动,寒极生热,肝经是阴之极生阳的门户,心包经是阳之极走向阴的门户。三焦是五脏六腑居住之所,水气变化的场所,胆分泌胆汁,清除五脏六腑诸筋百骸之杂质,是保证危机畅通无阻的基本条件。三焦经和胆经分别主升降表里,三焦分上中下合人之三才,胆主内、外、中构成一个态体框架。午时到酉时是阳之极而升阴,子时到卯时阴极而生阳。寅时到巳时揭示了人体生命依靠天气与地质化生,天气与地质是维护生命功能的唯一的条件和源泉,此所谓寅生人。一日之中,五行质和六气态运化不息。质之变化是五行阴阳生克运动,是十天干的本质内涵;二时合十二正经是一日之中六气变化之体现。揭示了天地宇宙三才变化,体现两级与中介构成的那种条件,如天地即肺脾依靠胃与大肠来完成它的代谢过程,水火依靠,小肠和膀胱完成升降气机,小肠热化上升,膀胱寒化。

西医解剖生理理论与中医气化规律

西医是研究局部、研究有形的最有效的方法,中医是研究有无气化的完整体系,中西医结合仅仅是一加一的结合,没能建立统一理论。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藏神,左边主阳主动,右边主阴主静,西医解剖学上说心分成左半心,右半心,中间有一隔膜,这是中医阴阳的物质基础。心有两房两室组成,左心室连主动脉,将动脉血输送周身,尔后通过静脉管回流构成了阴阳相合,归入右心房,然后输入到右心室,通过肺动脉输送到肺脏,交换二氧化碳和氧气又回到左心房输入左心室,这就是阴阳相生,阳中有阴。西医把血液从左心室经过大动脉循行周身叫体循环,右心室到肺脏的循环叫肺循环。中医的阴阳和西医的解剖在物质基础得以一致,证明了中医气化学说的科学性。

中医的气化和西医的解剖,与天地整体变化规律相合更能全面阐释心脏功能,并对心脏病治疗更富辩证性和全面性。一在天地大道的理论中,心脏象征着太阳,太阳把光和热散发于地球之上,万物得以光明,得以温煦,才生机萌发。心脏为五脏六腑之君主,心脏向外散发能量收集外界信息,产生认识,这就象太阳的光一样,因而人的聪明智慧可比拟太阳的光,心脏将血液沐浴周身就如同太阳的热温煦万类。中医气化和西医解剖则证明了人身的变化,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其描述的都是自然原理的体现。自然规律启示我们在治疗心脏病和预防心脏病时应采取的方法。如太阳是大公无私的,我们人就要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去掉自私。自私使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就会产生烦恼。自私就像天上的乌云,乌云密布遮住太阳,不能有艳阳天。所以人安想心脏不生病,就得清净自己的心,心灵安宁,才能生神明,产生智慧,获得聪明。阳光只有普照大地,大地万类才能获得光明与温煦,提示我们要谦虚低下,不可高傲,才能使心脏不受病扰。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