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人才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人才培养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祖国医学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优秀群体。本文从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现状出发,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加强中医药文化培养进行探讨,为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具有技能型与较高中医药文化素养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中医人才;高职高专院校

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是祖国医学发展中的瑰宝,是人们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体系[1]。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而中医人才则是直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优秀群体,而优秀的中医人才则是同时具备较高的临床技能和中医文化素养的综合型人才[2]。只有培育一批素质良好的中医药人才群体,才能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兴旺发达,中医药文化才能代代传承。纵观国内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多重技能型的培养,而轻中医药文化人文素养的培育[3]。这种实际上是违背了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将阻碍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进而影响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内很少高职高专院校对此进行研究,缺乏借鉴经验[4]。因此,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中探索出一条技术技能与中医药文化素养并重的高素质人才新型培养模式,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及中医学更好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1中医药文化概念、传承及发展现状

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中将中医文化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从广义(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和狭义(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的两个角度阐释了中医文化的概念[5]。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中医学发展的历程来看,有着辉煌发展阶段,也经历过挫败甚至面临濒危的发展境遇,直到2003年广东省中医院运用中医中药在抗击非典SARS病毒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重新赢得了世人的信任,中医的发展再次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5年屠呦呦因从中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用于治疗疟疾获得了医学诺贝尔奖,再次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医的疗效和发展的无限潜力。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历来都很重视中医学的发展及中医药文化的建设。2009年国家出台的《中医药发展意见》中确定了中医药发展的国家方略。2010年我国中医学中的针灸率先成功申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党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研究部署了“十二五”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2016年国务院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年—2030年)》,将中医药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中共提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为我国中医学、中医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2高职高专院校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现状

2.1培养中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全日制的普通高等教育、师承制学习以及继续教育,其中全日制高等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而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全日制高等教育来培养中医人才的模式是采取2年在校理论学习+1年床实习的模式,学制总共3年。在2年时间内要学完所有的理论课,理论课主要涉及内容包括中医类各基础和临床学科、西医基础及临床学科、思政课、英语课等,范围广泛。面对仅有的2年理论学习时间,各大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数在中西医专业理论课比例设置上多是中西医并重,造成中医类相关专业课程及与中医传统文化有关的国学课时大大缩减,只注重了医学知识的广度,而忽视了中医学、中医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度学习,不能更好地深入理解中医学及中医文化的精髓之所在。

2.2中医课程内容上重专业课,轻传统的国学及中医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它是中医学的精髓,是衡量中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它是中医教育的核心,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及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方面。中医四大经典是我国古代医家朴素的哲学思想与长期的临床实践结合形成的中医经典著作。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的培养,为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模式奠定基础。而各大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经典教学安排上多是以选修课为主,学时少的只有2节课时,教学师资上多是缺乏临床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而拥有丰富的中医临床经验的高年资的双师型人才缺乏,教学形式上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课本为中心,内容上以经解经,造成了中医经典教学课堂缺乏生气,内容重复单一,学生无兴趣和激情的境况,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中医家的医理,更不用谈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6]。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安排上除医古文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人文知识课程开设,接触和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的“国学”知识机会少,中医文化底蕴底子薄,造成了中医经典的理解能力差,这些都严重影响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大大影响了高水平中医人才的培养及中医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2.3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上重院校教育培养,轻师承(跟师)制培养,改革缺乏创新

历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导致了各大中医药高校在招生规模上出现不断扩大的现象,面对大批的中医类专业学生教育的现实问题,各大高校只能纷纷采取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而院校培养成了中医人才教育培养的主流,而这种大批量的培养模式也培养了不少的中医类医生。从多年来全日制的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等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来看,高学历的中医人才不少,而真正优秀的却是凤毛麟角,普遍存在着传统中医药文化底蕴基础薄弱,中医药专业基础不扎实,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差,临证中缺乏中医临床诊疗思维,医德医风不佳等问题。院校面对中医类专业学生人数多与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堪忧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高校相关的教育研究者先后进行了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但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与内容,教学师资等方面的变革,各大中医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在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缺乏创新,含有地方特设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中医流派的中医人才培养缺乏[7]。当前只有少数的中医类高校以师承(跟师)制培养为突破口进行改革尝试,这种模式与院校教育模式相比,更多侧重在因材施教上,根据每位徒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医学、中医文化的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更好地传承中医学及中医药文化,但此种培养模式无法大批量的培养中医药人才,一时间难以推广[8]。

