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熟读中医经典的作用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孙思邈在《大医习业》中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即要想使自己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名医,必须精读《素问》、《甲乙经》、《黄帝针经》、《明堂流注》以及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的著作,此外还要精研《周易》等等[2]。徐灵胎在《慎疾刍言•宗传》中说:“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今将学医必读之书并读法开列于下,果能专心体察,则胸有定见。然后将后世之书遍观博览,自能辨其是非,取其长而去其短矣。”他开列的“学医必读之书”有《灵枢经》、《素问》、《伤寒论》、《金匮》、《神农本草》、《外台秘要》、《千金方》[3]等。这三位不同时代的医家不仅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经典,而且指出了经典的重要意义:熟读经典是“为医”、“为大医”的先决条件。在今天看来,经典的学习更突显其迫切性。
据王新陆、付先军的统计[4],我国名老中医最早阅读的医书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中医经典原文,频率为38.10%,其次是本草,临床医书出现的频次最低;名老中医最早阅读的医书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黄帝内经》,频率为24.24%,其次为《濒湖脉学》与《药性赋》,各占9.52%,稍次的是《伤寒论》和《汤头歌诀》,各占8.33%;名老中医最推崇的医书中,频次出现最高的是《黄帝内经》,占32.86%,其次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与《难经》。这无疑是学习中医必须学习中医经典的最有力证明。以上这些统计数据说明了经典与优秀中医之间的关系,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学习与研究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医思维。中医思维是一套包括天人合一思想、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观念等复杂思想的系统思维,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医、一个优秀的中医不使用中医思维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当前我国的基础主流教育中几乎没有这些内容,而中医思维也很难在中医高等教育教材中得到充分地体现,所以,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培养中医思维的途径就是学习经典。中医的经典,尤其是四部经典中蕴藏着最纯粹的中医思维,具备了中医思维,才获得了在中医道路上不断前行的能力。
在中医学中,学术与知识不断地补充与完善,始终保持活力,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历代医家的努力使得中医学不断发展进步。但是,发展与进步一定要建立于稳固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实现,对于中医学来说,这个基础正是是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自序中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1]。仲景批评的是当时的一些医家只知墨守家传经验,不去寻求发展进步,而学习研究经典要义,补充发展其理论才是正确的。1700多年前的张仲景的话非常有见地,他深知经典对于中医发展进步的重大意义,学习经典绝不是守旧的体现,就如同一颗大树只有深植沃土、根系发达,才能够不断成长、枝繁叶茂。这也正体现了中医与西医的不同:中医的经典经过千年仍历久弥新,后世的研究与发展都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完善;而西医的经典却随着时间的发展新旧更替,古老的知识早已被不断更新的知识所替换。
了解了熟读经典对于中医学以及广大中医的重要意义,我们还需要明确一些在“熟读经典”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熟读”的方法———理解与背诵二者缺一不可
这里的“熟读”不仅仅是“读熟”的意思,它指的是在“读熟”的基础上理解并背诵。历代名医都把读熟、背熟经典名著作为治学、行医的一项基本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5]。已故名老中医岳美中先生亦深有体会地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否则,读时明白了,一遇到障碍又记不起,临证时就难于得心应手……背书还要早下手”[6]。著名中医姜春华曾说“有许多基本的东西一定要死记,理解与背诵两者不可偏废”[6]。名医的经验告诉我们,认真继承中医经典名著与临床诊疗经验,是每位医家成功的门径。不读书,就谈不上扎实的继承;无继承,学术的发展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无从奢谈创新和进步。
2重读经典终身学家都很熟悉的名医蒲辅
舟老先生说过:“《内经》、《难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如果仅读点汤头、药性去治病,那是无根之木”[6]。而他在年轻刚刚行医的时候,求诊病人非常多,然而时常会有治疗无效的病例出现,对于这种情况,蒲老毅然停诊,闭门读书三年,重新临诊后得心应手,最终成为首屈一指的中医大家。此外,名医林沛湘教授曾说:“《内经》的东西,只要有一句话你悟透了,那你一辈子都吃不完”[7]。两位大师的话启示我们,对于经典是须要常读常新、须要终身学习的。也许一开始对于经典只是一些模糊的认识,但是随着临证经验的积累,以及不断地揣摩思考,对于经典的理解会不断加深,不断飞跃,反过来更好地指导临床,形成一个良性的进步过程,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
3避免受到“泛经典”中错讹的影响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对于“经典”的界定问题。中医的经典我认为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四部经典,另一类就是“泛经典”。“泛经典”指的是历代医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以及研究思考而对四部经典所作的理解与阐发。“泛经典”是我们学习与探讨四部经典的重要参考,其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错讹和带有过多个人色彩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应该立足真正的经典,有所判别,有所取舍。当然,能够做出判别与取舍也要基于我们对于四部经典的熟悉。总的说来,熟读经典是任何时代学习中医、研究中医、运用中医必不可少的看家本领,是一个中医在中医道路上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更是中医学几千年来赖以存续的根本。(本文作者:赵铮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