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病机辨证新体系的构建及临床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病机辨证新体系的构建及临床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医病机辨证新体系的构建及临床应用

1病机辨证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1.1《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是病机辨证的理论

渊源《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内容,堪称“医家之宗”,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谓“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以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一致,都强调四诊合参、审证求机和辨机论治。以病机为核心的辨证方法,可以为中医理论与临床之间构架一座桥梁。《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中反复强调病机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系统论述了辨证论治的内容、方法与步骤,揭示了病机的内涵主要包括病位、病性和病势三个方面,并举例风、寒、湿、热、火、五脏、上下等病机辨证思路作为示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病机辨证方法的理论渊源。后世各种辨证方法多以此为思路,如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是以病位为主,八纲辨证、病因辨证等是以病性为主进行辨证。

1.2后世医家病机理论创新为构建病机辨证体系奠定基础

《伤寒杂病论》不仅对外感热病中的风寒致病病机演变规律的总结示人以规矩,对痰饮、瘀血等病机致病特点的认识也为后世病机理论新说奠定了基础。后世名医,以金元医家为代表,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理论,展开深度的反思和发挥,各自形成新的学说,丰富了中医病机理论内涵,有效指导临床应用,为构建病机辨证体系奠定基础。如刘完素对《黄帝内经》深有研究,感悟出“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六气变乱而为病者,乃相兼而同为病”(《素问病机原病式》),将病机十九条内容扩充为“五运主病(五脏诸病)”和“六气为病”两类,使“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有了具体的内涵,以及所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等著作,开启金元以后中医病机理论的创新发展。李东垣在对《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理论与临床传承基础上,以脾胃理论为核心,旁涉五脏六腑、气血阴阳,自成体系。如宗《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思想,创补中益气汤等系列名方,以治脾胃气虚、清阳下陷、阴火上冲诸证,重视因人、因时、因地,随机变通用药。并提出:“后之医家,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朱丹溪则上承《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要旨,得刘完素、李东垣之传,对中医病机理论又有颇多创新。如在《丹溪心法》中设“审察病机,无失气宜”专篇,在肯定刘完素病机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邪气各有所属也,当穷其要于前;治法各有所归也,当防其差于后。盖治病之要,以穷其所属为先”,正是对《黄帝内经》治病求属之道的深刻把握。同时创立了滋阴学说,补充了李东垣气虚理论;创建气血痰瘀郁等病机新理论及相应方药等,使中医病机理论体系得以更加丰富与充实。明清以后医家,以温病学派为代表,对外感热病疫毒及毒邪致病理论的深入研究,为当今从毒论治内外诸病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如张景岳、喻嘉言、叶天士、薛雪、徐灵胎、王孟英、王清任、王旭高等皆重视病机理论对临床辨证的指导作用。

1.3病机辨证新方法源于《黄帝内经》,寓有新的理论内涵

众所周知,《伤寒杂病论》首创六经辨证方法,伤寒之“六经”既源自《素问•热论》,又有新的发挥,使六经辨证方法自成体系。同时,张仲景对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方法也有具体应用,与《黄帝内经》重视病机辨证的基本思想一致。明清以降,名医辈出,面对临床新发疾病,前人所创辨证理论在具体应用时尚有局限性,为此,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创三焦辨证新方法,二者在概念上都传承于《黄帝内经》及前人所述,但在内涵上皆又有所创新。如营卫气血之名源于《黄帝内经》,主要是指人体生理功能的不同状态。《难经》《伤寒论》及温病学家,都曾用卫气营血概念来反映疾病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叶天士则直接用卫气营血概念,将温病的病理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阐明温病在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及温邪的传变过程,成为有效指导温病辨证的理论体系。综观历代各家各种病机理论新说,每多零散而未成体系,因此,以《黄帝内经》中“气为一元”的整体观为主导,以病机十九条为基础,构建中医病机辨证理论新体系,实有必要。

2病机辨证体系的构建

2.1构建基础

我们曾在内科课堂教学中,首先明确病因与病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从每个病证的病机发生发展演变转归,联系病证的相关性,以体现证候的可变性、时相性、交叉复合性。同时开设“脏腑病机词汇类证鉴别”系列讲座,介绍以脏腑为主体的病机辨证,鉴别类证之间的异同及其治法方药,使教材的规范知识活化为实用技能,提出了“审证求机、辨机论治”是灵活应用辨证论治的重要思辨方法。进而引申为科研设计的立论依据,如曾以“瘀热相搏”这一复合病机证素为主证,针对不同疾病的瘀热子证,先后立题研究了出血热的“瘀热水结证”,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及慢性乙型肝炎的“湿热瘀毒证”等等。凸现了病机的层次性、复合性,从多方面展示了病机辨证的实用价值及引领作用。

