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孙思邈养性与养形理念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孙思邈养性与养形理念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孙思邈养性与养形理念探讨

本文作者:郭刚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在《周易》中,宇宙被赋予了生命的存在过程和德性之质,人类在宇宙生命流布中德性发挥至关重要,不光要“继”之而有性,还要“成性”;不仅要成物之性,还要成人之性。这种德性的践行是以德来蓄养(滋养)的,人不仅“独善其身”,还要“兼善天下”,而不断奉持“成己成物”、“成德淑世”的人生理念,为社会人生的善化贡献自己的一份仁义之心。《系辞下》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这些体现出以“德”为根基的《周易》卦的内在意蕴,是倡导人们以“德”为处事原则,去避免祸乱灾害产生的条件。同时,《周易》也对不好的习惯加以杜绝,如“不习无不利”则指不染习不好的习惯是没有什么过错的。

《内经》同样通过“德”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不仅把天以“德”的形式作用于自然界的运化过程叫“德化”,认为人是大自然的恩赐:“天之在我者德也”(《灵枢•本神》);而且认为大地万物皆是“德化者气之祥”(《素问•气交变大论》)的表现形态,形成林林总总的生命世界。同时,《内经》还认为德化有一定的纲纪制约,是为“上下和亲,德泽下流……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素问•天元纪大论》)。在此不难看出,《内经》强调德性化的生命历程与《周易》所说“日新其德”的生命流布以及“与天地合其德”的“成性”法则是一致的,其中蕴含着医学与易学的传承性和相似性。无疑,孙思邈养性养德智慧对传统医易思想的吸取也是明显的。其次,养性在神。孙思邈在《翼方》中强调养性的大要是: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其中,啬神、爱气是指保养神气、节约神气的消耗,是调养精神的具体要求;在气与神关系上,气由神使,“啬神”是为首要的,其要旨在于保持心底澄净———澄心境。为了“啬神”,孙思邈强调在社会生活中不要过分追逐名利,提倡养生要遵循“十二少”的原则:“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食、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悲。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千金要方•道林养性》);并认为“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恼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营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这些观点无不强调人要保持良好心态,使精神饱满不要随便动怒、发脾气,不要过喜极悲、思虑太深以及让利欲熏心,不要多生妄念以劳心劳神,等等。孙思邈指出人们应以“七莫”的养生要点来生活,即“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他认为,人人只要能保持宁静祥和的心境,将外驰的精神收回来内守自身,身体中的真气就会畅通全身,身体就不会受到疾病的侵害。

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孙思邈主张的“啬神”与《周易》强调的“至静”思想是一致的。《周易》很早就提出了“至静而德方”(《坤•文言》)的观念,也就是要求人们去掉类似于“七莫”的东西,做到“静而正”“静也专”(《系辞下》)之境。因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但若情志偏激、过激,则可致病;但若以平静的心境对待之,身心的“亚健康”也不会滋生了。对于此,《周易》进而提出“君子以惩忿窒欲”(《损•象传》),指君子效此损象以惩止忿怒、窒塞情欲;如此,则能使得心、形得养,自然长寿。孙思邈所提倡的“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则与《周易》的“至静”“惩忿窒欲”是一致的,能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在做事上,《周易》讲究“君子以虚受人”(《咸•象传》);其反映在养生上就是持有“虚以养神”的态度,做到“圆而神”、以神守形、形神相守。《周易》指出“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系辞下》),强调“神”的重要性。在此,医学继承了易学的保神思想,成为养生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内经》吸收了《周易》“至静”的哲学思想,且将这种思想具体化为以“静”为本的养生之道,提出了以“精神内守、恬淡虚无”为核心的养生观。《内经》强调“静则神藏,躁则神亡”(《素问•痹论篇》)以及“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是为养神的基本道理。《素问•上古天真论》具体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又“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能够做到“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否则,“嗜欲无穷,则忧患不止”(《素问•汤液醪醴论》)。不难看出,此处《内经》提倡养德宁性是修身原则的重要内涵之一。

