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的中医治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的中医治疗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的中医治疗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多为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以致经脉不通,气血受阻,风、寒、湿、热之邪与内生之痰湿瘀搏结,循脉内舍于心,日久心脉瘀痹。本病初始以邪实为主,心脏损害轻微,当祛风通络,行气活血;病久心脏损害较重时当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扶正固本。临床在汪履秋教授的经验方“痹痛灵”基础上化裁“除痹保心方”治疗本病,并强调辨证与辨病结合,根据症状表现不同而审因论治,随症加减。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心痹;祛风通络;除痹保心方

1风、寒、湿、热痹阻,內舍于心

本病发病之初,病位主要在关节,表现为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为风、寒、湿、热诸邪乘虚而入,留滞关节、肌肉所致。风为百病之长,性善行数变,为六淫之首,多挟他邪,合而为病;寒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导致气血凝滞,经脉拘挛;湿属阴邪,其性黏腻,阻滞气机,病程缠绵。此外,亦多表现风湿热之证,或为感受风、湿、热之邪;或因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从热而化;或因风、寒、湿邪日久化热。平素气虚之体,卫外不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由外侵入,久滞不去,由表入里,壅塞经脉,气血与津液运行不利,血滞为瘀,津停成痰。心在体合脉,主脉行血,内生之痰、湿、瘀与外袭之风、寒、湿、热搏结,循脉内舍于心,伏着心内,正气受损,致心脉瘀痹,从而导致心痹。

2病位主要在心,与肺、肝、肾、脾相关

心受邪侵,耗伤阴血,“血为气之母”,血少则心气弱;“气为血帅”,心气虚弱而血脉鼓动无力,运行不畅,血脉瘀滞,则“心下鼓”。津血同源,血不利则津停为水饮。瘀血、水饮内潴,一则留滞心内,壅塞心脏;二则内窜脏腑,外溢肌肤。心主一身血脉,诸脏腑皆需心行血以养,心脉瘀滞则诸脏腑失养而功能衰退,加重病情。心气不足、血瘀不运,可致肺络阻滞,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出现咳嗽喘促;瘀阻肺络,血溢脉外,又可见痰中夹血或者咯血;继而累及脾肾,脾虚则运化失司,土不治水,肾虚则气化不利,摄纳失调,导致水湿内停,凌心射肺,从而加重心肺循环障碍,出现胸闷、心悸、短气,甚则水肿、憋气、不得平卧等症状。可见该病病位主要在心,日久影响肺脾肾,导致气滞血瘀,水湿内停,心脉痹阻。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失养,腠理空虚,易感受风、寒、湿、热之邪。肝藏血,肝血不足,则心失所养,心血亦虚。肝气郁结,肝失疏泄,致血液运行障碍。痹证日久伤肾,肾阳不足,气化不能,水饮内生,上凌于心。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肺朝百脉,主治节,有助心营运血脉的作用,肺气虚则血行迟缓,致心血瘀阻不通,而生心痹;肺通调水道功能失常,可使水液内停,聚而成痰,痰湿、水饮之邪阻碍心血的运行。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则湿浊内生,亦是主要致痹之因。《类证治裁•痹证》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湿、寒乘虚内袭。”营卫之气不足,则腠理空虚,卫外不固,因而易遭邪侵,走窜经络,流注关节,遏阻心脉。此外,营卫通过血、与心密切关联。若因外邪阻滞,致“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营气不通则血归之”,进而气滞血瘀,脉络不通,发为心痹。若营卫不行,津液不得气化,聚而成痰,痰瘀互结,脉络受阻。营卫二气合聚于胸中即为宗气,宗气“贯心脉”“行呼吸”,推动血液在脉管运行。

3分阶段论治

3.1祛风通络,行气活血

祛风通络、行气活血是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初始阶段的基本治法。由于风、寒、湿、热痹阻,经脉不通,血行不畅,初始临床表现多以关节疼痛为主,心脏损害症状不显,其证多实,以祛邪通络为基本治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清热、理气、活血等法。痹证寒者居多,单属热证者较为鲜见,因此,在治疗本病时,应注意温散走窜,即便是风湿热痹也要在清热的同时酌配温散之品。对于寒热错杂之证或风湿热痹,清热之法亦不可忽视,特别是在病变急性活动期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身热烦渴者,清热之法必不可少,常用药如石膏、知母、黄芩、金银花等。邪气久羁,循经入骨,血凝行,变生痰浊,闭塞经络,须用虫蚁搜剔,如全蝎、地龙、露蜂房、蜈蚣、土鳖虫等。在临床辨证用药时还重视引经药的使用,如痛在上肢加桑枝、姜黄;痛在下肢加独活、牛膝;痛在颈项加羌活、葛根;痛在腰背加续断、狗脊。藤类药善走经络,有舒经通络之功,临床常用忍冬藤、桑枝清热通络,鸡血藤、石楠藤补虚和络,青风藤、海风藤祛风通络。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青藤碱具有极强的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2]。虫类药及枝藤类药味多辛燥,过量久服,恐有耗液伤阴之虞,常佐以生地黄、白芍等滋阴之药,病久则宜培补肝肾,阳气偏虚者常用鹿角、淫羊藿等。阴血不足者,多配伍熟地黄、山萸肉等。

