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颈源性头痛中医研究进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颈源性头痛的概念源自于西方医学,故在中医学文献中并无颈源性头痛这一病症的明确记载,但中医学理论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病因学常以疾病的临床特点来归类病因,宋代医家陈言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可见颈源性头痛的中医病因不外乎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近年来中医医家对颈源性头痛也有着更进一步的认识。韩四勋等认为颈源性头痛病因病机是属于中医“头痛”和“痹症”范畴,多为头颈部外感风寒湿邪后、长期慢性劳损、外伤之后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气血不通则痛,气血不通则不荣,导致筋肌失养,而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产生“骨错缝、筋出槽”。李正祥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风寒外邪侵袭引起的经脉失和不通,外伤、劳损之后瘀血阻滞不通,情志不畅引起的气血郁滞不通,脏腑损伤后长期精血亏虚致脉络失养等原因而致头痛,且主要病变经脉为太阳经和少阳经。姚旭等认为颈源性头痛是“筋损致痛”的结果,“经筋”的损害应该是疼痛产生的基础病因,而“筋损”多因为风寒湿邪侵袭,或急慢性损伤等导致颈部“经筋”损伤,并结合现代医学中的炎症学说阐释了“筋损致痛”。
2颈源性头痛的中医治疗
颈源性头痛的中医治疗有多种方法,常见的有中药口服、针灸、手法和针刀治疗。
2.1中药口服治疗
中药治疗中根据患者病情一般运用舒筋通络、活血祛瘀、平抑肝阳的药物,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原则来治疗。彭玉生运用柴葛解肌汤加减口服配合药渣热敷治疗10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治疗2~4周后观察疗效,痊愈68例,好转2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并指出治疗需配合科学的生活方能达到良好疗效。陈凡等以疏风通络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管内皮因子非对称性二甲酸精氨酸(ADMA)、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治疗组施以口服中药(川芎、当归、桃仁、红花、鸡血藤、白芍、地黄、钩藤、附子、防风、独活、麻黄、白芷、羌活、细辛等),每日3剂;对照组予以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每次10mg,每天2次。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有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6%,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8%,差异显著(P<0.05),揭示疏风通络法治疗血虚阳亢类型的颈源性头痛可通过调节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而达到确切疗效。
2.2针灸治疗
中医认为针灸可以通过针刺和艾灸调和人体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调节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的作用。徐仁权[12]用轻提插、不捻转的针法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颈源性头痛,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再配合5天一次的三棱针对颈部肌肉结节处放血处理;对照组以常规针灸取风池、天柱、玉枕、百会、印堂、太阳、肩井、天宗、曲池、合谷等穴治疗,治疗时间与对照组相同。经10d治疗后治疗组总疗效达100%,对照组为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夹脊取穴可直接刺激颈部神经根并提高疼痛阈,刺络放血可松解颈部肌肉,两者结合效果显著。求晓恩采用电针刺激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31例,取颈项部双侧阿是穴、风池、太阳穴,每日1次以电针持续刺激30min,对照组以平补平泻法针刺颈夹脊,双侧风池、太阳穴,并留针30min。经5次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为86.7%。认为电针较普通针刺相同时间内能更有效地刺激调节神经系统,达到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组织修复,从而减轻疼痛的效果。王乐取百会、风池、头维、列缺、颈夹脊、足三里等穴,分别以低频5Hz和高频90Hz两组不同频率的电针治疗2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留针30min,每日1次。经18次治疗后低频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频组为67.86%。指出低频电针刺激治疗虚证的颈源性头痛效果更为明显。王新春取颈部阿是穴以平补平泻法针刺,再用低频电疗辅助治疗颈源性头痛,每天1次,治疗20min,对照组早晚餐后口服美洛昔康片7.5mg及睡前口服氟桂利嗪10mg。经10次治疗后,结果针灸组优良率为92.0%,对照组为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针刺颈部阿是穴可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而产生镇痛调节效果,搭配2Hz与100Hz交替疏密波可加强镇痛效果,疗效优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并能避免长期服药所带来的副作用。张晓哲等[16]取患者的双侧百会、颈夹脊穴,患侧的完骨、风池、天柱、阿是穴治疗颈源性头痛,治疗组以火针结合毫针针刺治疗,对照组仅以单纯毫针针刺以上穴位治疗,治疗30min,每周治疗5次。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为84.4%,针刺加火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认为火针的刺激强度和扩张血管的效果优于针刺,有更强的祛瘀效果,且颈源性头痛根本原因是颈椎的病理性改变,防止颈部疲劳和注意保暖可以降低此病复发的概率。