2.4教学形式上重理论,轻临床

由于“2+1”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培养模式,学制时间短,很多院校在专业课课时安排上多是采取压缩实践课,而中医学中比如四大经典内容是中医学的精髓,是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体会到理论学习当中历代医家治病的精妙之处,才能抓住医家治病的关键点,才能更好领悟医家治病的医理知识,才能更好地去传承中医学,发展中医学及中医文化。这种重理论,轻临床的教学形式忽略了从实践中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

3中医药文化融入高职高专院校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中几点措施

3.1调整课程设置比例,开设传统中医药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将中医经典纳入必修课

首先在明确2+1的3年学制的背景前提下,以突出中医药人才培养特色为基础,着力调整中西医各类学科的设置比例及相关课时安排,由原先的中西医并重转向重中医,而相对弱化西医,适度压缩如思政课、英语、体育等非专业相关的课的课时;其次开设与传统中医药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的选修课,并进行学分制的考核,以学分制的形式激发中医类专业学生多涉略和了解传统的中医文化以增加学生中医药文化底蕴。再次将中医经典纳入必修课,增加理论及实践课时。遴选出高年资且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进行授课,在授课形式上多结合现代网络科技,创新教学模式,内容上多结合传统中医药文化及临床实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对中医四大经典理论精髓的深入理解,以利于更好传承中医学之精华[9]。

3.2建立含地方特设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人才培养结合的创新型培养模式

培养技能技术型的中医药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中医药人才上主要强化技能的培养,而弱化了中医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了技术技能型的中医药人才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度不高,在职业的忠诚度上不佳的现象出现。因此在技能技术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上加以创新以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医学人才的培养及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从古代延续至今且含有地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医学流派主要有江西的“盱江医学”、广东省的“岭南医学”、江苏的“孟河医学”、安徽的“新安医学”等,这些医学流派颇具有地方传统中医文化的特色,在古代时期就涌现出不少的名医[10]。然从现代中医传承上看,继承各大医学流派学术思想的优秀中医人才却屈指可数。因此,将含地方特设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与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无疑是一种创新。例如当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正结合自身的盱江医学文化、建昌帮发源地的文化背景进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开设了具有特设的盱江医学试点班和建昌医药试点班,而这些改革尝试将中医人才培养和地方传统中医药文化相结合,有利于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的中医药文化,进而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及传统中医药文化。

3.3加强校园内传统中医药文化建设

首先学校在校园内要大力营造传统中医药文化氛围,比如校园的规划建设上可以建立古代著名医家的雕像、药用植物园,食堂开设养生保健膳食厅,用中药名来命名学校道路,用传统中医药文化元素来命名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等;其次要开展与中医药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比如成立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社团组织(养生协会、太极协会、古文社、武术协会等),定期组织开展相关的活动,以便兴趣相投的学生之间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交流。此外,鼓励大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特色项目创新实践,例如制作中药面膜,成立针灸推拿保健体验馆、中医美容体验馆等,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们的中医文化素养。中医药文化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的关键靠高素质的综合型中医药人才,因此将传统的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又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人才培养之路,将是高职高专院校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冰冰.中医药文化在卫生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18,1(2):61-63.

[2]葛飞,朱其林,周建军,等.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药人才培养[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9):150-151.

[3]俞旭君,陈帝昂,常德贵,等.中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外医疗,2013,32(17):118-119.

[4]朱有明,张薛梅.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文化传承与创新[J].职教论坛,2015,31(29):45-48.

[5]张亚斌,蔡子鹤.中医文化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与社会,2010,23(10):100-101.

[6]莫春梅,史伟,荣震.加强中医经典教学,培养中医临床思维模式[J].湖南中医杂志,2011,27(5):92-93.

[7]熊益亮,段晓华,张其成.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路径探讨[J].中医药文化,2018(1):87-91.

[8]张瑞,郑玉玲,詹向红,等.张仲景学术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杂志,2013,54(12):1076-1078.

[9]贾瑞婷,卞跃峰,宋欣阳,等.“互联网+中医”发展现状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9):3852-3855.

[10]何晓晖,傅淑清.“盱江医学”形成因素的探讨[C].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0.

作者:吕燕红 邓棋卫 高原 高晓静 单位:江西中医药高等专 科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