3.2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扶正固本

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是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脏损害的主要治法。风寒湿热合而为痹,经年累月,外邪留著,气血瘀滞,心脉痹阻。早期临床可见心悸、胸闷,关节肿痛,或见气短、自汗、脉细弱等心气虚弱之候,或兼见低热、颧赤、脉细弱无力等气阴两虚之证。中期可见胸痛、咳喘、气急、咯血、舌下络脉迂曲等肺络瘀阻之候。晚期见唇甲青紫、足胫水肿、胁下癥积,脉沉涩等血瘀水停之征,或见神疲冷、下肢水肿、脉细无力等阳虚水泛之象,甚见气短不得平卧、大汗肢冷,咯吐粉色泡沫痰等心阳虚脱之危候。因此,当标本兼治,标则理气、化痰、活血、利水,本则扶正固本,心气虚者,当益气补心;气阴两虚,当益气养阴;阳虚者,当温阳;阳气虚衰欲脱者,当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3.3寒温并用,除痹保心

我们临证使用“除痹保心方”治疗本病,该方是在汪履秋教授的经验方“痹痛灵”[3]的基础上化裁而成,药物组成:桂枝10g、白芍30g、生地黄15g、防风10g、青风藤15g、露蜂房10g、蜈蚣3g、川芎6g、丹参9g,主要适用于早期邪气痹阻心脉,临床症见关节肿痛、胸闷胸痛等,功效重在祛风散寒、理气活血、清热通络。方中桂枝温经通络,辛温散寒;白芍、生地黄滋阴生津,以防温燥伤阴,柔筋缓急;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青风藤祛风除湿,引经通络;露蜂房、蜈蚣搜剔窜透,荡涤瘀浊;川芎为血中气药,擅行血中气滞,能破瘀滞,通血脉,丹参得川芎,则宣通络脉,祛瘀止痛之功弥彰。诸药相须为用,共奏祛风散寒、理气活血、清热通络之效。具体应用时再根据病情轻重、病程早晚、不同证候随症加减,病程早期气阴不足,症见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口干、舌红,加用生脉散;病程中期气阴两虚,心脉不畅,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颧红,舌红、苔少,脉结代,加用炙甘草汤加减;病久病情较重,心肾阳虚,症见心悸、怔忡,喘息不宁,面暗、神疲,面浮身肿,舌暗、苔滑,脉沉细,加用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

4典型病案

患者,男,47岁,2013年8月31日初诊。主诉:手足指趾关节疼痛1年余,胸闷、心悸3个月。刻下症见:心悸时作,时有胸闷,双手关节疼痛,肿胀明显,足趾亦痛,晨僵,颈项酸痛,纳食可,夜眠安,二便调。查体:双手关节肿胀明显,表面不红,触之肤温略高。听诊心脏未见明显杂音,律欠齐。苔薄黄,脉细。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偶见房性早搏,Ⅱ、Ⅲ、aVFST-T异常改变。血沉40mm/h;类风湿因子1120单位。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心律失常。中医诊断:痹证;心悸;证属气血痹阻,寒热错杂;治以祛风散寒、理气活血、清热通络,拟除痹保心方加减。处方:桂枝10g,白芍30g,防风10g,川芎6g,参9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蜈蚣3g,露蜂房10g,川牛膝10g,羌活10g,独活10g,炙甘草3g,苍术10g,青风藤15g。28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2013年9月28日二诊:药后胸闷减轻,心悸偶作,足趾疼痛减轻,左手指关节肿痛仍作,颞颌关节、颈部不适,恶寒不显,口苦,纳寐可,二便调。处方以初诊方去熟地黄、独活,加白芷6g、黄芩10g。28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服。2013年10月26日三诊:药后胸闷不显,心悸消失,手足关节肿痛稍减,寐可,饮食稍减,大便稍溏。处方以二诊方去黄芩,加法半夏6g。28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2013年12月21日四诊:胸闷心悸不显,手指关节肿胀明显消退,仍感疼痛晨僵,足趾肿痛,纳寐可,二便调,苔薄白,脉细。处方以三诊方加僵蚕10g。守方继进两个月,复查血沉正常、心电图正常。按:本例患者手指足趾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并出现胸闷、心悸等症,心电图提示心脏下壁心肌缺血。当属痹证经久不愈,内舍于心所致。该患者病机为风、寒、湿邪久羁,邪从热化,耗伤阴津,气血痹阻,正虚邪恋,寒热错杂。治以祛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通络为主,稍佐养心生津之品,以除痹保心方加减。用桂枝、防风、羌活、独活、苍术、青风藤祛风散寒;蜈蚣、露蜂房搜风通络,以疗痼疾;“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配伍川芎、丹参、川牛膝理气活血,外通经络、内通心络;白芍、生地黄、熟地黄养心生津,并可制诸风药温燥之弊;辅以炙甘草益气和中,缓诸药峻烈之性,使祛邪而不伤正。二诊因邪从热化,颞颌关节不适、口苦、苔黄,去熟地黄、独活加黄芩、白芷清热祛风除湿。三诊因脾失健运,大便稍溏,去黄芩加半夏化湿和中。四诊加僵蚕以增强祛风化痰、解痉止痛之功效。总之,用药精确恰当,丝丝入扣,病情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赵鹏.类风湿关节炎心脏损害的研究进展[J].微循环学,2011,21(3):71-74.

[2]董文燊,崔发林.青风藤药理作用及制剂临床应用研究概况[J].天津药学,2011,24(2):76-78.

[3]覃仕化,汪悦.痹疡灵颗粒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的影响[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2(6):8-10.

作者:马诺莎 汪悦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