2.2总体思路

以病理因素为主纲,脏腑理论为基础,病机证素为条目,症状体征为依据,病性病位为核心,病势演变测转化,多元辨证为内涵,活化辨证谋创新,提示治则为目的。真正体现辨证论治的灵魂。

2.3抓纲带目,倡建病机十三条

根据病理因素的不同特性和临床表现,概述其要领如下:风病善变,寒多阴伏,火热急速(温暑同类),湿性缠绵,燥胜伤津,痰证多怪,水饮同源,瘀有多歧(血病多瘀),气病多郁(疑病多郁、郁病多杂),虚多久病,毒多难痼,疫为戾气,多因复合——风火相煽、寒热错杂、湿热郁蒸、痰瘀互结、瘀热相搏、燥湿相关、邪实正虚、多脏同病等等。并拟据此组合成病机辨证网络,以示其因果交叉复合关系,使病机辨证从源头上得到活化,体现“证”是病机单元交叉组合的客观现象,病机单元是证候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我们以病理因素为主导的用意所在。

2.4辨病理因素是病机辨证的主导

病理因素既是疾病续发的第二病因,病证表现于外的病理现象,因而随着病势的演变转化,每与相关病邪杂合或从化,这也就提示了病机证素是有其变动转化的。证是病机动态演变的客观表现。通过求理定性、从性定位,表明病机辨证当以辨病理因素为主导。

2.5病机证素是辨证的内核

证是病的外在表象,机是病的内在本质,“证”本质的研究并不代表是辨证的源头,只有“审证求机”才能把握病的实质,做到从外知内,从证测机,进而从机测证,据此可以认为病理因素的内核应是病机证素。所谓病机证素,是指辨识证候的病机要素,能概括、体现疾病某一证候的病理特点,使病机与证候做到有机的统一,通过对症状、体征的辨析取舍,提取可供辨证的证候要素(简称证素),与相关病机单元组合成证,并可随病势病情而演变转化。体现以辨机为目的,意在使辨证得到活化,适应临床应用,不同于证素的计量辨证,重在以证为依据,使之规范化。

2.6病理因素的多元交叉、因果转化,是复合病机的病理基础

病理因素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中间环节,决定疾病的性质、病位,演变及转归,且常相互兼夹、复合为患。因而病机证素的组合也有单一病机、兼夹病机、复合病机之分。除单一病机外,所谓兼夹是指两种单一病理因素的杂合,虽有主次关系,但无新的质变;复合病机是指两种以上的病理因素互为因果,胶结和合,形成新的致病特质,促使病势的演变发展。具体表现有多病性复合、多病位复合。多病性复合,即多种病理因素互为因果。如“风火相煽证”的病机特点表现为“风助火势,火动风生”;“湿遏热伏证”的病机特点为“热处湿中,湿遏热外,如油入面”。他如我曾提出慢性乙肝的基本病机病证是“湿热瘀毒、肝郁脾虚证”,认为病理因素有湿、热、瘀、毒、郁、虚,病性以实为多,实中有虚,病位在肝、脾,表现有多病理因素的因果互动转化,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多病位复合,即多脏同病,病位有其关联性和广泛性,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言:“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显示了脏腑整体观的特色,病理生理的相关性,如多个病种表现的肝脾、肺肾、肝肾、肺脾或肝脾肾等同病,特别是在急难病证方面的多脏同病,对临床更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病势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证候动态演变的趋势,可随体质而从化,虽然演变多歧,但仍有一定规律可循,可助于对病证发展的预见性。总之,病机的多因交叉转化,是复合病机形成的发病学基础,反映了不同病理因素之间、不同脏腑之间的病机转化、传变规律,是临床辨证必须把握的关键。

3病机辨证的临床应用

3.1病机辨证的临床应用基本要领及程序

首以病机十三条为纲要[6]。精炼论述该条的“概念”“病理要点”“临床特点”“治疗原则”以助理解与病机证素的相关性。次以病机证素为条目,各条目下列有辨证、病性、病位、病势演变、治法、方药范例、加减、临证备要诸项。为突出临床实用性,将“辨证”依据分列为“特异症”“可见症”“相关舌脉”,以供辨析取舍,根据“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的启示,尤以特异症为重点;阐述“病性、病位、病势”,意在提示辨证的印象;“治疗”部分列举“治法、方药范例、加减”,以供参考应用;并列“临证备要”,以加深实践启悟;附加病案举例,学以致用。对“兼夹病机证素”,可按主次归属,列出证名、治法,以供与相关病理因素联系互参。