孙思邈正是继承《周易》和《内经》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摄生思想,而倡导“虚静无为”的养生方法。他引用彭祖的话论述了“清心寡欲”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勿极,而兼以之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千金要方•调气法》)孙思邈还引用古代养生家嵇康总结的养生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千金要方•养性序》)而且,孙思邈以灯用小炷这样的类比很形象地来形容他的养生之道,所谓小炷燃灯就是指一盏油灯用细的灯芯,就可以燃烧很长时间,如果用粗的灯芯,灯油很快就会燃尽;因而人的养生若要延长寿命,就得像灯用小炷一样,做到十二少,节约能量的消耗,从而得到健康长寿。因此,养生的关键在于养性,是孙思邈养生之道的核心。同时,人们能够保持一种清虚守静的心态,做到精神内守、神形合一,乃是养性的根本要求。这样,将精神性的养性放在首位,借助无为恬淡、清心寡欲,再配以运动身体、饮食起居、营养药物等物质性的养形之法,就形成了孙思邈养生之道从精神而物质的完整系统的理论。这对于当代人消除亚健康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对于饮食,《周易》较早地提出了以满足人们的温饱问题为基本原则,同时提倡人们注意培养节俭意识。《周易》把“自求口实”“需于酒食”作为人民生活的基本前提,并且既反对“苦节”和“困于酒食”,又提醒人们做到“安节”、“甘节”与“节以制度”(《节•彖传》)。《周易》还提出了“慎言语,节饮食”(《颐•象传》)的生活理念。类似于《周易》,《内经》也提倡人们生活首要的是“食岁谷”、“食杂”以及“美其食”(《素问•上古天真论》),不倡导“饱食”“嗜食”“多食”和“食饮不节”;同时,指出了“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素问•五藏生成》),要求注意饮食卫生。与《周易》和《内经》思想相一致的是,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具体表现在生活饮食方面,不仅蕴含了“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后天生活之需的道理,而且倡导人们“每学淡食”,做到“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而不要吃太肥腻、太咸等食物。同时,孙思邈注重“甘其食”和“美其食”。他在提倡素食之时,并不反对肉食,认为适当的肉食可以“添髓强筋,补中填髓”。不过,为避免过多肉食引发的健康问题,他强调“每食不用重肉”。这里的“重”字,即大量之意。近年来社会上有不少大量吃肉、喝酒而引发急性胰腺炎的病例报告,值得大吃大喝者引以为戒。孙思邈还从辩证饮食的角度提醒人们要“莫强食,莫强饮”,具体为“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食如饱中饥,饥中饱耳”(《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这就是说,人们在感到饥饿之前而吃饭,在感到口渴之前而饮水;每顿饭要适量少吃,如吃得太多,便会难以消化。因此,要让自己感到饱时又有微微的饥饿感,饿时又微微觉得腹中有食为佳;此意是倡导人们不大饥、大饱也。无疑,孙思邈提倡饮食简单,不营养过丰、过盛,用现代科学视之,是正确的。我国当代广西巴马、永福两个长寿之乡的老人长寿之因,便证明了这点。而且,现代人的实践证明了孙思邈的这种饥饱辩证理论是合理的、确切的。据现代研究证实,食盐过量易导致高血压,而血压高对心、肾、脑都不利;过食肥腻之物,会引起血脂异常,热量堆积过多会导致肥胖,这些因素的叠加,会促发代谢综合征,引起内分泌失调;而饮食清淡,多进食蔬菜,不但可补充多种维生素,还可补充膳食纤维,有利于大便通畅,对预防大肠癌、痔疮都有重要作用。这与人们常言及的“要想身体好,吃饭八分饱”,恰能相互印证。在“甘其食”和“美其食”方面,孙思邈十分注重适当的饮食营养,但又不追求口腹之欲。如,他强调水果的养生作用,认为葡萄、大枣、胡桃、梨等“久食轻身耐老”,并将之列为果中佳品。他还强调:“美食须热嚼,生食不粗吞”;“食毕当漱口数次,令人牙齿不败,口香”;“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数百遍,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则食易消,益人无百病;饱食而卧,食不消成积,乃百病生”(《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人之当食,须去烦恼,食不得语,语而食者,常患胸背痛”。他又告诫人们禁吃诸如“茅屋漏水堕诸脯肉”等食物。不难看出,孙思邈提出“资于食”、“俭约”的“节食养性”的饮食之理,与现代医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在生活态度上,孙思邈主张人们生活简朴,不要为物质所累。他在《千金要方•养性序》中对人们叮嘱道:“衣服器械,勿用珍玉金宝,增长过失,使人烦恼根深。”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言:“至于居住,不得绮靡华丽,令人贪婪无厌,乃患害之源。”这是一种以反对追名逐利、口腹之欲的满足以及追求感观刺激为内容,而主张淡薄名利、生活俭约的生活方式。实践证明,那种拥有“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心态的人,在健康长寿方面受益良多。《周易》提出“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否•象传》),就反映了一种不思奢华、只图安居的养生思想。其中的“俭”是人的美德之一,人的行为习惯中的一切都应从节俭的角度做起,生活、饮食无不如此。

