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随证治疗用药模式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随证治疗用药模式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医随证治疗用药模式探讨

何谓“随证治疗”

“观其脉证”和“随证治疗”之“证”是“證”的简化字,是病人将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告诉医生,即今天“症状”之“症”。脉象有医生切按所得,是客观体征的代表,“脉证”并举,反映仲景对临床资料的收集既强调主观症状,亦重视客观体征。“随证治疗”之“证”又包含“脉”。“证”即证据,“证”是包括症状、体征在内的一切证据,是处方用药治疗的依据。用作方药应用的证据最多的是病人的临床症状。“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同样是太阳病,因具体症状的不同,而分别使用桂枝汤和麻黄汤治疗。除了症状(包括体征),还有体质也是证据,如尊荣人,骨肉肌肤盛,多用黄芪治疗,因为肥胖之人水多,腠理疏松汗出,而黄芪利水且止汗;“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31)。一是脐下悸多见于瘦人,二是瘦人脐下悸是水,用五苓散治疗。人体的胖瘦是选择不同方药治疗的依据之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302)对照这两条原文,都是少阴兼表证,都有发热、脉沉的临床表现,都用麻黄附子治疗,前者配用细辛是因为“始得之”,而后者配伍甘草是因为“得之二三日”,所以这里就是根据病程的长短而决定不同的用药,病程成了处方用药的依据。“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恶寒发热、咳喘、干呕等症状的补充或概括,也是方药应用的证据。但我们要清楚,病机在“随证治之”的用药模式中虽然是证据,但仅仅是证据之一,而不是完全证据,也不是唯一证据。而且,仲景用药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临床症状上,咳、渴、利、噎、小便不利、少腹满以及喘,都是“心下有水气”的具体体现,“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症状、体征是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证据,除了症状、体征外,还有病人的病史、病变产生的原因、治疗的过程、已经用过的治疗方药、用药后的反应以及病人的体质等。所以,随证治疗就是凭证而治,是根据病人症状等表现进行治疗。随证治疗模式,即是针对病人的症状、体质等“证据”,直接使用特定方药的治疗方式。

随证治疗的过程

随证治疗模式的第一步是辨识脉证,即仲景所谓的“平脉辨证”。“平”者“辨”也,“平脉辨证”即是辨识脉象、症状等临床证据。“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75)医生叫病人咳嗽,而患者不咳嗽,说明病人没能听到问话。在病人没有说明自己耳聋的情况下,医生通过问话,来辨认病人的耳聋症状。医生望而知其“病人叉手自冒心”,“教试令咳”(问诊),病人“不咳”(闻诊),然后切诊“持脉”。叉手自冒心等症状体征以及“重发汗”的治疗过程都是治疗的证据。“平脉辨证”就是通过望问闻切诸手段,寻找和辨认证据。随证治疗模式的第二步,即进入治疗阶段。在识别病人的症状、体征等证据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方药治疗。“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4)随着“发汗过多”“心下悸”“叉手自冒心”等证据的辨认,直接引出桂枝甘草汤的治疗。随证治疗这种用药模式,就是根据病人特定的症状、体征等临床征象,选用对应的方药治疗,“合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是一种直接、简捷的用方用药方式。其中没有过多地谈论症状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的原则、方法,也不需要用严格的逻辑去推理证明。而辨证论治强调的是辨别辨认病因病机,紧紧围绕病机进行治疗。随证治疗与辨证论治是两种不同的中药应用模式。

随证治疗的核心是方证对应

随证治疗是根据症状等具体证据直接导出具体的方药。“方以证立”,方药与脉证之间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由于方与证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仲景直接用方药来命名证,即“证以方名”。《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多处出现“桂枝证”“柴胡证”“柴胡汤证”“柴胡汤病证”等文字。“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149)“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追求的是方药与证之间的对应。所用方药与病人证的对应,是随证治疗模式的核心内容。仲景在通脉四逆汤证下自注“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强调的就是所用方药必须与疾病的证完全对应。药物及方剂都有明确的应用根据即指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在具体的疾病辨治中,证据或者是一个,或者是几个。方剂可以有一味药组成的单味方,也可以是有几味药组成的复方。一味药可以治疗几个证,也可以几味药治疗一个证。