2.3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包括理筋手法和复位手法,理筋手法可以达到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效果;复位手法则可以整复全身关节,恢复人体动态平衡。全晓彬等[17]对治疗组60例患者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每周2次;对照组60例患者口服美洛昔康片7.5mg,每天1次。经过2周治疗后头痛症状体征积分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38例,好转18例,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34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复位手法治疗可以纠正颈部椎体错缝,从而通行气血,减轻头痛,并强调了复位手法的操作注意事项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郝学茂等运用手法配合牵引对比单纯牵引治疗颈源性头痛。实验组在牵引15min后以理筋手法和复位手法整复颈椎15~20min,再点太阳、风府、肩井等穴各30s,对照组仅单纯牵引15min。在经过10次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为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手法治疗对颈椎本身的退变、增生、关节位置的改变、肌肉韧带的劳损所引起的头痛效果更佳。丁海涛等把153名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拔伸微调组和传统推拿组,拔伸微调组在接受推拿治疗后再施以颈部拔伸微调颈椎关节,传统推拿组仅接受推拿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0min。在10次治疗后拔伸微调组有效率为94.81%,传统推拿组有效率为84.21%,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疼痛评分、活动度评分及疼痛频率、持续时间均有显著降低(P<0.01),而拔伸微调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指出拔伸微调法可以调整寰枢枕复合关节,改善椎动脉的血液循环,减轻头痛症状,相对于传统复位手法更加安全。邸保林等对6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俯卧位头部牵引的同时以理筋手法按揉双侧风池、风府、肩井、曲池等穴,颈椎旁压痛点及条索状硬结,再以复位手法整复患者寰枢关节,最后以仰卧位放松患者两侧百会、风池、太阳、印堂、翳明等穴位和捏拿颈夹脊穴,每次治疗20min,隔日1次。经过5~10次治疗后治愈27例,好转38例,无效3例。认为颈源性头痛的治疗应以“通”为主,牵引之后施以手法治疗可使“骨正筋自舒”,让头部“通则不痛”。周祖刚等对8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施以理筋手法点按颈部的肌群及韧带,再以定位旋转扳法整复颈椎,每周3次,并在治疗期间指导患者以每日1~2次的颈椎操进行康复。结果患者在治疗1周时头痛程度评分及头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并随时间推移持续下降,在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达96.5%。认为手法治疗颈椎偏歪引起的颈源性头痛效果明显,治疗后的功能锻炼对患者治疗及预防有重要意义。
2.4针刀治疗
针刀疗法作为中医治疗中的新疗法,是在中医古代九针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作用,在于剥离局部粘连的软组织,降低软组织张力,解除其对神经的压迫,促进神经的自我修复,缓解头痛。张宝燕等对6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治疗观察,治疗组35例以针刀松解患者第2颈椎横突和寰枕膜的压痛点,每日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32例采用口服美洛昔康片15mg配合针刺风池、合谷、太阳、印堂、天柱、率谷、通天等穴位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经过20~30d的治疗,治疗组有效率达80.0%,高于对照组的68.8%,且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证实颈源性头痛机制中确实有炎症反应参与,指出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和IL-6水平有关。李健康认为气血不畅、经脉失养可导致颈源性头痛,以小针刀经风池穴进针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每周1次,2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有效率为80.0%,第二疗程后有效率为88.3%,第二疗程比第一疗程中患者的头痛指数、血浆一氧化氮与内皮素水平有明显下降。指出通过针刀松解风池穴不仅可以解除其局部的神经卡压刺激,还可间接改善病变区域血运和气机,并能使疗效更为持久。彭亮等将19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针刀松解第2颈椎横突和寰枕膜起点肌肉的压痛点,间隔5d做1次治疗,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取牵引15min,口服戴芬75mg,配合针刺风池、合谷、太阳、印堂、天柱、率谷、通天等穴位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5.9%,对照组有效率为65.6%,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指出针刀对比针灸的疗效优势在于针刀松解能解除软组织的粘连和痉挛,在颈源性头痛确诊的情况下松解颈2横突和寰枕部位痛点有着很好的效果。钟亚彬等对治疗组中3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上项线、枕外隆突、C4~C7旁开2cm处以针刀松解压痛点或结节,每周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刺激其病侧风池、风府、天柱、肩中腧、太阳及颈部阿是穴,每次30min,每天1次,以10次为1个疗程。结果针刀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0%,高于电针对照组的有效率76.7%,认为针刀不仅可以松解颈部软组织粘连,并且针刀针体粗,针感强于针灸,更易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郭建中等认为双侧斜角肌的炎症、缺血、损伤可以引起颈源性头痛,颈源性头痛的患者中,斜角肌病变的患者占绝大多数,并对12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以针刀松解其双侧斜角肌进行治疗,隔10d治疗1次。经3次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3%。认为针刀松解患者双侧斜角肌对颈源性头痛治疗有指导意义。
3总结和展望
颈源性头痛的概念虽然已被临床广泛接受,但其中医病因病机和诊断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临床疗效观察中虽大多遵循使用了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诊断明确,但多为小样本病例研究,大多数诊断缺乏影像学资料且观察指标过于局限;治疗方法繁多且各有所长,疗效显著,但很多试验缺少随访,无对疗效的长期评估及本病复发情况的观察;治疗颈源性头痛虽然屡有报道,但多为临床综合治疗的研究,缺乏中医单纯疗法之间的对比观察。颈源性头痛中医病因病机和诊断的标准化,是今后研究的重要目标,我们应通过更大样本的病例资料,设立更详细的观察指标,并根据个体的临床表现来剖析其发病原因;不同治疗方法对于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评价,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杨暘 谢冰 陆延 周红海 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