在“养性”的养生之道中,孙思邈突出强调了按摩导引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导引方法作了重大突破。导引术在我国古代养生中源远流长,其主旨在于“动静有常”,即顺任自然大道之理。《周易》有“一阖一辟”的阴阳平衡和调的思想,乃体现了导引养生术的深远意义。这种思想孕育出导行、行气养形全身术,就是通过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使人体周身之气和调,精气充盈,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内经》亦有“呼吸精气”、“纳气”及导行的养生治病的论述,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和“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强调既要创造条件以避开四时不正常的气候,还要适当地运用导引、按跷、吐纳等调摄精神、锻炼身体,这样才能使五脏功能协调,正气充盛,“百岁而动作不衰”。孙思邈也认为导引行气,可以增进健康,祛病延年。他在吸取葛洪的胎息法基础之上创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导引养生术,如“常以两手摩拭面上,令人有光泽,斑皱不生。行之五年,色如少女。摩之令二七而止。卧起,平气正坐,先叉手掩项,目向南视,上使项与手争,为之三四”。他认为常做这种运动,“使人精和,血脉流通,风气不入,行之不病”。孙思邈还引用彭祖的话来说明对导引条件的选择:“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比邻于真人也。”(《千金要方•调气法》)这是强调了“和神导气”的形、神俱养,表征了内外相济才是保全形体的要道妙术。

孙思邈还主张人们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同时又要积极锻炼、调摄精神情志、保养正气,而且在疾病预防上做到“治未病”。他把“治未病”原则总结为“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之理。基于此,他还提出顺应阴阳四时的具体养生方法,即“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这既与《周易》“与时偕行”变易思想相一致,又和《内经》注重天人相应的思想一脉相承。《周易》看到了“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的自然界节律变化的道理,主张人要不断调节自我适应自然规律的变化。《内经》也强调人与自然相协调的重要性,认为人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基础上,要顺四时气侯而适寒暑,以达到养生、长生的目的。而且,孙思邈养生理念在选择居住环境的要求上也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周易》山水居处思想。他在《千金翼方•择地》中提出了选择居住环境的标准:“山林深远,同是佳境,……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这一标准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涵着居住环境的好坏和人体健康相关联。同时,孙思邈还提倡人们“慎言语”,房室讲究性生活要节制,居处讲究简居,追求“祥和宁静”健康之境。这与《周易》的“君子以慎言语”(《颐•象传》)、“节,止也”(《杂卦》)思想相吻合。要之,孙思邈倡导人们保养身体、防病却病,做到顺应自然、和于阴阳、保养精气、形神共养等。总之,孙思邈的养生之道正是继承了《内经》的养生观点,并在吸收了《周易》等有益思想基础上育成的。孙思邈的养生之道包含有养性和养形,其中养性内涵着养德与养神;养德在于得其善,养神在于合于静,养形在于合于道,这与《周易》提升生命价值的德性智慧是一致的。在此,孙思邈“养性”养生之道通过医易融合的形式将中国养生理念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