随证治之是经典的用药模式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最古的方书,虽然文字缺失较多,但仍可看出,其五十二病下,有的一病一治,有的一病多治,在具体的病证下,列出治疗的方药。如疽病方:“治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凡七物。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不少医方后面注明“已验”“尝试”“令”(灵验的意思),说明通过临床实践,这些方药的有效性已经得到验证,是被证明了的治疗该病证的有效方药。全书记载的是治疗的病证与有效方药之间的对应关系。这种方药与病证之间的对应关系一经确立,就可指导医生的临床运用。这种根据已经明确的方证关系,以某方药物治疗对应的临床病证的方式,就是随证治疗模式。《内经》中“十三方”也有相似的记载,如:“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风。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所用药物与临床表现相对应,只是有些处方还未有相应的名称。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搜集和积累了大量的方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随证治疗体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证是张仲景及其前人长期医疗经验的结晶,是临床随证治疗的最好范例,病证与方药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有是证用是方,用是方必有效。《千金方》《和剂局方》《寿世保元》等历代医书也基本上延用了随证治疗的用药模式,只是其中所用的方药与“脉证”之间的关系已没有《伤寒论》《金匮要略》那样紧密。

随证治疗用药模式的不同层次

《伤寒论》《金匮要略》是随证治疗的典范,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方证内容掌握的程度不同,其随证治疗的水平也不一样,治疗的病证范围及临床疗效也有很大的差异。随证治疗的运用大致有如下几个层次及境界。

第一层次,知道常用方的典型方证。如,能记诵“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等条文内容,所以临床上见到恶风寒,发热,汗出,脉浮缓(弱)的病人,能想到用桂枝汤治疗。对桂枝汤的运用局限于典型的中风表虚证。

第二层次,在掌握典型方证内容的基础上,记住方药的加减与症状变化之间的关系。如能记诵“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等条文,所以临床能根据所见症状的具体情况,对桂枝汤进行适当的药物加减,可以用以外感病的咳喘或项背拘紧的治疗。

第三层次,能记诵不典型的方证,知常达变。“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25);“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宜桂枝汤”(54);“病常自汗出者……宜桂枝汤”(5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15)。对照13、57、25条方证,桂枝汤治疗发热、汗出、恶风、脉浮数或脉洪大这种非典型的中风表虚证;而对照53、54、15条方证,临床用桂枝汤治疗阵发性烘热上冲、脸部潮红而汗出的更年期综合征。桂枝汤的应用超出了外感病的范围。

第四层次,全面掌握仲景方证,将方剂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279)。如果能掌握这些方证,就会用桂枝汤治疗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脾虚寒病证。如果能记住《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第一条原文,临床见到妊娠恶阻,还有想到用桂枝汤治疗的可能。

第五层次,不但明晓方与证的关系,对方与方、证与证、药与证之间的关系也了然于胸。对药物的绝对量、相对量(用量比例),炮制、剂型等都有所考量,能体会仲景方证以外的原文的深意。如同样是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五味药,只因为桂枝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变化,治疗的病证就不一样。治疗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时桂枝须重用(桂枝加桂汤),治疗腹满时痛时重用的不是桂枝而是芍药(桂枝加芍药汤)。仲景所用的桂枝与现代所用桂树之细小嫩枝有所不同,实际上兼有肉桂的作用,所以可针对不同的病证,使用桂之不同药用部位。在治疗外感病时可单纯用桂枝,在治疗腹痛时,除用桂枝外,还可适当加用肉桂,甚至直接换成肉桂。

在仲景方证中,桂枝或芍药都能治疗小便不利的病证,如五苓散证、真武汤证。桂枝、芍药都有利尿作用,两药合用治疗小便不利,完全符合常理。但是,通过反复学习比对,发现仲景虽然经常桂枝与芍药一起用,如桂枝汤、桂枝汤类方、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桂枝茯苓丸等,但唯独在治疗小便不利时,两药绝不在一起用。而能体悟到这些真谛的医生,自然在临床上不会将桂枝和芍药同用来治疗小便不利。

对张仲景方证内容掌握的程度,直接决定随证治疗模式的应用机会及疗效。要想全面掌握仲景方证,尤其是进入最高层次,需要经过一个非常艰苦的修炼过程。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登天。必须下大力气,下苦功。背诵原文及记忆方药是基本功,从熟读背诵开始,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体悟,才有可能登堂入室,进入“一览众山小”的最高境界。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随证治疗的用药水平,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要求“对重要经典定期温习,像《伤寒》《金匮》,每年一般都系统温习一遍”,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证、药证内容的掌握水平都能达到第五层次,那临床治疗疾病就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就不愁“无方可用”。但令人遗憾的是,直正能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太少,绝大部分医生的水平还处于第一、第二层次,所以“随证治疗”模式的应用境况很不理想。(本文作者:赵鸣芳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