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方治疗头痛的中医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方治疗头痛的中医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方治疗头痛的中医研究

摘要:

总结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治疗头痛的用药规律,为头痛的现代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与线索。搜集《中医方剂大辞典》内科病症中“头痛”“头风”“偏头痛”等条目下的头痛药物外治方剂,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并对方药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寻找高频药类及药物。检索出符合标准的文献81首,中药106味,总方次457次,涉及20种药类,前6种药类包括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泻下药、清热药、补虚药、开窍药,共使用方次为311次,占总方次的68.05%。通过对药类的研究得出,建国前医家通过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方治疗头痛以辛散解表、活血化瘀、泻下导滞、清解里热、扶正祛邪、开窍止痛为主。

关键词:头痛;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方;频数分析;用药规律

头痛,多指头颅上半部,即眉弓、耳廓上部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区域内的疼痛,既可单独为病,亦可以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1]。中医在治疗头痛方面已经展现出了巨大优势,但是,多数研究偏向于内治法,即通过口服药物治愈疾病的方法,对头痛药物外治法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医家通过药物外治方治疗头痛的用药经验作为立足点,着重分析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方治疗头痛的用药规律,为头痛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1研究方法

1.1数据库建立

本研究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所载“头痛”“头风”“偏头痛”等条目下的头痛药物外治方剂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2010软件建立头痛方剂数据库,对上述检索到的方药文献,记录以下信息:方剂编号、方名、方剂来源、成方年代、药物组成、用法、功效、主治病症、用药禁忌、剂型、给药途径等。

1.2统计方法

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频数采用实际频数和百分数表示。

1.3数据规范化处理

药名称规范化处理: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第7版为主要参考,对该书未涉及的药物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华本草》。

2研究对象

2.1纳入标准

成方年代,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30年),时间下限定为建国(1949年)前。主治病症,含原文描述为“头痛”“头风”“风头痛”“偏头痛”“偏正头痛”的病症。方剂用法,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法,包括鼻腔黏膜给药法(熏法、嚏法、塞法、搐法、灌法、吹法)、口腔黏膜给药法(擦法、吐法、漱法)、眼结膜给药法(点法)、经耳给药法(熏法、点法)或者与内服并用。成方年代及方名不同但药物组成、用法一致的方剂,仅选一个。

2.2排除标准

头痛仅为其中一个症状者或因齿痛、咽痛、鼻痛、耳痛等头面部器官导致的头面痛。方剂用法为经皮肤给药法,包括薄贴法、膏摩法、敷贴法、熏蒸法、沐浴法、药枕法以及未明确用法者。凡主方之外随症加减、用法及验案中涉及的药物均未计入。

3结果

检索出符合标准的文献81首,涉及中药106味,总频数457次,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内容,通过功效对其进行归类。前6种药类包括解表药、活血化瘀药、泻下药、清热药、补虚药、开窍药。其中,解表药应用最多,药类频数为88次,占用药总频次的28%。其次为活血化瘀药,药类频数为78,占用药总频次的25%,其余依次为泻下药43频次,清热药40频次,补虚药35频次,开窍药27频次,此6类药物使用频次为311次,占用药总频次的68.05%,是历代医家应用五官七窍黏膜药物方治疗头痛的主要药类。

4结论

4.1解表药

所占比例最大,位居第一。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故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常挟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解表药大多轻扬辛散,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中将白芷、细辛、川芎、荆芥、防风、羌活、薄荷等药配伍,组成了著名的川芎茶调散,疗效确切,沿用至今。其中所涉及的6味解表药均具有明显的止痛、祛湿、引经等功效。从现代药理研究看,解表药中所含的挥发油和香豆素都有一定的消炎、镇痛、解热作用[2]。这些特点也使得解表药在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方中占据着优越地位。

4.2活血化瘀药

仅次于解表药,位居第二。中医认为头痛经久不愈,可致气血滞涩,瘀血阻窍,不通则痛。《医林改错•头痛》论述血府逐瘀汤证时说:“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陈晨等[3]对近几年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资料进行检索,发现活血化瘀药有扩张血管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的流速和流量,并解除微循环痉挛。所以,在众多活血化瘀药中,川芎、乳香、没药使用方次最多,共计66次。现代临床研究表明,三者都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为治疗头痛之良药,临床每用,常获显效。

