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痛风性肾病中医辨治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病因病机
本病属正虚邪实之证。正虚包括因虚致实和因实致虚,前者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后者乃本病发生最重要的因素。在起病之初由于饮食不节、七情劳倦等使脾、肝、肾三脏功能失司,导致湿热、痰浊内生,加之外邪侵袭,内外因相合,客于经络,流注关节,阻碍气血,故出现关节红肿热痛;而内生之湿热、痰浊作为邪实再损脏腑、经络、关节。依照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的“久病入络”理论,由于久病正气受损,湿热、痰浊、瘀血及外邪等循经入络,导致肾络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津液凝聚,使病邪盘踞难祛。邪伏肾络日久,湿热痰瘀相互搏结,或形成癥积,或化为浊毒,毒滞脉络,败坏五脏,三焦闭塞,气机逆乱而发溺毒;气血生化乏源日盛,导致机体进一步衰败,而致虚劳。
2辨证分型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制订了《尿酸性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将本病分为本证和标证,本证有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5种证型;标证分为湿热内蕴、瘀血阻络、寒湿痹阻、浊痰内阻4种证型,并制定了相应的方药。吴素琴等[1]通过文献研究方法总结了中医证型相对集中的依次为脾肾两虚、湿热阻络、瘀血阻络、湿热痰浊、痰瘀阻络。
3治法用药
3.1分期论治:有不少医者主张分期治疗,即将本病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认为急性期以邪实为主,治疗重在清热利湿;慢性期则以脾肾虚为主,治疗应以补虚扶正为要。纵观分期的标准,大多以关节症状作为主要指标,如出现关节发作性红肿热痛者归于急性期,反之,归于慢性期。笔者认为痛风性肾病的急性、慢性有不同的含义,急性指短时间内大量尿酸盐结晶堆积于远端肾小管,导致肾内梗阻,临床表现为急性少尿性肾衰;慢性指长期的高尿酸血症导致的肾小管间质的慢性病变。由于急性痛风性肾病如治疗恰当,肾脏病变通常是可逆的,故通常所讲的痛风性肾病大多指慢性痛风性肾病,尽管病程中可能出现反复发作性关节炎,笔者认为在进行中医治疗时将其作为慢性痛风性肾病的合并症对待较为合适。
3.2方药选用:国医大师朱良春[2]在治疗痛风性肾病中注重调益脾肾,从本而治。健脾之药多选用苍白术、生熟薏苡仁等,益肾之药多选何首乌、淫羊藿等。同时强调标证的治疗,用清泄湿浊淫邪之法将之及时清泄出体外,常用土茯苓、萆薢等,化瘀通络则常选威灵仙、泽兰等。卓晓丹等[3]借助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了痛风性肾病的处方用药规律,筛选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黄芪、薏苡仁、土茯苓、牛膝、茯苓、丹参、萆薢、大黄、苍术、白术、山萸肉、泽泻、山药、当归、甘草、党参、黄柏、川芎、威灵仙、生地黄。临床可作参考。
3.3中药外治:①中药灌肠:临床研究显示中药汤剂保留灌肠可以改善痛风性肾病患者血尿酸、血肌酐,改善肾功能。②针灸治疗:有研究表明,采用中医附子饼灸法、针刺、耳穴贴压等方法有助于改善痛风性肾病患者血尿酸、血肌酐和血沉等。
4参考文献
[1]吴素琴,邱联群.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文献质量评价与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9):1216-1220.
[2]赫军,何宾,余文宝,等.朱良春国医大师辨治痛风性肾病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14,24(8):1472-1473.
[3]卓晓丹,刘湘玲,韩德军,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医药治疗痛风性肾病的组方规律分析[J].河南中医,2017,37(10):1854-1857.
作者:林志帅 鲁盈 单位: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