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心衰患者中医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心衰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及证治情况
1.1心衰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
中医传统文献中无“心衰”之名,根据其临床特征,涉及中医“喘证”、“水肿”、“心悸”、“怔忡”、“痰饮”、“心痹”等范畴。大多数研究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心之气阳虚衰为本,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中医一般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的发生及心之气阳虚衰关系最密切。心气虚是心衰发病的始动因素并贯穿于心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现代医学则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生和病情恶化涉及一系列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功能和形态的进行性改变。目前认识到,心室重塑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导致心力衰竭不断进展的病理生理基础。心室重塑的结构基础是心肌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包括心肌细胞肥大和凋亡、胚胎基因和蛋白质的再表达及心肌细胞外基质量和组成的变化。临床上表现为心室腔扩大、室壁肥厚和心室形状改变。整体来说,西医学中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分析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管加压素、肽类信号系统、炎性细胞因子激活等)、心肌重塑和心室重塑等。
1.2中西医对心衰的临床治疗证治情况研究
1.2.1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辨证论治始终是中医诊疗特色,尽管目前辨证各有千秋。辨证分型主要有:(1)心肺气虚——益气养心——养心汤,生脉散,归脾汤加减。代表医家史载祥,许心如,成启予等。(2)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代表医家:顾景琰等。(3)阳虚水泛——温阳利水——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加减。代表医家:陈鼎祺,邓铁涛,韩子江,廖家桢,马连珍,刑月朋,赵锡武,秦伯末等。(4)血瘀水阻——活血利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血府逐瘀汤加减。代表医家:汤益明,李介鸣,刘家骏等;(5)阳气虚脱——回阳救逆——参附龙牡汤,四逆汤加减。代表医家:柯雪帆,周次清,任继学等。根据马术明临床治疗研究总结有以下几点:(1)心衰早期多以心肺气虚为主,晚期以心肾阳虚为主,故益气补阳为常用方法,参芪桂附为主治之药。(2)心衰乃心主血脉失常之病,无论阳虚、气虚或停痰蓄水,均有淤血的表现,故活血化瘀之药常可加用,可提高疗效。(3)由于心病发展致心衰多时日已久,故治疗时守方守法,方可取得较好疗效。(4)中医有“劳则耗气”之说,此病尤为突出,心衰一经确诊,务要病人做到体力、脑力同时休息,以利元气恢复。水肿重者,嘱令其断却盐味。中医在治疗心衰上治法多样,药味众多,副作用较小,疗效可靠。中药在纠正心衰症状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心肌供血,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营养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如人参、黄芪等。同时在中医药治疗的基础上,如联合西药对症处理,常得到事半功倍的结果。
1.2.2西医对于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研究
传统的心衰的治疗原则是“强心、利尿、扩血管”。新的心衰治疗指南目的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延长患者的寿命,大量事实证明旧的治疗原则虽能暂时改善患者的症状,但对患者的生存率没有太大的意义。实验证明现代治疗心衰的新理念是从防到治的全面策略,从以往的短期血液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的策略。目的是有力地改变衰竭的心脏的生物学性质。新的常规治疗或标准治疗是以神经内分泌拮抗剂为主的ACE-I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地高辛。其中改善症状的有ACE-I类、利尿剂、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螺内酯;改善预后的有:ACE-I,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心衰的生物学治疗就是抑制与心肌重塑有关的刺激——介导因素,从而改善心肌的生物学功能。这些介导因素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Ⅱ)、机械刺激、内皮素(ET)等。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其他新进展还包括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脑利钠多肽、基因治疗、心脏移植、人工心脏及心室机械辅助装置等。
2.心衰患者实施中医养生指导的情况
2.1养生的定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道教书籍,是在《庄子》内篇。养生,又有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2.2心衰患者中医养生指导情况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积累了十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内容,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同时注重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的思想,中医养生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和独特多的养生方法,有助于人类的身心康复。因患者知识层次,掌握疾病支持和信息程度的不同,宣教的个体化显得极为重要,可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耐心准确回答并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对文化知识缺乏,理解力相对差的患者更应将宣教个体化。可建议性的为患者制定养生处方,从四时,饮食,情志等方面给予患者参考。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养生学的知识,制作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宣传手册或是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宣教,内容可涵盖养生学的八个要诀:说情志、戒私欲、远房室、适四时、节饮食、常运动、顺性情、服药饵。并结合心衰患者的特点“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重点讲授如何强心。可具体提出养生方案,如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每天读书看报、听听音乐,注意休息等。利用走廊宣传栏或医院宣传栏定期介绍养生的方法。丰富饮食疗法,遵循目前国际健康教育领域主要理论基础——知信行理论,将其关于卫生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争取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的理论结合养生学的摄生康复之道,设计健康评估表,结合宣教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发病率的目的。现代中医学对于心力衰竭的研究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研究,中医养生学从顺应四时,养神全形,调畅情志等方面重视疾病的整体调节,有着鲜明的特色的优势,尤其是结合现代医学及健康教育理论后,对与患者身心及社会诸多方面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减少发病率,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西医对心衰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
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形成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多数内科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行馆,患者对于相关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疾病的康复、预后。
3.1西医对心衰患者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及主要内容
以下四类别那个人为反复教育的对象:(1)日常生活能力显著下降者(2)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自护能力较低者(3)住院次数多且自认为疾病知识有较多了解者(4)对疲劳等症状易于忽视的病人及家属。心衰患者健康教育内容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具体需要确定方案并注意随时评估,不断调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成效突出。
3.2 心理健康教育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病情发展及转归与心理、情绪、社会刺激等因素有密切相关,患者能否维持健康及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的相关性,同时还应教会家属提供情感支持,给予患者理解和关心。
3.3避免诱发因素教育
据统计有80%~90%患者病情复发是由诱发因素诱发的,对防治心力衰竭有重要意义。要教会患者如何做好防感染、防体力劳动过度、限制钠盐摄入、忌暴食暴饮、做好避孕措施并坚持服药。
3.4服药指导
指导患者应定期复诊,不能麻痹大意,按时服用强心药,教会患者自测脉搏和观察洋地黄毒性反应表现。间断使用利尿剂以及必要时加用扩血管药等。掌握各种服用方法、剂量、副作用及注意事项,定期复查。
3.5症状和体征的自我监测指导
指导患者每天测体重、计尿量,评价水肿消退情况,定时测量血压,同时应教会其对急性发作处理、如何改善睡眠、防体位改变跌倒的具体方法。根据心脏功能合理制定活动计划,逐步提高活动量,维持和提高心脏代偿功能。
3.6培养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心力衰竭的主要特点有:长期性、反复发作性、疾病复杂性、预后差、直接影响日常生活,消耗一定费用。因此培养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的能力,调节生活习惯,实施自我管理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发展,预防并发症,减少伤残程度,促进功能恢复,力求最好的预后。
4现存问题及展望、设想
综观心衰患者的治疗与护理,重点实施的还是现代医学与护理方面的健康教育,实施中医养生指导仅仅是极少的。当然,也有一些客观原因,例如心衰患者的知识层次、对中医的了解程度、对养生的理解以及环境因素等。为此,笔者认为对心衰的健康教育应从中医理论教育为切入点,让患者及家属对一个对心衰的中医知识系统化、全面化的认识;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强化中医养生的概念和养生意义的教育,实施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生活起居护理各方面与养生相结合的特有的中医健康教育,由此便可有效延长心衰患者的生命、提高生存质量。据赵立华统计,对心衰出院后的病人实施2年随访及健康教育,规范健康教育组病死率、再住院率等均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看来,应进行持之以恒的实施养生教育,加强出院后的随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