3.2病机辨证的临床应用范例

上述病机十三条是从宏观层面所提出的病机辨证纲领,临床可以此为指导,根据各种不同病证的临床表现,按其病理特点,确定每个疾病的病机证素主要条目,制定具体的病机辨治方案,从多元辨证求机角度,交叉组合病机证素,落实到临床应用。以临床常见急重症中风为例,其主要病机证素条目为瘀热阻窍。虽然中风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但“瘀热阻窍”是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机,表现为瘀热阻窍证,因瘀热相互搏结,血气蒸腾于上,蒙蔽神明清窍,脑中蓄血所致,且风、火、痰、瘀、虚皆由瘀热所衍生。临床可见发热、神昏、偏瘫、失语等症状体征,以瘀热征象伴见神志异常为特征。其辨识的特异症为神昏、躁扰不宁,半身不遂、口歪眼斜,面色红赤或深紫;可见症为昏蒙不语、神志恍惚欠清,肢体强痉拘急,舌强语謇,腹胀硬满、便干便秘,发热、甚至高热;舌脉表现为舌质红绛或紫黯、苔黄,脉弦滑数或结。病性以实为主,病位在脑窍;病势演变为瘀热炽盛,燔灼阴津,因实致虚而有厥脱之变,导致阴竭阳亡。瘀热阻窍证病危势急,故当急挫病势,泻其实热,通其瘀滞。治予凉血化瘀、通腑泄热,方选《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和《伤寒论》桃核承气汤。常用药有大黄、水牛角、生地黄、赤芍、桃仁、黑山栀、丹皮、三七、地龙、冰片等,并根据病情加减用药。临床实践表明应用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缺血两种不同类型中风的瘀热阻窍证,疗效均佳,体现了中医基于病机的“异病同治”特色以及方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仅以上述条目的主要内容为范例,临证可举一反三。

4病机辨证研究展望

开展中医病机辨证理论体系的研究,既要源于临床,以传承为基础,又要回归临床,以切实指导临床实用。为此,我们今后将要重点开展工作包括:(1)病机理论体系的深化研究。由于既往中医病机理论体系散见于各家学说之中,尚未形成统一的病机理论体系。我们“从上而下”,初步构建了以病机十三条为纲的病机辨证新体系,今后进一步要形成“中医病机辨证网络”,以便更能有效指导临床应用;对“病机十三条”中的毒、疫两条与其他条目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明确,疫有一气一病的特殊性,毒因邪盛而生,为病广泛,二者既是病因又是病机要素;对“虚多久病”中的脏腑虚实病机和“多因复合”中的复合病机等,皆需要进一步充实与细化。(2)推广应用。开展病机理论研究的宗旨在于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应用,此前,我们对瘀热病机理论开展了系统研究并实现推广应用,取得初步成效。现阶段,我们将以常见急难病证为切入点,重点对其相关核心病机理论开展深化探究,梳理常见急难病症的病机证素条目,形成以病机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方案,推广临床应用。(3)现代研究。过去几十年来,中医理论研究每多以证为核心,或对单一病机理论开展研究。我们在研究中认识到,基于中医整体观,在生理上五脏一体、气血津液一体,在病理上必然呈现虚实相因,多因复合(病性、病位)为患,因此,开展中医病机理论的临床研究,必须以复合病机为切入点,开展临床调查和效应评价,在现代复杂性科学和大数据等理论与方法指导下,实现中医病机理论现代化研究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于美丽,车方远,高翔.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历史沿革与现展[J].中医杂志,2016,57(12):991.

[2]胡镜清,江丽杰.从病机原义解析辨证识机论治[J].中医杂志,2015,56(24):2098.

[3]贡岳松,姜战胜,欧阳华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病机辨证源流考[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2):278.

[4]邢玉瑞.中医病因病机理论60年研究评述[J].中医杂志,2017,58(15):1261.

[5]韩诚,张俊龙,郭蕾,等.中医学病机理论研究现状述评[J].中医杂志,2017,58(21):1876.

[6]周仲瑛,周学平.中医病机辨证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66.

作者:周仲瑛 周学平 郭立中 叶放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