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先秦汉初医药中的道德观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董仲舒认为子不尝药如弑父行为与臣不讨贼如弑君行为等同:“臣之宜为君讨贼也,犹子之宜为父尝药也。子不尝药,故加之弑父;臣不讨贼,故加之弑君……与止不尝药为弑父无以异”。(《董子•卷一•玉杯第二》)汉初贾谊、刘向等人逐渐把尝药的“孝道”行为进一步向“君道”的修政发展,如《贾谊新书•卷九•修政语上》《刘向说苑•卷第一•君道》皆指出:“汤曰:药食先尝于卑,然后至于贵;药言先献于贵,然后闻于卑。故药食尝乎卑,然后至乎贵,教也。药言先献于贵,然后闻于卑,道也。故使人味食,然后食者其得味也;多使人味言,然后言者其得言也”。
“孝道”与侍病
先秦汉初的“孝道”思想在医学中还体现在侍病(或曰侍疾)的道德观方面。汉文帝刘恒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孝皇帝,他侍母尝药的故事,在后世广为流传,在《二十四孝》中描述曰:“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与汉文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的侍疾以及“汤药非口亲尝弗进”鲜明对照的是汉景帝之太子勃的行为,据《史记•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记载:“医进药,太子勃不自尝药,又不宿留侍病”。
“孝道”影响下的社会风气
据《管子•入国第五十四》记载有“掌老”“养疾”“掌病”的官员和制度:“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掌管老年事务之人)。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已以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以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椁。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求所嗜,此之谓老老。……所谓养疾者,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所谓问病者,凡国都皆有掌病(掌管医疗事务之人),士民有病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此之谓问病。”这些政策和制度的实施对老年人的生活是一种保障。可见,先秦时期医药中的“孝道”不仅仅局限在家庭中侍疾尝药的“孝”,某些诸侯国的惠民政教亦渗透着“孝道”思想并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之,先秦汉初医药中的“孝道”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对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孝道”在儒家大行其道之初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时至今日,我们应该继续学习、继承、发扬“孝道”思想,使中华民族“孝道”的传统美德继续发挥对社会道德观的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作者:冯红燕 单位:济南军区联勤部干休四所卫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