4.3泻下药

作用至关重要。泻下药大多苦寒沉降,具有清除实热,导热下行之功效,对于外感热病或火热上攻所致的高热、神昏、谵语、头痛头晕、目赤肿痛、咽痛、牙痛等症,无论有无便秘均可应用,可以迅速透过黏膜,使实热壅滞之邪通过泻下而清解,起到“上病下治”“釜底抽薪”的作用。本研究中,泻下药使用方次为43次,仅芒硝就使用32次,足见医家应用之重。孙炳华等[4]取芒硝100g温水调开,用纱布浸湿后敷于前额部包括两侧太阳穴,每天3次,每次待干后停止,治疗17例,11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4.1%。

4.4清热药

应用十分关键。头位最高,唯风可到,唯热可侵,二邪相合更易侵犯头位[5],故在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方中,清热药的运用足以见其重要性。本类药物性寒味苦,沉降入里,通过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等不同作用,使里热得以清解,即所谓“热者寒之”,“疗热以寒药”的理论所在。此研究中,根据其功效及主治的差异,运用了清热泻火药如石膏、栀子、夏枯草、谷精草、荷叶;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清热解毒药如青黛;清热凉血药如生地黄、赤芍。

4.5补虚药

使用不可或缺。头痛反复发作,久病不愈,耗伤气血,可致头窍失养、阴阳俱虚,故头痛以“虚”为病理基础[6]。《景岳全书•头痛》中也明确提出“虚实头痛”的理论。此类药味多甘,根据“甘能补”的理论,具有补虚扶弱,祛邪外出之功效。《罗氏会约医镜》卷六中记载“加味四物汤”治疗“偏头风,血虚爆痛,将来害目”,用当归(血虚有寒者可多用,血虚有热者宜少用)……熟地、白芍、甘草,速进一二三服。外用生萝卜捣汁,仰卧注鼻……无萝卜之时,用旱莲草汁代之亦可”。《医方类聚》中记载“鼻药”治疗“偏正头风,浑身壮热”,用细辛、甘草、人参、藜芦、川芎、盆消,处方中所以用人参、甘草,是以补中益气而缓急止痛之故,正如《伤寒论》中多处用人参治痛亦是通过补益中气而达到辨证止痛之目的[1]。在本研究中,16味补益药集中了气、血、阴、阳四类,由此可见,医家应用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方治疗头痛离不开益气养血,滋阴补阳之法。

4.6开窍药

临床效果显著。开窍药,气味芳香,善于走窜。《仁斋直指方》曰:“能化阳通腠理”“能引药透达”。本研究中,冰片使用14方次,麝香使用13方次,两者均“开窍于脑”,具有“芳香开窍,引药上行”的功效,被看做是经典的脑部给药药引子,可以归为脑部“引经药”[7]。吴寿荣等[8]从生物药剂学角度验证了芳香开窍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提高脑部用药的疗效,实现脑靶向治疗。故开窍药通过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法,能迅速引药入里,快速吸收,解痉止痛。

5结语

通过对药类的研究得出,建国前医家通过五官七窍黏膜给药方治疗头痛以辛散解表、活血化瘀、泻下导滞、清解里热、扶正祛邪、开窍止痛为主。另外,攻毒杀虫药、温里药、平肝熄风药、理气药、祛风湿药、止咳化痰药、利水渗湿药等药类也均有涉及,并都起到了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见,中医药物外治方在治疗头痛问题上,尤其通过五官七窍黏膜给药的途径,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是口服药物不能比拟的,具有广阔的研究发展空间,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进一步深入研究阐述。

参考文献:

[1]吴承艳.古方外治在头痛中的应用及思考[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5):54-56.

[2]李颖仪,蔡先东.香豆素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4,27(3):218-222.

[3]陈晨,刘倩,高华.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11,25(6):603-604.

[4]孙炳华,孙炳春.芒硝的外用功效及用量[J].中国医药指南,2007,5(12):650.

[5]赵永烈,王玉来,王爱成.头痛病证的中医药治疗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6,24(5):862.

[6]范莉,李林,何慧凤.独活挥发油抗炎、镇痛药理作用的研究[J].安徽医药,2009,13(2):133-134.

[7]任常胜,程振芳.论引经药在方剂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02,6:33.

[8]吴寿荣,程刚.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5):247-251.

作者:林伟 王成喜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